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俞力工->正文
 专栏新作
 - 谈北约组织的新格局
 - 从波兰、捷克部署“
  
  
  
  
  

 
 
谈北约组织的新格局

俞力工


  本月3、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举行了高峰会议与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就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而言,安排有“新战略”、“扩大组织”、“法国重返军事指挥部”、“阿富汗增兵”、“任命新秘书长”、“对俄罗斯的态度”等。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前3议题加以评析。

新战略,新北约

  会议正式举行之前,媒体便广泛出现“新北约”的提法。美国代表团也不断放话“要北约更加迅速、有效地参与全球预防性的军事行动”。但是,德国《明镜周刊》却于4号极为突然地刊登了一篇德国外长斯坦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谈话纪要,其言辞尽管委婉含蓄,实质却与美国立场针锋相对。

  北约组织之成为一个区域性军事协防团体,是1945年雅尔达会议所促成的冷战格局的必然结果。不论当前如何评价它的存在意义,值得肯定的是,整个冷战时期,其吓阻力发挥作用,因而,该组织不曾发动过任何战争。

  八、九十年代之交,华沙集团遽然分崩离析,苏联也随之瓦解萎缩,于是北约组织成员国内部便出现了建立“新北约”与“新欧洲”的呼声:即雅尔达格局既然不复存在,北约这个军事组织就应当适应新的和平环境,或是仿效华沙组织自我解散,或是转型为欧洲人自己控制的“新北约”。与此同时,自然也产生了消弭东、西欧割裂状态,建立一个“和平的大欧洲”的广泛意愿。整个九十年代,对该主张最为热衷的国家首推法国,原因不外是符合“戴高乐主义欧人治欧”的一贯立场。

  就当欧洲人沉醉在良好愿景、1991年底通过“马城条约”提出将在欧洲联盟框架内建构“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之时,美国一方却有条不紊地摆设着“战略新棋谱”。

  1990年11月5,当南斯拉夫还没出现分裂问题之前,美国国会便通过了“对外手段授权法”(Foreign Operation Appropriations Law 105-513),要求南斯拉夫6个共和国必须分别举行选举,同时其程序与结果必须获得美国政府认可,否则,6个月后将撤销对它的所有经济援助,并下令所有在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服务的美国公民必须执行上述规定。

  果不其然,若干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受到如此鼓励,一个月后便提出了独立要求,并引发激烈内战和美国的“人道主义”军事干预,而此结果完全符合中央情报局人员所预测的“血腥内战”。从该授权法的通过,可清晰地看到美国拿南斯拉夫这个主权国家作为切入点的预谋,同时也反映出它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干预他国内政的一贯作风。

  1991年11月,即911事件发生的10年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一份“罗马宣言”,强调东西两大阵营对垒状况已为“新危机”所替代。往后,该组织的新任务在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制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相关技术的扩散”;“解除对国际自由贸易的任何威胁”;“全球范围内,排除自由取得原料的障碍”…。

  如今,回头看此宣言内容,已极其明显地赋予这个纯军事组织许多跨越地区范围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新任务。

  另外,1992年3月8美国《纽约时报》透露的一份《国防部文件》提到,“必须维持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全球统治地位”;“美国的最高目标在于阻止任何强大对手出现”;“美国的首要任务在于使北约组织成为西方的防卫工具和安全保障工具”;“为避免削弱北约组织,美国将尽一切努力阻止欧洲国家就安全问题达成内部协议”。

  结合《罗马宣言》内容,不难看出美国的意图不外是使北约组织成为供其驱使的战车,而同时又阻止欧洲国家构建自己的安全政策。

  在此指导思想下,北约组织于1991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派遣40架战斗机前往土耳其执行军事任务。这次跨越欧洲范围的军事行动虽然获有安理会的授权,但授权内容不过是“将伊拉克占领军从科威特驱逐出境”,而不是“摧毁伊拉克的90%军事力量”。嗣后,于1995年,北约组织也同样在取得安理会的“维持波斯尼亚的禁飞区”授权之后,肆意对萨尔维亚一方的军事力量进行攻击。1991年至2003年之间,美、英两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不曾间断,目的除了彻底瓦解该国国防之外,法律上的意义则在于混淆安理会授权,北约组织,以及美英单边行动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美英单边行动既代表北约组织,又可代表或取代联合国的职能。

