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谢盛友:欧华纸媒的
 - 谢盛友:用法律保障
 - 谁先折腾了奥巴马?
 - 奥运与新闻自由
 - 网络新闻学(36):
 - 网络新闻学(34-35
 - 网络新闻学(32-33

 
 
网络新闻学(20-21)

谢盛友


网络新闻学(20-21):

 

笔名


笔名是假名的一种,笔名大多是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的一种署名,这种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关系,有的和原姓名没有关系。笔名与本名不同。本名是一个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号(姓氏)和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笔名则无须标明家族的符号,也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说本名是父辈人的选择和命定的话,那么笔名则是本人的选择和命定。因此,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笔名的出现,在中国距今并不很远。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号或别名,应该说是作者的笔名。清末(19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最初刊行时,署“爱自由者乞丐, 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为“曾朴著”。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东亚病夫 ”则是曾朴的笔名。此外,《老残游记》题为“洪都百炼生”,也当为刘鹗的笔名。

“五四”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文学作品时,
大多用笔名。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其他笔名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高汝鸿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他笔名还有几十个,如:玄珠、郎损、方壁、止敬、蒲牢、微名、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市甘。其他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家成百上千,笔名自然五花八门:
周绍仪,笔名周立波。
吴熙成,笔名吴伯萧。
郭恩大,笔名郭小川。
蔡南冠,笔名蔡仪。
马千木,笔名马识途。
余昭明,笔名叶紫。
万家宝,笔名曹禺。
蒋海澄,笔名艾青。
林觉夫,笔名秦牧。
杨凤岐,笔名欧阳山。

以非姓名方式出现的笔名:

柳亚子,笔名青兕。
赵平复,笔名柔石。
闻一多,笔名夕夕。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
钱钟书,笔名中书君。
严汉民,笔名AM。
萧植蕃,笔名Emi Siao。
冯承植,笔名CP。

利用原姓名取笔名:
在以姓名方式出现的笔名中,有的笔名和原姓名有一定的联系,用原姓取笔名。声音上的联系。比如:张心远,笔名张恨水。比如:丁明哲,笔名白丁。这是以姓为名,又用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就是指平民百姓,用这个笔名意在表示自己要用笔为大众服务的决心。比如:马千木,笔名马识途。保留了原姓,却又巧妙地截取成语“老马识途”的后三字,使原姓在笔名中产生新的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大造舆论,组织了许多写作班子,这些写作班子多数用集体笔名。例如:
梁效——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专门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重要” 文章,是“ 四人帮”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当时民间有个顺口溜,曰:“小 报看大报,大报看梁效”。可见“梁效”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罗思鼎——这是“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班子。“罗思鼎”与“螺丝钉”谐音。这个班子发表了大量宣传“四人帮”观点的文章,与梁效呼应,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的格局。
池恒——这是“四人帮”在《红旗》杂志社组织的写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与“持”谐音。
初澜——这是“四人帮”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这个笔名比较直露,把他们所造的舆论比喻成篡夺政权的“初澜”。
集体笔名往往是为了抹去集体的痕迹,隐匿集体的面貌,所采用的笔名一般与个人笔名相同 。

匿名是一种出于某种目的而不表明自己身份或者不知道其身份(个人特征)的一种行为。 与此相对的则是实名 。

匿名给人的一种感觉是因为需要隐瞒某些东西,因而给人一种负面的观感。但是在交流中,匿名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人们通过匿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看法,对各种主张或者想象就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可以避免社会的非议,减轻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匿名也会造成可信度的危机。

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中分析了匿名的各种理由,例如匿名可以保持私密性;有助于发出各种指责或警告,而又不会被人发现与自己有关联;或者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又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匿名也可以用在不公正的体制中,以激发人们的改革意识。

网上的专栏作家大卫•希维尔指出,匿名可以让人得到充分表达的自由。英国作家福斯特认为,报纸的不署名社论“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似乎是绝对的真理,宇宙的集体智慧在讲话,而不是一个人用微弱的声音在发言”。

