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茉莉->正文
 专栏新作
 - 茉莉:她把那双男人
 - (图文)茉莉: 诗人
 - 茉莉:绝对坦诚-也
 - 茉莉:读《寻找现代
 - 茉莉:打起火把照亮
 - 茉莉:在中国革命幻
 - 茉莉:倾听淮生:农

 
 
茉莉:绝对坦诚-也谈汉娜·阿伦特

茉莉


 

 

   绝对坦诚
   --也谈汉娜·阿伦特

 

        茉莉


 人们在谈论汉娜·阿伦特时,大都忘不了她和海德格尔那一段情史,不少人为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哲学家终生爱恋一个“讲台上的纳粹”,而深感不值。其实,爱情是很私人的灰色地带,是无解之谜,与“政治正确”不太有干系。尤其是像汉娜这种情感上具有巨大容量的特殊女性,他人的评价大都不足为道。

 一般陷入爱中的女人常常昧于是非善恶,但汉娜却不是。长于思考的汉娜,对海德格尔失足的错误,一直就有清醒不妥协的批判。但是,女人爱到深处,其潜在的母性就不知不觉地掺杂进去了,使得爱和怜悯、宽容混合在一起,对其所钟情的对象更为难舍难分。幼年丧父的汉娜,成年后也没有自己的儿女,在她的感情世界里,海德格尔不仅仅是博学的导师,不仅仅是缠绵的情人、共享思想乐趣的朋友,他甚至也可能带有父亲和儿子的影子。年轻的汉娜曾经下过决心,除了海德格尔不再爱任何人。这个誓言,并不因为后来汉娜有了如意郎君、海德格尔失足而完全改变。尤其是在海德格尔年迈倒霉、精神上差点被摧毁的时候,汉娜对他的那种“奇特的感情”重又复燃。具有强大爱的能力的女人,她们往往不是爱男人的成功,而更哀怜疼爱失意的男人。

 

   ◎ 在公共领域里展露个性锋芒

 

 汉娜对海德格尔的爱情不但不让人看小她,而且还让人相信,无论这个世界发生什么,爱,还是可能的。在思想深处,汉娜一直有一个不容混淆的划分:纯粹的个人领域和可视性的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里,人可以寻找意气相投的生活圈子,可以有自己无怨无悔的爱情,他人无权干预。而在公共领域里,涉及到公共生活,人们却需要交流,对这个世界承担起共同责任。

 和爱人及朋友在一起的汉娜,经常带着春天般的微笑,热情爽朗,和蔼可亲。但每当她在公共舞台上出现,她便一点也不温柔敦厚,说话拿腔拿调,让人感到一股骄横之气,因此被人称为“厚脸皮汉娜”。对于这种指责,汉娜自己的解释是:公共舞台上演着正义与不公的激烈交锋,任何参与者不应该由于不必要的谦逊,而收敛自己的锋芒。为了求得真理,人们应该勇敢地主动出击,从而将真正富有意义的交锋公之于众。

 不但不需要传统知识分子的“谦逊”,汉娜还一反传统哲学家埋首沉思的习惯,提出自己的“行动理论”,热切地关注和参与社会。她经常公开亮相,在能被他人看得见和听得见的地方发表言论。她认为,公共场合不应该是人们磨平棱角,变得平庸的地方,相反,恰恰是在登台亮相的公众视野里,一个人走出了自我,其智慧因得到碰撞而发展,更能展现自己的个性锋芒。

 在公共生活领域里张牙舞爪的汉娜,尽管树敌不少,却是光彩迸发,令人炫目。她始终不遗余力地捍卫正义和自由,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对极权主义展开透彻的剖析,具有非同一般的深度和原创性,因而蜚声世界,
 


   ◎ 触动犹太人伤疤遭到围攻

 

 汉娜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其中不少已经成了世界经典。但重读她的传记,最令笔者震撼的,不是那些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她在面对犹太领导人不光彩的历史时,所表现出来的追问真实、尊重客观的巨大人格魅力。

 作为一个曾经呆过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汉娜义无反顾地承担了悲剧性的命运。她曾宣称:“作为犹太人受到攻击者,必以犹太人身份还击。”在流亡之前,她曾协助犹太组织工作。流亡美国后,她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她在思考极权主义的土壤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体验。然而,承担犹太人的命运,是否也能直面犹太人不愿谈及的真相?在纳粹逞凶时,作为受难者的犹太人,他们自身的错误与问题,是否就应该掩盖和回避?

