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容若->正文
 专栏新作
 - 欧柏林的风情与音乐
 - 2007夏季中国行图片
 - 容若:何处是我家(
  
  
  
  

 
 
容若:何处是我家(续篇)

容若


何处是我家(续篇)

 

三年前写过《何处是我家》系列五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大温及其周边郊区各城镇的风土民情、地理特点、房产价位等等。今天的房价已非昨日可比,一些地区的优劣冷热势态也有转移,原文所述有若干过时需要更新之处。但本续篇却不打算做这一工作,而是想从另外的角度观察选何处安家的永恒话题。原来的文章基本上是描绘各城镇的客观情景,而续篇却想从购房安居或投资的主观意图及能力方面来着眼。虽然写的是购房者的主观意图,但笔者却希望如前文一样,尽可能地客观化描述。当然,所谓的客观,也是有限的,只是从我一己的观察出发,肯定带有我个人的偏爱与成见。写在这里,希望抛砖引玉,获得更多指教。另外,写作手法也与前文有所不同,本文夹叙夹议,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是博客随笔的写法,有不周全之处敬请批评。最后,还要声明,本博文非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转贴。

 

铺垫了半天,现在转入正题。

                       

购房安居或投资本本是很个人化的消费行为或财务安排,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样不同的考虑。不过,一些共性化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地产置业金言是Location, location and location,但是location的好与坏,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因素,主观的需求与各人的财务状况也往往会起到一定作用。每个人在决定购置房产时,其实正是在自己的偿付能力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求顺序,尽可能选择最理想的房产位置。正如最美的人也会有瑕疵一样,任何房产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好区并非一切都好,坏区亦未见得一无是处。就现实来看,选择大温地区定居,本身已在全国居于上等好区:气候最优、风景最美等等。大温之内,自然各城镇房价又有差异,大体说来,风景最美、学校最优的传统好区西温、温西和北温位居翘楚,其次则为交通方便、人口众多、就业机会较广泛的一些城镇。这些年涨得最快的正是这些地区:或有风景,或位于快捷线两侧,或处于居中位置。

 

传统的好区,需要财力来支撑。比如西温,一般稍有海景的大宅,起码也在两百万以上,如果没有五百万的身家,加上每年至少三十万以上的现金流或税后家庭收入,恐怕难以维持。因为并不是买得起就一定住得起的,相应的维护、家具及生活方式(包括名车、游艇之类),耗资不在少数,如果不能与之匹配,反而处处紧缩,再美的海景,只怕也享受不长,多半会趁房价高企而转手出去,赚一笔就走。记得有一回到西温一位台湾朋友家做客,她自嘲自家是所住街道的门房。因为买完房子后,他们家余资不多,无力用于家具、电器的更新,更养不起多数人家都具备的游艇,生活也过得比过去要节俭许多。她说主要是为儿女读书,能在这里与富家子弟同学,从小就建立不同一般的社会关系网。等孩子高中毕业,他们就打算卖了房屋,或者回流,或者迁到普通社区居住。温西这些年迁入许多的华人移民家庭,也大多是富有人家,不仅供得起上涨的地税,而且也能应付私校里各项不菲的开支,或者请各门家教的费用。有位理财专家曾在讲座中开玩笑地谈到,如果在座想逃税的话,最好不要住在温西,因为每年一家三口最低的日常开支也绝对不可能低于六万,这与住在唐人街的破公寓或郊区的穷乡僻壤是不可同语的。

 

西温的居民当然并不都是个个富商巨贾,坐拥千万,也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是服务于其余五分之四富豪阶层的工薪人员。看过一篇英文报道,里面写的情景很是有趣,每天早晨七八点上班高峰,西温的各加油站也是很繁忙的,但来来往往的多为普通车型,选择的也多为自助式加油。约摸十点前后,陆续来了一些名车,主人悠闲的神态一看就不是为五斗米奔忙的工薪。他们多选择有人服务的加油方式,当然用的也是最高标号的油。加完油后递过的小费很少低过十元。加完油的富人们无论是开往各高尔夫球场,还是直奔海港驾私家游艇出海,无不是身心放松地尽情享受着温哥华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好生活。

 

