谈“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动机与反应
俞力工
最近欧洲国家为了在波兰、捷克部署反导弹系统及预警系统一事再次发生纠纷。笔者在介绍当前的问题之前,先张贴一篇6年前的旧作,以作为背景参考资料。2007年03月08日
------------------------------------------------------------------------------------------
2001年2月3、4日,美国新上任的国防部长在德国慕尼黑市所举行的“安全政策会议”上再次宣布美国政府即将建立拦截弹道飞弹系统的计划。拉姆斯菲尔德声称“冷战时期吓阻原则曾经凑效,但如今时过境迁,该办法已不敷需要”。所谓“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既为美国两大政党所赞同,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又是1998年倡议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拉姆斯菲尔德报告》的主持者,今后建立该系统显然已是无可变更,因此对整个国际社会也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目前看来,除了英国之外,其他主要国家要么积极反对,要么消极抵制,因此美国的处境可说是相当孤立。为了说明大多国家的顾虑所在,似有需要详细介绍冷战时期的“吓阻原则”与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变迁。
何谓“吓阻原则”
“吓阻原则”简单地说就是保障美、苏两国拥有核弹反击的能力。换言之,只要一方发现受到对方的核弹攻击(先发制人),受攻击方还能够保有还击和使对方也遭受致命打击的能力。为了使双方都承担“同归于尽”的风险,使双方都感到攻击对方毫无意义,便必须阻止任何一方发展可破坏“均势”的导弹拦截系统。由于美苏双方曾一度达成如此的“风险均担”共识,便于1972年签署了《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由是,“均势”对双方产生“吓阻”效果,也因此通过“吓阻”促成和平。此后,对拦截武器的监测也成为美、苏军备管制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星球大战
1981年里根总统上任后不久便试图通过建立“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俗称“星球大战”)把苏联挤垮(outrace)。里根的理由是,美国的安全不应依赖反击(后发制人),而应当在敌方的导弹触及美国国土之前加以拦截和摧毁。由于里根当时提出的军事开支估算远远超过国力所能及,同时又不具备拦截导弹的技术能力,因此该方案很快地就销声匿迹。
设想,或说理论上,“战略防御计划”果真能够实现,那么,必然的结果是美国既有自卫能力,又具备毁灭敌方的能力,如此不但“均势”遭到破坏,所有军备管制条约也失去意义,苏联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竞赛或俯首听命。
冷战结束后的新格局
苏联与华沙集团的瓦解不只是迫使俄罗斯退出国际舞台,同时也造成美国独占鳌头、不可一世的局面。既然敌对阵营不再存在,美国便试图趁此天赐良机重新布局:首先,藉波斯湾纷争先决定出兵,后争取联合国授权;在巴尔干,则完全不顾联合国授权,直接指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超越其章程所规定的活动范围对南斯拉夫进行军事攻击;在全球战略方面,不顾盟国与中、俄的反对,也无视《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规定,公然提出发展拦截武器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同时为了配合其全球性军事干预政策和保障现有的19个境外军事基地的安全,而筹划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值得注意的是,冷战时代东西两军对垒,攻防目标极为明确;如今处于后冷战时代,美国所提出的理由则纯属假想、虚构,例如:防止受到流氓国家偷袭,或防止受到军事干预地区的被干预国家的打击报复。前者,矛盾明显在于美国不担心俄、中这两个核子大国的存在,反担心不拥有核子武器国家的核武偷袭;后者的矛盾在于,既然美国四下进行军事干预,受到安全威胁的应当是受干预国家(如南斯拉夫)而非干预方。有鉴于此,美国的真正动机在于把“相对安全”的状况改变为“绝对安全”,其办法是,藉“流氓国家偷袭”为由,快速发展针对中、俄两国的拦截武器系统,以便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要胁中、俄销毁所有的核武器,并把过去“均势”状态改变为“战略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的统
治全世界的目的。
中、俄为何反对?
对于美国后冷战时期的战略部署,中、俄两国自然感到忐忑不安。就国防安全方面,一种对策便是同样发展拦截武器,或扩大现有核武杀伤力,以抵消或彻底破坏美国的拦截能力。但是如果作此选择,将缓减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由于经济停滞不前,而发生社会动乱。如果不理不采,将来就可能受制于美国。然而就实际情况评估,只要俄罗斯不对美国俯首称臣,中国短期之内尚不至于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因此似有必要利用有限的时机,一方面加紧建设,一方面努力改善国际形象。至于俄罗斯,尽管外交上会对美国的意图激烈反对,但也不致孤注一掷地发展军备。相反地,更可能的对策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利用欧美之间的矛盾,以放弃军事竞赛来博取欧洲国家的好感和换取资金、技术的支援。
欧洲为何反对?
如前所述,当前除英国外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均对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提出反对意见。中西欧虽长期依靠“吓阻原则”、“风险均担”取得安全,但却不像美国的右派战略家那样,以为东欧集团的瓦解应当归功于军备竞赛的优势。相反的,在中西欧看来,西方胜利是其经济发挥了力量,或者说,经济力量的强大就是最有效的国防。此外,国防的改善也绝不能寄托于个别兵器的技术性改善。根据此逻辑,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仍然是继续采取经济手段逐步把潜在的东欧敌对国家纳入欧洲联盟的轨道。至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旦引起连锁反应,完全可能破坏现有的核武均势,并触发一场新的军备竞赛,由是又使欧洲倒退到冷战时期。除了军备竞赛可能导致经济浪费和战争危机之外,欧洲人也生怕美国的军事冒险行动(如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随时会把欧洲拖入混水。总而言之,欧洲人虽然需要美国,但毕竟自认为是战略棋盘上的老牌玩家之一。如今美国认为时过境迁要作唯一发号施令的庄家,欧洲大陆恐不会轻易答应。
20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