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赵碧霞->正文
 专栏新作
 - 赵碧霞: 我们不要再
 - 赵碧霞:我愿
 - 赵碧霞:我的父老乡
 - 赵碧霞:一封给天国
 - 赵碧霞:北京的家
 - 赵碧霞:悼念父亲
 - 赵碧霞:母亲的两枚

 
 
赵碧霞:婆婆为我备年货

赵碧霞


新年的钟声还回响在天空中,中国的农历春节已加快了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仿佛已经听到了那悄然而至的脚步声,伴随着空气中氤氲的春节气息。而近一个时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多有关于春节活动的报道,如春运事宜、春节包机、各地迎春促销等,连人们年年翘首企盼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至于各地的老百姓,更是忙乎乎、乐悠悠地准备着年货……身在异国他乡的我,看着这一幕幕热热闹闹的场面,情不自禁地就会想起我在中国过春节所经历过的忙乎劲,更会忆起我婆婆每次过年都要张罗为我们准备年货的忙乎乐腾和喜喜乐乐。

我们和婆婆并没有住在一起。我和丈夫居住在城里,公公和婆婆住在偏远的农村(实际距离仅有七、八十公里,但当时交通不方便,舟车行驶,差不多要花一整天才能到达),每年,我们都要回农村两、三次,看望公公、婆婆,而他们两位老人家,也总要来城里两、三趟,与我们聚聚。

每次我们从农村回城里,包里装满了婆婆为我们准备的土特产,而每次婆婆与公公从农村来,也总是大包、小包,像力大无穷的搬运工一样,为我们搬来各种各样的副食品,如这次是几大袋阴米(农村里讲究将糯米煮熟,然后阴干,再蒸再阴而成,据说吃这种米非常营养,能够补阴,是农村产妇的必备补养品,相当珍贵),下一次是几坛三、五个品种的老干咸菜--如有用萝卜叶或青菜叶阴干、除水、码盐、密封数月而成的味胜天津冬菜十倍的水盐菜(该称谓可能源于在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密封时坛沿里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以防止空气渗透入坛内,如碰巧坛子没有蓄水边缘--因家景不宽余而未能换购新坛,人们则将坛子反扣在先置于地上的大碟子中,以保证碟中蓄满水后空气不能渗入),或者是大头菜丝、或者是青菜头(即今日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涪陵榨菜)。这些老干咸菜,吃起来都是味正醇香,比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出售的任何一个品牌的同类菜品,无论是口感或清香程度,都要好许多。也许读者认为我这里过分夸张,但我要肯定地告诉大家,我的记述都是真的。不知持异意的读者曾经读过二十年前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与否。作者在那篇洋洋洒洒的中篇小说中,借美食家之口,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即厨艺的高低,全在对用盐多少的把握--我到目前的厨艺实践,证明此论点极有见地。总之,我婆婆为我带来的咸菜,非常可口,我的那些曾经与我一起分享同食过我婆婆腌制的咸菜的同事或朋友,无一不是食后赞不绝口。也许,我婆婆的咸菜,在其腌制过程中,都是亲历亲为,不会遗漏每一个程序或在某一道工序上粗制滥作。而品牌的或商业化的腌制,因其工业化的原故,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遗。

有时,我婆婆会给我们捎来一、二百个土制的皮蛋。大家食过土法制成的皮蛋吗?其配方及制作程序大致是这样的:选用新鲜的鸭蛋,将稻杆及黄豆杆烧成灰,用水或别的一些我不知道的液体将灰搅拌成浓糊状,用之裹包鸭蛋,然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存放一段时间即可。按照此方法及配方制成的皮蛋,味道真是好极了。不信?试着尝一个。先捣碎黑糊包裹层,再剥去蛋壳,可见里面黑乎乎、亮晶晶的一个圆体,有的亮晶晶部分上还有造型优美的类窗花的图案,据称有这类图案的皮蛋为上等品,咱就挑这上等品尝一口吧,嗯,绝对香味四溢,看那未吞入的部分,类黄似黑的,半醒半实如地幔,就是这类稠糊部分散发的香可让你一食永生难忘。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副食品,我婆婆给我搬得最多的东西,则是过年前为我们准备的年货,如腊香肠、腊肉、花生等。

婆婆虽然身居农村,但她是乡村教师,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有时间养猪(读过拙文《我的婆婆》就知道原因了,此不赘述),因此,每当冬天来临,大约春节前一、两个月,她就在村里早早地订购好了猪,待宰杀后用一部分肉做烟熏腊肉,另留一部分灌成香肠来熏。