德国、法国的无奈

  统一后的德国刻意削弱南斯拉夫固然有其历史原因,而战后德国外交之长期受自由民主党操纵、同时该党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暧昧也是众所周知。该反南斯拉夫的政策与上述美国策略一拍即合,于是乎,除了再三刁难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之外,又一味支持波斯尼亚与科索沃的伊斯兰教派的分离行动。

  1994年,德国通过宪法法院的判决,回避了《宪法》禁止其军事力量从事境外活动的规定。根据该判决,德国政府可以在取得联合国授权情况下进行境外军事行动,附加条件则是,每次军事行动必须获得本国国会的批准。这种把国会决议凌驾于《宪法》之上的做法,往往让人讥讽其国军为“国会军”。

  与法国加以对比,整个九十年代的德国政策极为功利主义。一方面在巴尔干问题上不遗余力地煽风点火,同时想借冷战结束与德国统一时机,把战败后制定的“非战宪法”恢复为攻守自如的“正常国家”地位。另一方面,每当面临出兵之际,又试图抬出“联合国授权”规定,使自己置身于事外。除此之外,一方面赞同建立“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的压力下,又不似法国那么积极地维护欧洲联盟的独立政策。

  法国自戴高乐以来,一直坚持“欧人治欧”政策,也由此导致该国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指挥部。1995年希拉克担任总统后,一改戴高乐在北约体制外促成“欧人治欧”的政策,而设法在北约组织的体制内将其“欧洲化”(即“新戴高乐主义”)。其具体建议便是,由欧洲联盟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由法、英两国的核武保护伞取代美国的核保护,同时北约组织南翼指挥部交由欧洲人统率,以及,逐步把俄罗斯纳入欧洲框架。该建议其实也可解读为希拉克重返北约指挥部的条件。但是,在美、英、土耳其的反对下,终于搁浅。

既然“欧人治欧”问题举步维艰,剩下的核心问题便是北约组织对外军事行动的合理性问题。本来,1997、1998年,德、法两国还不断强调要尊重安理会的授权规定。然而,基于美国掌控下的国际媒体不断对科索沃内部纷争极尽渲染,再加上德国政府的兴风作浪(其外长甚至捏造“南斯拉夫当局推动血洗科索沃的铁蹄计划”),1999年春,希拉克为显示法国对欧洲问题的主导性,竟贸然提出更加激进的“军事干预”主张。该提议正中美国下怀,于是从3月24开始,立即启动了北约军事机器,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一场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北约战略新观念与老分歧

  1999年4月23于美国首都召开北约峰会及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提出了“北约战略新观念”以及“新北约”概念,意指今后“新北约”的活动范围将不限于成员国领土范围。必要时,可及于欧洲、大西洋之间广大地区。所负之任务不仅是以军事手段保护成员国的领土主权,同时还担负“克服危机、预防危机、稳定安全环境、与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伙伴关系并与其进行对话、合作、建立互信、提高透明度”的政治任务。

