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俞力工->正文
 专栏新作
 - 评李登辉的使命
 - 评台湾外交部制作的
 - 两岸服贸协议不是左
 - 两岸服贸协议的受阻
 - 台湾服贸风波感想几
 - 台湾“服贸事件”与
 - 台湾与乌克兰有多远

 
 
再谈台湾的命运

俞力工


                  再谈台湾的命运---书信几则

                                                           俞力工

(1)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620日,台湾总督府与台湾军司令部正式宣布志愿兵制度将在次年开始实施。在该政策的宣示后,立即获得台湾青年的热烈回响。据当时媒体报导,自志愿兵制宣布日后18日便有743人向台湾军司令部与各地宪兵队提交志愿书,到8月底更突破3000名,至开战后的1942年初更达20000人以上!不过实际上当时总督府只是宣布该政策将要施行,详细的申请方法与施行细则都还未宣布,竟然就出现这么多有志从军的青年,可见在当时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人的影响有多大。
  1942116日,总督府情报部发布「陆军志愿兵训练所生徒募集要纲」,正式接受台湾人志愿从军的申请。在该要纲中明订,年龄17岁以上、无重大 犯罪、符合体位标准者均可申请。通过申请后则分前后二期进行训练,前期在当年6月入训练所,后期在12月入所,并预定第一期将为现役兵而第二期则充作补充兵。
  在该要纲公布后,在正式申请期间的21日到310日,共有425921人提出申请,有学者估计这相当全台成年男性人数的14%!同时在这一段期间,许多台湾青年为了表示对加入皇军的渴望,甚至以写血书的方式表达希望以自身的奉献,换取大东亚战争胜利的荣光
!
  (根据访问当年参军人士的纪录显示,虽然少数人的确是在日方有形无形的压力下「自愿」参加志愿兵,不过大多数的人士确实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赤诚而申请加入军队)

 

摘自“日本在台实行募兵与征兵制度概要” http://www.balujun.org/qhrj/bzrw/4640.html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本不要台湾人当兵的政策开始改变。1942(昭和17)4 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开始向台湾人募兵。1942年第一回募兵时,共有425,921人台湾人应征,录取 1,020名左右的志愿兵,录取率是420分之1约等于100名男子当中就有14人申请1943年的志愿人数更多,共有601,147人应征,录取 1,008名,录取率约600分之11944年应征人数759,276,录取人数2,497人,录取率约300分之1。「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自开始 实施到1945年废除为止,总计共募得志愿兵5,500人。

 

(3)19426月中途岛之役日军大败,战况对日本转趋不利,日本当局因兵源缺乏,乃于1943年又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第一回有316,097 人申请,录取3,000训练生徒。「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于19447月废除。至废除为止,共募得海军志愿兵11,000人。综合上述陆、海军募兵制的 实施,共有16,500名台湾青年加入日本军队作战

 

(4)上述申请志愿兵的人数来看,当时台湾人响应日本当局的募兵制度似乎相当踊跃。当时台湾人口约600万,以1944年的例子来看,约每8(不论男女 老幼)就有1人申请当志愿兵。如果限于20岁到30岁的健康男子,则几乎每2人就有1人志愿当兵。这对日本当局来说似乎是个「可喜」的现象,也正是 19449月日本终于决定实施征兵制的催化剂。

摘自:深入研究-日治时期的皇民化运动()

http://tw.myblog.yahoo.com/jacob-tien/article?mid=1016&next=981&l=f&fid=22

 

(5) 丝毫不怀疑xx兄提供的资料,即日治时代还有不少不愿放弃中华民族认同,甚至坚决抗日的志士。不过,从我先后提供的二战期间台湾年轻人从军的统计数字,应当充分说明当时台湾同胞普遍认同日本国的状态。该事实不应当为少数例外情况而抹煞。

 

(6) 几天前xx兄提到“(台湾兵)战斗部队很多被派到南洋,包括海南岛,但是没有派到中国大陆的。”,借此辩说台湾年轻人踊跃从军的目的不在于对中国进行战斗。

 

我以为,这种辩解有些徒劳,因为台湾人报名从军之时,仅仅知道中、日之间进行激烈战斗,却不能预知充军之后,究竟会不会派到大陆去打仗,也就是说,他们只要报名参军,心理必有到大陆去打仗的准备。除此,我们也知道日军安插在中国大陆的翻译员与探子,几乎清一色来自台湾,其作用与战员实无区别。

 