尽管西温、温西、北温的房价基数已不算低,但近些年仍一路扶摇直上,让人不禁感叹,有钱人还真是多!有道是,一分钱一分货,上述三处地方确实有着其它地区难及的美景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优势(诸如名中小学及整洁美观多树多花的街景等,详情请参见原文)。对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家,自然要好中选好,而为了子女前途的因素也必定在所难免。诚如一位西温的大陆移民所说,“这里不仅集中了加拿大的富翁,而且也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富翁。我的子女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才有最大好处”。昔有孟母三迁,今有华人择校,父母用心良苦,古今亦然。好环境固然对培育孩子成才有利,但我想孩子是否真的成才,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学区环境吧。

 

说到财力,应该多半是输入的,无论从海外,还是从加东安魁两省或艾尔伯塔省。近年来传闻神秘的大陆客已跻入西温最高端的房产领域,而且一次性过款,价位高达一千七百万,那所豪宅的照片在太阳报上登过,的确不凡。又有一次,随朋友走访西温一位大陆移民,很年轻的一对夫妇,住着面积达一万余尺的大宅,俯瞰270度海景。当时心中暗自惊佩:何以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儿,就能有此雄厚资金在此安家?后来听多了贪官亲属外逃的故事,又不由得产生联想。当然,私心里还是希望人家的钱是正当来路,用于高端消费也是反映了人家的能耐吧。

 

从居住的品质来说,属于温西的市中心商业区downtown本来不算理想,尤其是对有孩子就学的人家来说。但另一方面,这里却因拥有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文化、娱乐、餐饮等)及最集中写字楼的优点,吸引了年轻的工薪阶层和退休后休养生息的老人。而downtown西部接近斯坦利公园的居住区,更因无敌美景而延揽了四方来客。投资屋、渡假屋比比皆是,把这里的房价和租价抬得一波高过一波。物以稀为贵,downtown面积有限,寸土寸金,开发余地小,每起一个新楼盘,都会立即抢售而空,因为人们不知下一个楼盘还要等多久才会得到批准拆旧建新。

 

Downtown的房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结果房价的高企也就达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每平方尺500元已算很好的价格。买不起公寓的人们本来还享受着没有与房价同步增长的相对低廉的租金,但求利心切的房东们却以装修为由,中途中止了租约,限期逐租客迁出。重返市场后的公寓,租价几乎翻倍,令人咋舌。而被逐的租客不仅失去住惯的空间,而且可能再也租不起这里的公寓。报载租客们已联合采取法律投诉,但胜诉的机会却不大,毕竟房东那里也有一本帐:房价涨,地税涨、装修、维护费用都在涨,租价不涨或微涨都是难以平衡的。

 

说到在downtown的购房投资,华人移民中最早由港人开风气,后来大陆移民也跟进很快,一些大陆富豪自己住在西温、温西等处,但在downtown也购置了几处公寓,高租金加上房价本身一直在涨,多金者更多金,本来不打算到加拿大挣钱或认为加拿大也挣不到钱的富翁们,误打误撞,留守的太太竟然挣下了不亚于老公在国内开公司的高收入。最合算的当数今年上半年卖掉房子回流的一批大陆富人。其中一位五年前在温西的point grey购入一百八十万的海景房,去年年底挂牌售价为三百五十万,竟很快售出。另一位在UBC以四十二万价购入的高层公寓,今年年初以一百三十万的高价售出,算下来几年的开销都不止了。所以说,越是贵的地方涨得越是高,而越有钱的人,就会越有资本来周转投资,从而获利更多。

 

买房投资者当然也不是个个都是富豪。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买得起资源紧缺的好区,或者说好区的门槛比较高,人们就会把眼光投向二级地区,看准了那些地区涨价的趋势与空间就可以做一点小小的投资。比如原来不为人们所看好的列治文,因加拿大线(Canada line)及奥运场馆的兴建、机场与港口未来十数年内的扩容,为本地带来较多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与需求,人口数量随之逐年上升。尽管一部份华人不喜欢中国人扎堆的特色,但这也正是另一部份华人选择居住的理由,可以既享受北美的自然环境,又可以保有中式的人文环境。这里的房价涨幅之高,令人吃惊,公寓的上涨几乎直追downtown,甚至以第二个downtown为自豪。而独立房也不再考虑地震、水灾等长远因素,而是迅速地推陈出新,在原来的老宅基上建起了不少Townhouse。列治文东部的农用地已开发到四号路周边,当初买地准备建农场的人们,还未想好种些什么就被建筑商们以高价买下,一两年的时间内盈利已然翻番。(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