  与1991年“罗马宣言”内容相比较,此时所规定的军事活动范围略微缩小了一些(据说这还是德、法两国力争取得的结果)。然而这个“新北约”却不是九十年代初许多欧洲人所期待的“欧人治欧”的“新北约”,而是继续在美国领导之下,赋予了更多政治任务的“新北约”。尽管如此,在德、法两国的坚持下还达成了若干折衷意见,即:1.北约组织承认联合国在处理全球危机事务的领导地位;2.北约组织境外活动(out of area)所涉及事务必须在性质上与地缘政治上与北约组织成员有关联;3.欧洲国家今后可以在北约组织的框架内建立独立的安全与防御政策。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会议还不及结束,法国代表便扬言此妥协意见为一大“外交胜利”,而克林顿总统与北约秘书长索兰纳却指出,“尊重联合国的领导地位并不表示有取得其授权的义务。”之所以在战争还没结束前(轰炸进行了79天),北约组织内部便产生如此激烈争议,反映出德国、法国参与这场战争的被动与无奈。此外,这时刻围绕“安理会授权”做文章,说白了,就是许多北约所属成员把俄罗斯与中国在安理会所起的约束作用,当作回避战争的挡箭牌。中、俄两国在安理会的特殊地位以往长期受到指责,而在冷战结束后,竟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挡箭牌,此戏剧性变化的确十分出人意表。

  北约组织的内部分歧,导致2003年法、德两国的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没有安理会授权),也继续影响上文所提到的德国外长本月4日对媒体发布的立场声明,即“北约组织无法取代联合国作为维护全球安全框架的作用,也无法充当’世界警察’处理所有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但是,这并不排除北约组织在履行联盟义务的框架内,与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奥巴马的收获

  从这段声明看来,北约组织内部至今还是相当同床异梦。然而,有关安理会授权问题的胶着,并不表明奥巴马此行毫无收获。相反的,法国的重返北约组织指挥部,意味着该国已正式放弃戴高乐主义。至关紧要的是,萨科奇之决定重返北约决策机构,并非奥巴马担任总统之后作出的决定,而是布什仍然在位期间,也是美国的内政、外交声名狼藉、一败涂地的时刻。不难想象,如果萨科奇早几年担任总统,必定会让布什政府更加有恃无恐。果真如此,伊朗与叙利亚今天的处境应当不会比伊拉克好过太多。

由于法国政府的变质,再加上德国默克尔总理的一贯亲美立场,欧洲联盟拟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已让位给北约组织内部的特种部队。至于《马城条约》所推出的“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可说是胎死腹中。

组织扩大与奥巴马

  就组织扩大议题,此次会议正式接纳了阿尔巴尼亚与克罗地亚成为新会员国。至于乌克兰与格鲁吉亚的加入要求,则遭到大多数成员国的否决。

  早在沙俄时代,其当局鉴于黑海的出口受制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前身),因此苦心经营俄罗斯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良好关系,以便打通前往亚得利亚海的陆路通道。然而,经过1999年北约组织的军事行动,以及近10年的暗中培养,科索沃去年不但已正式宣布独立,同时也在其境内建立了欧洲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美国军事基地。如今,再加上阿尔巴尼亚与克罗地亚的入伙,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唯一盟友只剩下退缩为内陆国家的塞尔维亚。因此从地缘战略角度审视,俄罗斯由南欧前往大西洋的通道,可说是完全受北约组织控制。至于乌克兰与格鲁吉亚的吃闭门羹,揭示的问题是北约组织的欧洲成员对自身的安全更加关注。他们固然有意借东扩来加强自身的安全,但也不希望建立的任何“安全带”是个局势动荡、招惹是非的政权。就此意义,去年格鲁吉亚所挑动的军事冲突事件,非但无损俄罗斯的利益,反而加促大多数成员国对乌克兰与格鲁吉亚的提防。

  “阻止欧亚大陆产生一个能够与美国挑战的力量”,这观点并不受民主党或共和党的左右,而是美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无论是东扩问题,对欧盟或对北约的态度,美国决不会坐视俄罗斯与欧盟进行融合而不加干预。克林顿时代,在推动北约东扩方面颇有进展。布什政府却出于傲慢与瞒顸,使欧、美关系出现裂痕。奥巴马这次放低身段修补美欧之间的创伤,的确博得欧洲人的广泛称赞。但是,奥巴马毕竟不是个什么世界总统,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为的首先是巩固世界霸主的地位。20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