至于臣服于满清统治是否可以与日治互相类比,好像不是个关键问题。原因是,中国人臣服于满人统治之时,也完全不知道满清当局以后是否会同化于中国。留发不留头的时刻,大家考虑的多是保全性命,而不是如何利用优势文化或多数人口把侵略者的语言与文化给“灭”了;而且,留得青山在、保全性命的举止,一点也不丢脸。历史上,或说古今中外,战败群体归顺于胜利者是常态,老百姓尽遭屠杀也是时而有之,唯有“老百姓为抗敌而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好像是只有小说、神话里才有的故事。

 

(7) xx兄的思路,台湾人响应日本当局的征兵号召之时,其实还“心怀光复的来临”;就像印度人一样,“替英国人打仗时还盼着独立时机的来临”。我想,这是一种“第五纵队”思维,也可能是马后炮,一般老百姓不会如此复杂。

 

光复时刻台湾人兴高采烈只说明日本战败,中国胜利,恢复固有民族、国家认同,能够更好地活下去,与过去踊跃报效日军一事完全不冲突。

 

(8) “清朝已强调认同汉族文化,如尊孔、行科举”这也只说明满清人口稀少、文化落后,不足以同化数亿汉人口。相反地,认同汉族文化是个最有效的统治方式,也算是吸取了蒙人失败的教训。至于日本,如果当年征服了全中国,也未必会推行日语的“国语化”运动。然而对付台湾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就毫无尊重汉族文化的必要。

 

(9) 征服者如何统治,有其权宜考虑,台湾割让的初期,惨遭杀害的人口也有20万之多。按人口比例,可能远远超过清初时汉族牺牲的人口。我不觉得有必要去强调两岸被异族统治的过程里谁比谁“更加体面”。

 

历史上,文化低落的统治民族,同化于被征服民族的高等文化根本就是普遍规律。不能因为发生了这种“异化”现象,便否认“征服”的事实。如果这么看问题,蒙古大帝国的建立,便可诠释为“蒙古人不是征服,而是被征服”、“被侵略者不是失败,而是胜利”。

 

英国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多视占领地为殖民地,采取的统治办法为分而治之,并不强迫殖民地人民同化于英国。因此殖民地尽管有高、低级公民之别,却无法融合于英国。

 

台湾人主观上认同于日本,就像汉人两百多年自认为大清子民一样。究竟是谁征服了谁应当是很清楚。两者是否能相提并论要看谈什么问题。就臣服而言,没多大区别。头顶一根辫子,对人格的羞辱性可能比台湾人操日语要更大。

 

法国四千万老百姓于战败后几无例外地拥护维奇政府;德国投降后,他们又欢天喜地迎接胜利。德国老百姓于纳粹统治期间也多热烈支持希特勒政府,战败后又与之划清界线,一致谴责法西斯政权。

 

老百姓要活下去,不会去问别人该怎么活法。知识分子看到老百姓的活法时,最好也不要以为他们的活法后头还有什么“崇高的理想”。Xx兄自己有着崇高的理想便刻意要在老百姓圈里挑出一些崇高的典型。这种动机固然良好,却不反映实际情况。

 

(10) 迄今许多人设法粉饰“皇民化”、“大清化”现象。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探讨:果真“皇民化”、“大清化”均是事实,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老百姓?都是汉奸吗?如果不是汉奸,那么传统民族气节、精神价值(如匹夫有责)何在?是否“活着”本身构成了“衣食足”与“知礼仪”的前提?而且,还是一切物种的最崇高、最基本价值?

 

如果视“归顺异族统治”为可耻现象,那么自己必然与广大群众对立,甚至对敌。除此,即便自己选择了舍生取义,又如何保障自己的后代,以至于下下代的安全与生命?

 

如果接受“活着”为民族群体的更高价值,是否在非常时期该审时度势协助老百姓更稳当地活下去呢?还是,继续维持身段与高姿态,不屑与大众同流合污呢?还是,干脆设套让全体人民自尽于鸭绿江、淡水河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论自己作何选择,至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1)xx兄提出的优秀范例,正是xx兄与你、我崇敬的对象,这方面大家并无争议。即便梁启超、林显荣等先贤无法阻止20万青年参加日军,也丝毫不减其本人的高大形象。万一遇有国难,xx兄表现出舍己为人、躬先士卒的大勇,我也丝毫不会怀疑。

 

迄今的议论焦点却在于如何看待忍辱偷生的广大民众的生存价值?

日治台湾的初期,陆续牺牲了20万抗日民众,我们能再要求广大民众做出更多的牺牲吗?