 1961年,以色列审判纳粹头子艾克曼,汉娜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飞往耶路撒冷观察采访。1963年,《纽约客》发表了汉娜的系列文章,第一篇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在文章中,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分析艾希曼这样一个机器般顺从的庸人,为什么会卷入深渊般的罪恶。

 汉娜拒绝像其他人那样将纳粹描述为怪物和恶魔,这就使得许多犹太人反感,觉得他们的苦难因此被放小了。但汉娜还不止这些,她进一步论证:没有犹太领袖的积极配合,纳粹有计划的大屠杀不可能发展到那么大的规模,因此,犹太人对大屠杀所负有的责任并不比他人少。她的文章不但重新审判了艾克曼,也审判了欧洲犹太领袖的战时行为,暴露了“整个黑暗历史中最黑暗的章节”。

 从此汉娜不再安宁,她触动了一块最不能碰的伤疤。在犹太人世界中,她的文章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人们狂怒起来,美国的犹太组织、协会和媒体行动起来,集体对付这个口无遮拦的犹太女儿。一场论战风暴愈演愈烈,汉娜被指控为“反犹分子”,“纳粹的支持者和艾克曼无耻的辩护者”。咒骂声扑面而来:“冷血”,“没有心肝”,“残酷而且令人厌恶”。


  

   ◎ 知识分子纯洁政治的典范


   
 笔者惊异于汉娜灵魂的忠直,也不由得发问:为什么汉娜要那么不留情面地戳穿本民族的隐秘伤口,使得那么多人心怀怨恨,使得自己遭受一场如此惨重的政治围剿?她本来可以像罗曼罗兰那样,把对苏联的真实认识拖延到五十年之后再发表;她也可以内外有别,只把犹太领袖与纳粹合作的问题做内部讨论,对外沉默以维护犹太人的声誉。

 尽管为朋友们纷纷离去而痛苦,但汉娜从未后悔自己的近似“冷酷”的所为。对她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犹太领袖,都没有不被追问质疑的豁免权。有根有据地提出问题,进行尖锐的剖析,这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哲学家的责任。汉娜天性中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毫不惧怕真实的勇气。正直和勇气使她超越个人的利害,去正视历史真相。她不认为纳粹的罪行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因此,不愿认识真相的民族,悲剧还会重演。
 
 汉娜属于左拉式的欧洲传统知识分子,他们坚持有权超越那些最神圣的集体价值---民族主义的价值,永远独立思考,对社会政治持一种毫不含糊的独立态度。福柯在论述知识分子的角色时,提到知识分子的任务:“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以此来实现知识分子使命),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

 汉娜的丈夫海因利希---一位苏格拉底式的教授,在评价他所钟爱的妻子说:“她如同利斧一样论及事物。”为什么天性妩媚的汉娜,要在公共领域这样生硬而怪异?她提出令人难堪和愤怒的问题,对抗正统与权力,到底所为何来?尽管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汉娜并无自己的政治企图,但她的言说绝不是毫无目的。她的公开批判,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政治干预模式,是一种以哲学入世的行为。这种干预,能够产生纯洁政治的作用。 

 

   ◎ 远方的姑娘与“无情的慈悲”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成长背景,塑造了汉娜如此光明的人格?笔者发现,出身于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的汉娜,小时候接受的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并无什么特异之处。但她在大学时期,曾神交了一位叫拉赫尔-瓦伦哈根的女友,虽然那位志趣相投的犹太姑娘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汉娜读她留下的书信,并为她写作了一本书。从那位女友那里,汉娜学会了:“面对自我的毫不迁就与真诚无欺,”“犹如无遮无避地面对风雨。”在海德堡读书时,汉娜遇上一位她敬如父兄般的哲学导师雅斯贝尔斯,这位导师教会了原本害羞拘谨的汉娜一种处世之道:绝对坦诚,尽可能清楚,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凡事坦诚的汉娜,在一封信里曾经这样写到自己:“我觉得我就是我,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这句话出自席勒的一首诗歌《来自远方的姑娘》。汉娜就如同那个“远方的姑娘”,“她的来临带给人们喜悦,让所有人的心胸都变得宽广。”“她带来了鲜花和果子”,但是,“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何方。”

 尽管与东方佛教无缘,汉娜的“绝对坦诚”,却类似佛教哲学里的“无情的慈悲”,可见东西方精神常有内在的相通。一般人认为,慈悲就是亲切热情,如“祖母之爱”,但西藏大哲人创巴仁波切却宣称:真正的慈悲,从“我”的观点来看,是无情的,因为它不考虑“我”的力求自保。真正的慈悲是“狂慧”,彻底聪明,但也狂放,因为它不跟“我”那一心一意求取自身安适的企图打交道。 

   “无情的慈悲”基本特点是,没有局限的纯粹,无畏地敞开,没有对人和蔼讲话及装出可爱笑容的必要。这种真慈悲令你童心未泯,就像月亮在天空敞开照耀,月影则反映在一百个水碗之中,它自己并无所图。在藏传佛教里,修学者若真的修行“无情的慈悲”,他一定要经历漫长、艰难的过程:禅修、研究、突破、发觉自欺和幽默感等。

 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犹太汉娜,她的前世,也许是一个东方的修行者。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