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容若->正文
 专栏新作
 - 电影版<Sex and th
 - 容若:“爬藤”漫记
 - 容若:中间理念决定
 - 容若:法理、习俗与
 - 容若:小议魁省三选
 - 容若:搁置争议难题
 - 容若:不读书年代的

 
 
容若:不读书年代的出书潮

容若


不读书年代的出书潮

象从前的老北京人一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你吃了吗?”一样,“你出了吗?”近几年在我的生活圈子周围常常会听到。所谓“出”,不是出国,而是出书。但却与出国热(钟书先生喻为猩红热)差不多,问答的双方,出了的面有得色,俨然人五人六之态;未出或待出的则诚惶诚恐,大有落后知耻、需要迎头赶上的痛悔。

大陆的出书热已有十来年了,但至今犹未衰减。从影视名星出自传,到党政干部出论文集;从乳臭未干的少年少女出大部头小说或诗歌集,到四五十岁的父母出教育子女心得体会集;从学界为完成指标而凑字剪贴加自费,到文坛雇人当枪手找人写捧文,直至最近越演越烈的博客出书,很多人早已踌躇满志,不仅要出一本两本,而且开始了著作等身的宏伟计划。

这股风也刮到了海外华人的圈子里。侨居生活本就寂寞无边,中文报纸又可轻易入室登堂,各类网络平台更是无门槛接入,海外中文世界早已变得象天桥一般热闹,绘画、摄影、诗歌、小说、散文、杂评各项把式一应俱全。众把式在卖力搏好听口采之余,到国内出集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总不能只在草台上吆喝一辈子吧?出上一两本书,也算是变相的衣锦还乡,别的成就提不起来,好歹还会码几个字,没白到海外闯荡一回,在乡亲父老同学朋友就有了面子。于是乎,各种聚会场合上,传观新著大作就成了特色一景。

相形之下,“读书”与“论道”却是很不走运,大家都在说忙,好不容易有点儿空闲,又是忙着上网读天南地北的逸闻趣事,又是忙着看永远也看不完的中文影视剧,当然,主要还是忙着写书,忙着联系出版社,忙着筹划出书的银子,忙着参加各种聚会,展销自产的大作。读书?太忙了,没时间!能在一年之中,完整地读下一整本长篇小说的人,已经很少见,而读完一本非小说类又没有直接功用著作的人,更可以称得上是文明世界的罕物了。

这就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一个奇观:一方面是争先恐后的出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读书。前者饥不择食,题材广泛而多样,一本集子里杂七杂八,只要凑得出字数,又有一定资金,就一定可以出版发布,却丝毫不考虑连自己都不读书的年代,多出一本文化垃圾又有什么价值;后者则除非具实用价值(诸如学语言、选大学甚至化妆烹饪等)而少有人读,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结晶的要义已因实用目的而更形矮化,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文明素质也因乏好书的滋养而日渐粗鄙。

旧时的书籍,除少数供科举用的应考书或具体专业用的工具书有很强目的性之外,多半是自然产物,而非刻意追求所致。用功的读书人,读多了自然忍不住落笔成文,文华绝代的大才子更少不了诗词唱和,由是留下无数锦绣文章,构成了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所敬重的一些学界前辈,一生除数篇论文外,没有出过书。他们或以“述而不作”而自解,自认一辈子教书育人,没有大块时间坐下来静心修书;或坦承学问不够精深,只能写出几篇心得,而难以成就大部著作。那时节,读书倒是占了他们不少时间,不仅在古籍故纸中乐而忘返,而且收罗一切新出的高品质中外学术著作,他们往往会托学生或朋友买来,仔细读过之后,再与大家一起切磋讨论。找书、读书、讨论的快乐将师生的关系拉得很近,也成为人生日常俗务之外最美的亮点、最享受的精神生活。对比今天的聚会,无疑,我更怀念那时的论道情景,更渴望那样的师友氛围。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话诚然,很多成大事者并非读书人,不读书当然无碍于经商、做官,甚至成王成寇。不过,如刘项等辈,倒也并不和读书人拚财力抢出书,从这一点看,至少比今天的许多“作家”有自知之明。换言之,不读书不为过,不读书而忙出书却是对文化的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