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林蓝->正文
 专栏新作
 - 纽约观崔记
 - 烟花烟花满天飞
 - 桃花与君子兰
 - 我的老师们(三)─
 - 我的老师们--月亮
 - 我的老师们--黛伯
 - 人生何处不相逢

 
 
我的老师们(三)──卡尔

应帆


 
  那是去年秋季学期的事情了。因为老板钦定的课只有一门,另外要做一门课
的助教来讨生活,起初感觉不会太重,因此想旁听些别的课程来丰富丰富自己。
当时对着课程表看了许久,在英语系开的好几门课上画了圈圈,比如《莎士比亚
戏剧》、《美国文化入门》、《小说阅读》、《中文小说赏析》之类的东西。开
学初的几天,就每日兴冲冲地在校园里跑来跑去,结果却很沮丧:一些课程的教
室有变化,害我干坐半天,却不见一个人影;有些课程的选修人数太多,我在门
口看看也就却步了。最后去听一门给大一新生开的写作课,课程名叫《诗歌、散
文和扯淡》,颇让我琢磨了一阵子。实验室的美国学生听了这课名,也不禁笑起
来。

  去了那教室,学生陆陆续续来了,统共也就十来个人,正好是我喜欢的那种
人数,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机会,同时也没有被老师一眼认出的危险,正所谓“可
攻可守”的绝佳战略形势。起初还说在等教授出现呢,却不想上课时间到后,在
前头坐着的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就站起来,说他是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名字叫
卡尔·卡朴尔,是英语系的在读博士生。

  卡尔中等个子,戴着一副茶色眼镜,因此有些色迷迷的样子;引人注目的是
他的头发,油光钲亮的,前面往后梳,后面向前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汇合,却又
不着痕迹,倒也入目得很;卡尔脖子上缠着贝类项链,手腕上也是链子,手上则
套着好几个戒指,一副“时髦青年”的架式。

  第一节课先是大家互相介绍,有一项是你为什么来选修这一门课程。一时有
说喜欢诗歌的,有说喜欢写作的,有说为学分而选课的,也有说只是来听听看看
的。轮到我,只好说自己只是来旁听,因为我导师根本不可能让我选择这样的文
科课程;而我本人一直对文学颇感冒,特别想知道美国大学里这种课程是怎样教
与学的;我希望大家能不介意我坐在教室里听听你们精彩有趣的讨论……卡尔频
频点头,连声说“没问题没问题”。介绍完毕,卡尔讲了这门课的两本教材,一
本是《诺顿诗歌导读》,一本是《散文写作》,而教学方法则是每周阅读定量的
诗歌,课上针对某一主题进行集体讨论,课后每人再写一篇相关的诗歌评论……
果然任务繁重。

  第一节课留的作业就是每人写一篇散文,散文主题把自己比作某样东西,并
陈述相象的理由。第二次课,大家就先朗读自己的散文。一时有说自己象棵小树
的,也有说自己象脚上的靴子的,不一而足。自己英语不好,好多听不懂,也只
得满面微笑。人笑着叫好时,自己也忙着满脸堆笑。后来轮到自己发言,我结结
巴巴读了自己写的小文章:《墙上的另一块砖头》,大意是说自己如何随着时间
流逝意识到自己最终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平凡一员,就象一块平凡的砖头,在墙
与墙之间流浪……却不料读完了,众人赞叹不已,那个胖女孩Tracy谦虚道:
我都不好意思读自己的了。卡尔带头鼓掌,后来又时时提到这篇小文,搞得我常
常不好意思得很,卡尔却笑道:我不会轻易放过你的!听得我既不好意思,却又
满心得意。

