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小尼->正文
 专栏新作
 - 生活细笔小引之二
 - 雪 国
 - 索命催魂铃
 - 我的火车
 - 美国垃圾
 - 城市感觉
 - 武汉再见

 
 
城市感觉

小尼


     北京的建筑

  北京的变化真是不小!去国际机场接我的朋友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北京这些年的变化。朋友也是湖北人,在北京上学留北京工作,北京已是他的第二故乡。我和他不一样,我对北京其实没什么印象,出国前几次去北京也没有平心静气的旅游过,这次回去,北京的建筑倒让我感慨多多。

  不愧为首都,北京的建筑,越看越气派,从长安街过去一直到中国大饭店,道路两旁,每一座建筑都有绝对的特色。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气势如虹,还有些地方被法国人称为小巴黎,另一些地方让日本人想到银座…我置身在这样一些幻化独立的建筑中,有些恍恍惚惚。尤其是夜晚,建国门,三里屯一带让我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国际大都市”。还有,象鹅卵石一样浮出水面正在兴建的国际音乐厅,还有那么多建筑规划在酝酿筹备中…。但是,北京的建筑美丽有梦想却没有灵魂。

  依稀记得看过PBS一个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专题片,一个大胡子老美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精华时是从苏杭开始的,尤其是苏州园林,讲得津津有味。这里是以小见大,那里是别具匠心。但一说到颐和园,北海,故宫,马上口气就变了,这里是照搬中国其它什么地方的风景,那里是体现了帝国君王的什么思想。那时的我看看听听也就过了,可这次耳闻加目睹,还真是那么回事呢!

  看到人家什么好,立马照搬过来,其实是最不可取的。如同看到园子里鲜花怒放,立刻摘一朵插进家里的花瓶一样。不说别的,鲜花在园子里好看是因为有周围环境映衬,插到自己家里孤零零地只能徒增“伤春”情怀,更不要提什么生机盎然的美了。还有,我不喜欢颐和园一类的地方,是因为兴建它的意图有一点类似什么微缩景观或民族风情园,总之,及国内乃至世界建筑风景之精华于一身,让人做到游一处而“小天下”。所不同的是,那时候是搜刮民脂民膏敷衍一个人(慈禧太后),现在则是欺世盗名,敷衍大多数人。

  北京的建筑是一些世界性建筑的总汇,当然,点缀其间的还有一些存留不多的四合院大杂院,计划经济时代的筒子楼,现代社会的塔楼别墅复式结构。在新东安商场地下一层“老北京一条街”看了题为<旧京影像--持久的幻影>的影展,是一个法国摄影家镜头下的老北京城。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在北京生活过的外省人来讲,看完后的感觉是:北京好象只住着两类人,一类是皇亲国戚,一类是骆驼祥子。就好象说到北京菜不是富贵堂皇的满汉全席就是鸡零狗碎的牛羊下水。所以,北京的文化观念也就是贵族式的和祥子式的区别。我的朋友不是北京人,但我得承认在北京的求学和工作以及结交北京的朋友,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愿意为理想忍受,而且还觉得这种忍受很高贵,不是谁都有机会受用。他在习惯喝羊杂碎汤后会象真正的北京人一样洋洋自得地对吃火锅吃陕北小吃的不屑一顾:我们有满汉全席,你们太小家子气,然后还可以说,苏州园林小家碧玉,看看颐和园多大气。

  我也在升旗时分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也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徜佯在北京的街道上,让那些宏伟辉煌的世纪建筑作为我身后高大的背景,我喜欢披散着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光,让自己觉得属于这片绚烂的繁华。但心里是一种很玄的感觉,北京,看上去很美,但这个城市我找不到亲切的感觉,也找不到我想要的一种平民化的自信和诗意。

  上海的夜晚

  上海,印象最深的就是外滩。

  我到外滩的时候,夜晚还没有真正来临。但是,汇丰银行的霓虹灯已经亮了。黄埔江水,汽笛,码头,有一瞬间我仿佛置身于旧上海的繁华。这儿就是十里洋场啊!想象着<上海滩>,想象着那些恩怨爱恨情仇,外滩的灯火亮了,上海的夜晚隐隐约约地闪现在一片红尘之中,周围殖民风格的建筑象重新拾起的如烟往事。