《经济学家》杂志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采用匿名写作。他们认为“写什么比谁写得更重要。”曾担任杂志主编的杰弗里•克劳瑟说,“匿名”使编辑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业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它令杂志拥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原则。

匿名是网络最独特的一种特性。1993年 《 纽约客 》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一幅漫画被网民们所信奉。 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虽然在网路上匿名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阅读与发布信息的自由),但是其代价则是丧失了信息来源的确定性,而且也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和违法的行为。例如网路色情 、诽谤性的言论,欺诈行为,侵犯版权等等。

著作权规定了作者有署名的权利。但是也有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匿名发表作品,这仍然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在多数政治性的投票中,为了维持投票的公平性,有着“无记名”的一项原则。在此原则下,人人都必须匿名投票;通常违反此原则是犯法的〈如亮票行为 )。

匿名作者在网络里,当然也拥有要求删贴的权利。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5月10日,德国班贝克

网络新闻学(21):网(博)文


作者:谢盛友


唐人白居易的《种桃杏》也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人生在世,环境变迁,荣枯常事,倘能随遇而安,怡然自得,便少却无限烦恼。

人生为什么有网络博客?
个人博客具有个性化与私人性的特点。个性尽管深深地镶嵌在骨髓里,主观得厉害,但一旦挥洒出来,便不再是鞭长莫及的空谷幽物了。可以说,博客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哪怕是被人们看来再没有“个性”的平淡博客,也散发着特有的清香。
没有个性本身就是一种个性。轻悄悄地走来也好,兴冲冲地跃入也罢,手指点到键盘上,“天地我笑一笑”、“古今我照一照”,无论字符多少,无论风头大小,即便有时候可能会被青春抑或年少“撞了一下腰”,“扭得飞花随着白云飘”,但那也无关紧要。既然是个性化的私人空间,自不必千篇一律,万马齐喑。

过去的老师苦笑:传统的教材,如果无法分类写作体裁,就归于随笔。现在,我苦笑:如果无法分类体裁,就归于网文。在网文里,当然有很多非常典型的小说、议论文、散文、诗歌、随笔等,但是,太多太多的网文不仅仅包含一种体裁,网文把很多体裁网在一起,“一网打尽”。有些网文根本不是随笔,可是说是非常非常随便的笔墨,非常非常轻松的笔墨,而且,造词用字与传统媒体非常不同。只有在网海里沉浮多年者,才能真正读懂网文“随笔”。

(引文)
U太有才了!
来看看你又写了什么。。。
我要多看看别人了。;}
(引文 完)

以上这些符号表示什么? 我至少知道,这肯定不是数学符号。

当博客已经走进你心里的时候,她只不过是一个宣泄与释放的小屋,想要的是一份放松的怡情,一份惬意的心境。而随波逐流式的沉闷与此并不协调,反而变得更加单调无趣,入住博客的那份清纯之本意就会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所以,“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也正是因着这些五彩缤纷,才得以让博客万里“千树万树梨花开”,并招惹更多的来客,并有可能转客为主,尽享转主为客的美味生活。

网文更多的是性情文字,是一种生活。博客主人客人从性情中嗅觉着人生百味,从理性中视觉着社会万象,这不一定具有价值评判性,仅仅是性情的衍生。
每个人都有表达方式的选择自由,作为读者要尊重这种自由的选择意志。有些创作网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尽量把真实个性的“真我”描写出来,并且尽量地把这种个性凝结在字里行间。
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虚荣心的。于是乎,当别人对你传递出欣赏之意时,你自然心花怒放;当别人向我传递厌恶之意时,你心花虽然未必怒放,但也不至于“怒发冲上冠”,至少会是一种“中立”的情绪。

因为网络是虚幻的,所以在网络里的博客主人客人“敢怒、敢言”。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4月28日,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