  我最终选择了旁听这门课大概跟第一次的作文成功不无干系。但是更重要的
还是后来自己跟卡尔的课后交谈。常常谈到一些中英文诗歌方面的东西,我本是
一个门外汉,卡尔鼓励的态度、明确的兴趣、少有的耐心则坚定了我将旁听进行
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最初的一堂课上,卡尔让大家讨论华莱士·斯帝文思的诗《瓶之佚事》。我
自己发言时就提到了卞之琳的《断章》,认为两首诗在角度的切换和对比方面有
异曲同工之妙,而卡尔则叹服于《断章》的哲学意义。第二堂课大家集体讨论的
诗歌中,第一首就是庞德从日文翻译过去的《长干行》。老实说这首译作并不完
美,甚至有错失之处,而美国大学的新鲜人中就有人明确表示这首诗不知所云。
课后我跟卡尔交谈时,就把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用蹩脚的英语反复陈述,卡尔
一边听一边点头,并不时提出疑问,自己也满心愉快地回实验室去。

  卡尔不仅关心中国人的诗歌,也很关心中国人知道、喜欢哪些英文诗歌。记
得有一次是学生互相改习作,因我没有写,就有些无事可干的样子。卡尔却走过
来,送了一本小书给我看,原来是惠特曼的“草叶集”。课后两个聊天时,卡尔
就问我是否知道惠特曼。我说当然知道,又指着那本小书里惠特曼说美国是一个
充满诗意的国家的部分跟他讨论。我说:一般人的印象是美国是每个气体分子里
都充满金钱和商业气息的国家,而惠特曼却认为美国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诗意。
卡尔不以为怃,却也笑起来,说我讲得很对,然后大谈了一通惠特曼诗歌里满溢
着的热情和力量,还不时把他看过后认为精彩有趣的段落指给我看。以后的日子
里,我当然给他说在中国被介绍得比较多的莎士比亚、白朗宁夫人、爱米莉·狄
金森等人的诗作。他听说“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在中国也多有译介,倒是很感兴
趣的样子。

  因我是旁听,学期开始又有很重的助教和助研的活儿,卡尔这门四个学分写
作课的作业对我来说是额外的负担,因此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完成阅读部分,至于
写作就常常省略过去了,卡尔则也一直给予我这个编外学生以特殊照顾。我倒觉
得他布置的诗歌评论之类的作业常常很有意思,有一次还写了一篇,卡尔自然也
鼓励了一番。

  如今想去,卡尔一来通过课堂布置的阅读内容,二来通过跟我的交谈,在潜
移默化中,教了我许多欣赏现代英文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因此不仅似懂非懂
地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也因此对美国诗歌、乃至英文诗歌的创作和全貌有了
较新的认识,比如原来似乎只能阅读也只能理解那种国内出版的《英文诗歌一百
篇》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如今却也经常能从一些颇“朦胧”的当代诗歌中体会英
文之美、英诗之妙了。

  和卡尔更多接触和聊天却还是因为自己的写作引起的。卡尔在闲谈中听说我
用中文写一些诗,就鼓励我翻译成英文来给他看。自己也就不自量力地挑了几首,
查了字典翻译出来,给他批评。记得第一回翻译的是自己去年写的《致芳邻》,
还有一首顾城的《在海上》。卡尔仔仔细细读了我翻译的“Sister  Ne
ighbour”,说他很喜欢这首,尤其是结尾几句十分有力,且和开头呼应
得美妙。他指出了两处轻易瞧不出的语法错误,还给我说四川的英文拼写似乎有
中文拼音Sichuan之外的另外一种拼写:Szechuan,又告诉我他
是多么喜欢Sister  Neighbour这个语汇,搞得我几乎得意忘形
了。卡尔对顾城的《在海上》当然更是赞扬有加,在页边空白里写道:That
is  amazing,beautiful  and  strange。待我
说到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以及顾城杀妻自杀
的生平,卡尔连连道“疯子,天才,天才加疯子的诗人”,听得我不禁莞尔。