  我只是从张爱玲笔下想象着夜上海,对上海我其实无旧可怀,但是,我依然觉得外滩的灯火很怀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旧我说不上来,只觉得很象三十年代旧挂历上的美人,笑容淡淡倦倦,举止闲闲适适,神态温温雅雅,假假的乖乖的涂好了胭脂摆好了姿势很可爱。在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参观时发现二三十年代做可口可乐广告的就是这样的上海小姐。总之,外滩的灯火既不是那种热闹非凡的,也不是光怪陆离的,她点亮的时候,不是夜色降临华灯初放的感觉,而象一张老唱片开始旋转一样,柔声软语的呢喃,听的人不管是不是第一遍,心中总会若有若无地涌起波澜,那些波澜就和着黄埔江水,有意无意地打着节拍,在轻轻地荡漾。

  外滩很热闹,但这种热闹不让人头晕,还是觉得很怀旧。说句实在话,外滩真的象西洋片中的西洋景。租界的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各宗主国的原貌。我不知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态会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所谓殖民文化和租界文化的区别,但我可以想象在殖民地生活的人们的一些特征。比如,他们没有异常强烈的家国意识,却有着非常强烈的地域观念。他们的感觉会象什么呢?有一点象被富人领养的孩子,虽然富人领养他可能是出于“防老”或“排遣”一类的目的,但是,当他的生母拖着一群经过生活劳顿折磨的兄弟姐妹站在他面前时,他觉得自己有优越感。

  上海曾是世界各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地方,他们在自己的租界不但盖起具有自己国家风格的房子,也开始过他们习惯的西方生活方式。这种强烈的殖民文化使得上海和其他地方是不太一样,上海曾聚集着一些优秀人物和锦绣财富,上海在沦陷时期还可以歌舞笙平,还可以过文雅高贵的生活。来到外滩,我渐渐可以理解上海人的优越感。不说别的,这儿的一切就是答案。

  午夜时分,喝上一杯红酒,江风吹来,外滩的灯火明明灭灭,还是一种怀旧的情调。时光缓缓流逝,昔日重现,昨日再来。

  广州的生活

  关于广州,我觉得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常常是几分钟前烦得要命,几分钟后又喜欢得不得了。举个例子,走在街上,哪哪儿都不对劲。广州的很多主要街道全从中间封死了,所以马路对面的东西总是看得见摸不着,咫尺天涯,对我这样的外地人实在很惨,因为我不知道马路两边有什么,无法做计划,只能是一些即兴的行动。常常为了马路对面的一个商店或书店,活生生把一条街走完,因为过天桥一般一条街才有一座,而且总是我需要它的时候它远得象天边的彩虹。有一次,我象无头苍蝇一样在一条街上来来回回走了数遍为找一个邮局买手机磁卡,本来我的方向性就差,所有的指路人都是含含糊糊地那么一指,所以当我最后找到原来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的邮局是,气得七窍生烟,浑身发抖。正巧有一个发廊妹很善解人意地问我要不要洗头,我想都没想就跟着她进了一个装修典雅的房间,头发洗好了,心情也洗好了。顺便说一句,广州师傅的手艺真不错,我当时披头散发地冲进去,出来的时候,摇头晃脑恨不得立刻有个星探发现我拉我去拍洗发水的广告,真的柔顺光滑得象丝一样喔!

  每个城市因为传统,风俗,环境,地理位置和居民构成以及经济发展不同,城市的文化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广州最典型的就是喝早晚茶。我住在白云宾馆的时候,对面是五星级的花园酒店,旁边是友谊商店和世贸。这里的马路总是塞满汽车,商店象农贸市场,所谓的粤式早茶,不管多高级的茶楼,一律象卖酒的地方一样,人声鼎沸,吵吵闹闹。每一个喝茶的人都觉得高兴不能光写在脸上,非得乐不可支拊掌喷饭才行。广东人不大喝酒,但他们是以下酒的方式喝茶,舌页翻飞,嚷嚷着我听不懂的广东话。而且一吃就是几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日月如梭,心浮气躁。我喜欢大排档,在西贡海鲜城这样的大排档吹着海风,嚼着海鲜,别有风情。也让我联想到武汉,无数的火锅摆在江边,男男女女们热汗淋漓大快朵颐。有人说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我倒觉得广州看起来更象,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亏不了身子肚子。但是我不喜欢广州人把所有的地方都变成大排档,我在广州除了逛书店的时候稍微觉得消停了一下,从睁开眼喝早茶到晚上吃生猛海鲜结束,耳根没有一分钟清静过,有的时候,我觉得整个广州就是一个大排档。

