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小尼->正文
 专栏新作
 - 美国垃圾
 - 小尼:中国男人与中
 - 小小昆虫在美国
 - 搬家手记
 - 小尼:纽约的碎片
 - 生活细笔小引
 - 小尼:糊涂的爱

 
 
时光几何在异乡

小尼


     离开故乡四五载,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原以为会很想家,可愁肠郁结难解的时候实在太少。偶动思乡之情,想的也不外乎是油条面窝豆腐脑,母亲在电话中都骂我非常的狼心狗肺。想想自己还算性情中人,但从来没有魂牵梦萦想家的时候。其间父母曾来探亲,也动过自己回去看看的念头,只是人在美国,为了一纸绿卡,往往身不由已,回大洋那边的家就不是说走就走的了。

  朋友返乡归来,说到武汉的种种,感慨万千:“变化太大了。”我不以为然,三五年的时间,哪会有“世事皆非“的可能?我虽不能回国,偶尔也看看《新闻联播》,主持人一成不变的脸,半小时的内容乏善可陈,毫无新意。也曾强烈要求父母给我隔段时间寄几份武汉的《长江日报》《楚天周末》等LOCAL报纸,它们自故乡来,自应知故乡事。数年间看来看去,不变的比变的多,最有变化的是影视版,某某明星婚变情移,谁又对谁大打出手,新人如雨后春笋,让人眼花缭乱,最没变化的是广告版,除了中缝密密麻麻的征婚广告,篇幅最大的还是医药类广告,其中又以性衰弱,割包皮,隆乳丰胸等为多。也有台商遗失悬赏,也有声明作废,想来变化真的不大。摩天大楼,购物中心也许更多了,交通也许更坏了,只是活在其中的人,还是生老病死的芸芸众生,想变也变不了。

  而活在异乡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月总会在某个周末,去local唯一有油条豆浆的中餐馆吃饭,只是橘逾淮而为枳,还是形似味非。曾经也去一家菲律宾店买过很多次油条,那价格若换成人民币,一定会让不少武汉人高血压发作。油条价格其实是件小事,只因它在异乡多半超过实际的功用,成为游子心灵的抚慰,价格贵些理所当然。可叹的是旧习难改的异乡人如我,为了只有自己才明白的理由羁留不归,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恐怕就像四美元一包的油条一样,往往不成比例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的真义。

  都知道美国食品营养好,可天生生就中国胃。还好,来美数年并没有发福的迹象。很多朋友出国几年后的感觉大都是:“体重增加不少,头发所剩不多。”美国人可不象中国人,对胖子那么客气,电视上的减肥广告日夜不停地向胖子围攻,即便浴室里的大镜子,也毫不留情地让胖子身上的肥肉原形毕露,无地自容。近忧远虑,虽没有胖子的烦恼,可我的头发的确只剩下原来的一半。

  排遣乡愁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翻看旧照片了,很多往事会一下子跳跃眼前。“旧游无事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儿时的照片,对着镜头傻傻地笑着,脸上空荡荡近乎一无所有,像没有家具的房子,还在“成为”(becoming)的阶段,等待完成,充满了令人向往的可能性。青春的照片,自然有一种年轻,健康,希望的美感。现在年近而立,时过境迁,照出来的照片在严格地审视之后,终于发现了时间,经历,承担所累积的风霜之貌,也就不轻易地向照相机搔首弄姿了。每当母亲要我寄照片回去,我就会突生可怕的怀疑,想必她又在筹划相亲,因此绝口说近来没有照任何照片,不给她任何机会。偶尔也e-mail几张自己还算对得起观众的照片回家,想我时父母可以上网看看,没有打印机,母亲拿着我的照片四处散发的阴谋无法得逞。

  朋友中有许多父母,一旦小宝宝落地,相片就铺天盖地开始累积,不但自己有观之不厌之感,还强迫别人一同欣赏。在我看来,一岁以下的婴儿全是一个模样,虽然极尽无聊,总还是诚恳虚伪地在看完以后,说一些自己都觉得肉麻的话。

  经常翻看一下旧照片,绝对不是朋友眼中的超级自恋狂。在跋山涉水的岁月之后,经常地寂然反顾,经常地小叩记忆门扉,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之美呢?剩下的就是上网,我的关心只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生死间来回,政治蓄意不谈,因为没有兴趣,也因为政治左右新闻,侵略生活,有掩盖其他的危险。当初没能学文的主要原因就是母亲怕我思想极端,碰上哪一天卷土重来的政治运动,会落得象外公一样的右派下场。

  晃来晃去在网上搜寻故乡的消息,也读到一些关于武汉人的性格,武汉方言和武汉女孩的评论,前段时间看了武汉作家池莉的《来来往往》改编的电视剧,又似乎回到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镜头中的武汉风貌一如往昔,尤其是剧中大排档里的吹拉弹唱,实在令人捧腹。我想,只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才可以这样“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吧!偶尔碰到身边的武汉老乡,大家还是会用纯正的武汉话拉家常,距离一下缩短不少。

  时空或许对某些人是没有影响的,他们拥有一份“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豁达,我虽没有泛滥的乡愁,但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春节前夕,还是会有一些感慨。这几年没有回家,已经有些疏远,似乎生活在一种是与不是,熟悉也陌生,归属与抗拒,认同与背离之间,好像神经一直紧绷着,不断在冲突,对比,归纳中做困兽斗,可是没有答案。

  一个细节可以唤起整个过去的记忆,一首歌,一个节日可以立即召回遗忘了的情绪。当我知道故乡的意义,故乡已经变成记忆,升格为象征。美国不再是心中模糊而优美的梦想,而是一片严酷坚实的土地,我会以向前飞奔的脚步,在这儿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