  后来陆续翻译出来给他看的有《故事》《纽约午夜即景》《山中感悟》等,
每首诗卡尔都认真地看了,并在页边给了许多文字和思想上的参考意见。意见里
褒贬俱有,足见他的认真和耐心。比如《故事》里,他建议我可以省掉几个不必
要的主语I,又说他喜欢结尾的一句:And how would you walk around the 
pool/Full of beautifully fading lotuses,跟我说它的音韵之美。老实说,
我自己并无那么强的语感,因此倒有受宠若惊之感了。《纽约午夜即景》中,他
说我用的Middle Night应为常规的Mid-night,却劝我别改,说这么着倒别有风味
的样子,一般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倒写不出来的;又对那句I lost the freedom 
of getting lost大加赞赏。《山中感悟》里,他则批评说许多词用得大而空,比
如“爱”和“信仰”等字眼的频繁出现,却也大大夸奖了一番我从“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年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改编的“前已有古人,后又有来
者,面对迥然不同的诗境,先人,我们的孤独却一脉相承”……


  卡尔后来还邀请我去参加校园诗歌朗诵会。这是半月一次、沙龙性质的文学
聚会,康奈尔的学生或者邀请来的作家们在大红仓那儿当众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
我因为平时很忙,另外到底有些怯场,却没有真正参加过,遗憾了许久。卡尔又
说我这么喜欢诗歌,旁听他这为大一新生开的写作课不是很适合,倒可以考虑旁
听别的教授开设的比较专门的诗歌赏析课程,并准备跟主讲的老师说了,后来也
因种种事情而没有做成,也是憾憾的。

  卡尔是个烟民,每次上课前、后,都可以看到他在教学楼外的台阶上大过烟
瘾。班上的学生也就时常那时候找他说话。我跟他说话一般都是课后,他憋了一
个多小时,正好到外面“放风”,因此跟我谈话,也不算特别占他的时间,叫我
心里到底感觉舒服些。

  平时除了谈诗歌,也谈别的事情,比如一些翻译问题。他说看我把自己中文
写的诗歌自己翻译成英文,总是很特别的感觉。还记得有一次我向他请教英语里
可有“放风”一词,两个对证了半天,却到底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词表达出中文
里丰富的语义来。又有一次说到我常签的英文名字Echo Ying,我告诉
他我用这个名字是因为跟我中文名的发音含义都很接近等等,卡尔一边道“be
autiful”,一边又把我的名字写成Echoing,笑道:这不又多了
一层含义嘛!一次课上卡尔说他三四天检查一次电子邮件的事情,学生都哄堂大
笑,卡尔倒觉得我们莫名其妙。课后我告诉他,我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检查一次电
子邮件,而我老板觉得我应该时时检查,不至于漏掉他常爱写的“please
come  to  see  me  ASAP”之类的邮件,卡尔听了,就
“Geez”个不停了。


  本来一般都在教学楼台阶上说话的。后来冬天到了,气温慢慢低下来,雪也
一场一场地落下来,卡尔和我的课后谈话,也就转移到他的办公室去了。我记得
最后一次说话,我调侃他裂着口子的皮鞋,卡尔就又指着自己少了纽扣的皮衣,
自嘲了一番。我跟他说,我们两个不仅是班里年龄最大的研究生,而且只有我们
两个是戴眼镜的人,卡尔连说“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一边不停说道“有趣,
有趣”。出来时,卡尔去图书馆,我去自己的实验室。两个在乍起的黄昏风雪里,
互道再见和保重的话。

  寒假后回来,自己倒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却一直没有收到他的回音,也再没
有在校园里遇到过他。细想想,卡尔于我,更象一个朋友,而不象一位老师。我
时常怀念那些和他谈论诗歌的下午:在写作和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在国内时,我
很少在身边遇见这样有趣的人和尊重的态度,在异国他乡与卡尔的这一段经历就
愈显得弥足珍贵了。虽然萍水聚散,我还是想,不管怎样,卡尔这个风趣、热情、
开放、乐于助人、念着英文博士的美国年轻人,应该是一切都好吧!


                                  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