  广州其实是一个很缺乏条理的城市,我怀疑这个城市的建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就象一个大集市,所有带着鸡赶着鸭来赶集的人都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占据一个位置。所以没什么规矩。当然更谈不上布局合理,美丽大方了。不过,和广州共同生活还算是幸福的,虽然可能谈不上温馨,但是很舒服很热闹,也很不错。

  深圳的文化

  广州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城市,但深圳却不一样。

  开车沿着深广高速公路走,眼前刷地一亮的时候,就是深圳到了。

  和几年前去深圳的感觉一样,她还是一个全新的地方,新得让人毫无想象力。虽然,当时和我一起去深圳的朋友一路尽心尽力地给我指点江山,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脑子里一座楼的印象也没有。我只记得很亮的光线,很亮的高楼大厦,到处给人很亮的感觉,有的时候亮得刺眼,有眩目的感觉。这和广州完全不一样,在广州常常觉得眼前一暗。我虽然不喜欢与低矮,潮湿,布满青苔以及磨损破旧有关的东西,但是,一个城市有这些地方让人觉得熟悉真实,深圳没有,至少我没看到。所以,一到深圳我就觉得特别紧张,因为我觉得陌生而不真实。她的市容无可挑剔。但却不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如果把深圳比作一个女人的话,如果你的品味正好是漂亮脸蛋魔鬼身材那一类的,那你一定和深圳非常投缘。但是,假如你喜欢清纯自然不施粉黛的纯情少女,或者你喜欢虽然不很光彩夺目,但是非常有个性有感觉的女子,那么深圳会让你失望的。深圳是男人的世界,这里有男人喜欢和需要的从头到尾的各种服务,价廉物美。但是,从深圳回来的男人想起那段日子,都会有疲惫不堪的感觉。你可以在深圳成功过失败过,但是,你从来不曾踏实过消停过。又有人说深圳是其实女人的世界,女人到了深圳会焕发青春,脱胎换骨。更容易产生奇迹。

  我在深圳没有见到过老人,穿行在摩天大楼之间的大都是行色匆匆的职业男女。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最高最华丽的往往是各大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这也许就是深圳特色,深圳在我眼里只有两种颜色:金色和红色。这儿的广告牌不是红底金字就是金底红字。红色代表吉祥富贵,金色象征财源滚滚。一个中南财大毕业的朋友在深圳混了六年,最后还是放弃了在深圳的前途回到武汉。他虽然现在说起来有些半途而废的悔恨。但一直觉得深圳没有文化没有人情味。深圳太年轻了,而文化是需要历史积淀的。

  其实,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了,就如同一个女人,肤浅一点就肤浅一点,把丑女人变美还是比培养美女有文化难一些。所以对深圳充满信心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深圳是个大美人,肯定有一天会色艺俱佳。不象有的内地城市,古宅闹鬼,老树成精,象年长色衰的风尘中人,一大堆情绪往事不舍得尽付风雨中,于是偶遇知音便“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你尽可以指责深圳没有文化,是文化沙漠。但是深圳重视的首先是文化的基础。就象旧时大户人家纳妾一样,首先要考虑模样周正,琴棋书画,长袖善舞不重要,因为那可以调教。

  在深圳没有找到什么书店,只在深南大道上看到两家比较大的书摊,结果除了<涉外企业财务会计手册><进口汽车维修与保养>和<新华字典>这些勉强算得上正经书以外,看到的就只是<男人---写给女人><少女恋爱七十二法><中年性生活调节><理解配偶的艺术><健身与性><世界富豪发迹录><营生妙计一百条>, 还有一些或封面刺激或打打杀杀的小说杂志。我的一位热爱深圳的朋友说,不要以为文化就是世界名著,你在深圳找不到<尤利西斯>也不说明这里就是文化沙漠,你会去赌城拉斯维加斯,夏威夷的海滩找书店吗?但是你得承认那种生活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甚至本身就是文化。

  我的朋友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坦率地说,我不喜欢深圳,以择偶来比喻,他不适合我,我也不适合他。他可能是一件很时髦的衣服,只可惜我身材不好。所以我不埋怨深圳没文化,我只怨自己没福气享用人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