我婆婆熏制的香肠及腊肉,与我娘家的做法不同。上大学前,我也参加过家里做腊肉香肠的集体活动,目睹了本家腊肉、香肠的制作全过程,那烦琐的过程,那将半成品风干的漫长,那熏烤时的烟雾缭绕……但出来的成品是黄腊黄腊的,至于香肠,似乎从来不需要熏烤,而仅限于风干后食用。

再看我婆婆制作的腊肉,膘肥块大,黑乎乎、脏兮兮,稍不慎碰到,手就会变得黢黑,那香肠也是黑不溜秋的,一节一节之间,还捆绑着草绳,从外观上看去,很难想象出其中的味道。乍一见,我立即被这些黑油油的东西弄得有点反感,心里悄悄地抱怨着,嘴里也嘟囔着--这能吃吗?婆婆似乎看出了我这个城里媳妇的担心,她老人家不急不嗔,反而笑呵呵地说:看是不好看,但很好吃哦。

虽然婆婆的这番解说给我吃了定心丸,我还是不敢碰那些黑漆漆的的腊肉、香肠,婆婆就叫我丈夫先洗一块儿,说煮来尝尝。我丈夫应声而去,不一会儿,我看见丈夫端出一盆盆的黑水倒掉,而他那一双手也变得又黑又亮,黑得有点“惨不忍睹”,我干脆自我安慰--眼不见,心不烦,自行去一边看书吧。

不久,从走廊里飘来了阵阵浓浓的肉香,我疑惑地走出房门,四下里瞧瞧,发现婆婆和丈夫正从锅里把刚蒸好的腊肉取出来,那热汽腾腾的腊肉好像被变了戏法似的,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半肥半瘦的界线分明,肥的部分脂膏晶亮,颇像黄玉,瘦的部分虽仍乌黑,但纹理质感清晰,与我平常喜欢吃的肉干相似。

婆婆叫丈夫先切一小块儿,让我先尝尝。我半推半就,疑疑惑惑地吃进了嘴里,顿时,满嘴生香,那味道,与我以前吃过的有很大的区别,我现在吃到的是正宗的烟熏肉,那浓烈的熏味已入肌理,变成了特有、乃至鲜有的风味,相信城里人是很难做出来的。

婆婆见我吃得香,又叫丈夫给我切了几片,这次我再不推谦,毫不客气地一一咽吞下肚。婆婆看着我大嚼大咽,脸上漾满了欣慰的笑容。

在饭桌上,我向婆婆详细地了解了这种腊肉及香肠的制作过程。原来是这样的,即选好肉段,尤其是那个年代人人喜爱的坐墩儿肉,分切成一块儿、一块儿,然后,撒上盐、几粒花椒,将肉腌渍几天,再翻一翻,又腌渍几天,确保盐味、花椒味完全入肌理,之后挂在灶门口上方,借助农村里日常烧的干柴、树桠、稻杆、玉米杆、麦秸、豆秸等产生的浓烟熏烤,这样各种燃柴的烟熏火燎,一日三餐的断断续续的反复炙熏,约一个月后,这种腊肉在历经了百味、浓烟、蔓火的日吸夜收后就变成了厚味醇香的特味腊肉,而那通身的黢黑则是那如炼狱般的烟熏火燎的结果。腊香肠的制作过程亦大致如此。

从此以后,至我离开中国前的两个春节,婆婆都会给我熏制很多腊肉、香肠,而每次我回娘家时,婆婆还特地嘱咐我给自己的父母、哥哥、姐姐们带上。我们全家人食后,都很喜欢。如今,我逢年过节给他们打电话问题时,多会提到我婆婆熏制的腊肉腊肠。

自从离开中国后,婆婆再也没有机会为我们准备年货了,我当然也再难吃到婆婆为我们准备的腊肉腊肠、皮蛋、干咸菜、阴米等……啊,出国的损失可不小啊!

为了使自己能多少尝到这样的口味,从好几年前开始,我自己也试着做些腊肉香肠,但我永远也做不出婆婆熏制的味道--那种让我梦系魂牵的味道。至于皮蛋、干咸菜、阴米等,我连试的想法都没有,实在想吃疯了,就回中国一趟吧。可惜,我婆婆年事已高,再也没精力做这些了。如今差不多什么都工业化了,我们的传统食品制作工艺还有继承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