日治晚期20万青年报名参军,决心与所有被侵略民族为敌,这时还有同情、理解的余地吗?对此情况,xx兄说得干脆“此际敌我两军对垒,只好拼个你死我活”(大意)。

 

历史演变就是如此曲折与吊诡,也对我们提出了相当复杂的要求。

 

(12)老兄的原意就是:台湾人最初踊跃参军是因为日本占上风;后来居下风时,台湾人的参军就是虚与委蛇的假志愿了。而且,实际上日本出于对台湾人的不信任,很少派台兵赴大陆打仗

 

这说法其实是对台湾人的更大羞辱。实际上,日本战事越是不利,越有可能牺牲台湾兵,至于派他们到大陆或南洋打仗,根本无关紧要。参军的危险性远大于不参军,这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让x兄“似乎、似乎”两句,20万青年的从军,都变成钻进避风港了。

 

 “华夷之分”见诸整个中国文字史。维系华夏帝国的完整、统一,也一向是历代国人的努力方向。这种民族国家观念比西方早了两千年。x兄的史观似乎是从欧洲近代史开始。

 

(13) 为争夺国际空间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与民族主义有何关系?11世纪末基督教世界刚有点起色就发动十字军东征。那时还不时兴什么民族主义。欧洲从十字军到重商主义,到殖民侵略,到争夺国际空间发动世界大战,到如今的英美帝国的反恐战争,一脉相承,所体现的是盎格鲁萨克森新教集团(英美澳加纽,也可包括南非)的绝对优势。谈民族主义就扯远了。

 

有人类历史就有志愿雇佣军的存在。希腊帝国就靠斯拉夫的雇佣军;罗马帝国依赖日耳曼雇佣军;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依靠突厥人;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甚至是上千年的欧洲老牌雇佣军,谁给好处就帮谁打仗。甚至直到今天,美英还从欧洲聘用了大量雇佣军(主要是极右派与斯拉夫人)。这些都与民族主义毫无干系。重赏之下欣然充当杀手的人士俯拾皆是。

 

x兄好像是指欧洲人更加民族主义,而中国人则更加“顺民”一些。这显然是无中生有的臆测。中国人抗战期间牺牲人口数千万,而丹麦、捷克都是不战而降,其它大多国家也都是在抗敌主力受挫之际(如马奇诺防线崩溃),为保全国家物质建设与有生力量,立即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如议和)。这说明欧洲人唯物且现实,而中国却为了一张民族主义面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百多年来欧洲战争无数,胜、败如家常便饭,唯有希特勒一人在军事败北之后,还把个人命运当作民族命运,要求全体民众一起陪葬。近代欧洲地区的理性主义刚好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而在x兄的诠释之下,似乎都成了希特勒。

 

(14)  xx君用黄体字标出的部分,出自一些研究报告(同样内容我也曾于几天前寄发给大家),龙应台不过是照抄。我看不出这种反应当时台胞心态的报导有何“媚日”之处。龙给我的一贯印象是拿西方去批台湾,拿台湾去批大陆。

 

1942年与1943年台灣青年两次的踊跃报名(分别为43万,60万)都与“强制性征兵”无关,而如此大量人数已说明了台湾当时“普遍认同于日本”,甚至已产生“共同使命感”。相信19451月即便不实施征兵措施,照样可招揽到许多自愿报名者。有种解读认为:就因为前期的踊跃报名,而使得日方对后期的征兵措施成竹在胸。

 

蒋政权时代,把以上史实视为禁忌,原因不外是避免刺激台湾人的感情。出于类似考虑,我们这论坛里也有人担心议论这段历史会“坏事”,会“破坏族群团结和国家统一”。实际上,台独问题根本已发展到无所忌惮的地步,他们对这段历史非但引以为傲,当作支持分离理论的左证。在这当头,噤声、掩遮反而显得滑稽又自作多情

 

无论对历史,对现况,最好是有个如实的评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个有效的检讨和对应。否则一天天地让步,一厢情愿地拉近乎,民调数字却一次次显示着渐行渐远,统派反倒不知如何自处。

 

李登辉上台后掀开了蒋家捂住的盖子,于是锅里原来下的什么料,继续散发出什么。再加上点国际与彼岸因素,就演变为当前的状况。

 

我发现,特别是保钓分子,除了台湾的“日本殖民化”尽量回避之外,“对老共的恐惧”也是一个禁忌。这么重大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避而不谈,剩下的议题就只有“新老国民政府是如何、如何的不济,如何、如何地把台湾人民逼上梁山”了。如此一来,究竟在替谁帮腔不是一目了然吗?

 

不过,话说回来,台湾向来是个地缘政治的筹码,更是几个大玩家脚下的皮球,不论各个群体是否愿意同舟共济,只要是踏上了这条船,命运总是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