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中国的“国母”是不
 - 谢盛友:龙应台与亨
 - 平安夜话题:生与死
 - 苏青的背影
 - 谢盛友:中国人有忏
 - 何与怀:沉沦神州的
 - 谢盛友:从孔庆东想

 
 
东西方吃东西的区别

谢盛友


 

东西方吃东西的区别


作者:谢盛友


在2008奥运会之前,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与我合作,录制《让你了解中国》节目,台长派来我读传播学时的大学同学Stefan,他给我一叠很厚的资料,让我准备,与他对谈。

密密麻麻的德文中,我读到这样的资料:
中国人吃饭时可以发生声音,对吗?......

我问他,哪里来这些资料?他回答:“Wikipedia(维基百科)。”

我给他讲一段故事:
德国史料记载, 1896年,李鸿章到德国访问,是汉堡商会主动邀请的,目的是想和中国多做生意。出乎预料的是,李鸿章要求拜会俾斯麦,德皇帝颇为不快,但又无可奈何。俾斯麦高兴异常,穿上一辈子才用过几次的普鲁士大礼服,戴上十字勋章,外出迎见李鸿章,礼遇有加。李鸿章在柏林拜见了俾斯麦,他得意地对俾斯麦说:“有人称我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了一笑:“你是东方俾斯麦,可我却没有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
李鸿章出席酒宴,开筵前侍者端上一盆汤水,呈浅咖啡色。李不明就里,疑是美羹,便舀了几勺于餐盘中。正欲尝之,忽然从宾客狐疑的目光中感觉到什么,灵机一动,伸手在餐盘中洗了两下,令侍者将盘子端走,巧妙地化险为夷。

(故事 完)

李安有一部片子叫《饮食男女》,饮食和世界上的男女息息相关,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和状态,更是不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人吃东西使用筷子,德国人吃东西使用刀叉;中国人吃东西从嘴巴里吐出骨头,没什么不礼貌,德国人吃东西若这样就是不礼貌;中国人吃东西时清鼻涕不礼貌,德国人吃东西时清鼻涕没什么不礼貌;中国人吃东西时发出声音,说明这东西好吃,德国人吃东西时若发出声音,是不礼貌;……
但是,中国人德国人都很“虚伪”:
中国人请客时,主人说:吃呀,没什么好东西!(据说现在改变了:吃呀,菜好丰富!)
德国人在餐馆吃饭,跑堂收碟时问“好吃吗?”德国客人哪怕碟里剩菜很多,照样回答“好吃,我今天不是很饿。”

中国人吃“热”的,而德国人吃“冷”的。 中国人包括东南亚人喜欢喝热水,而欧美地方的人却喜欢喝冷水、冰水。最令东方人惊叹的是,西方人在大冬天,照样可以喝下一大杯加满冰块的水。东方人总是喜欢把人情搞得很热络,在一起坐着喝杯热茶,就好像一家人一样,而西方人更喜欢一起喝冰啤酒。
早饭。东方特色,至少中国式的早餐有粥、馒头、油条、小笼包、大饼、锅贴等,这些无一不是热的。而西方的早餐除了热咖啡外,一般都为面包、澄汁、牛奶,当然也有一些温的东西。吃早餐时,中国人喜欢“热闹”,而西方人中意的却是一个人独自享受的优雅时光。

中国人的饮食,注重烹调,煎、炸仅仅是最简单而不体现水准的烹调方式,还有炖、煮、蒸、炒等一系列显示功力的烹饪方式,所以食物往往很入味,也会出现千百种不同的风味。而西方人的饮食,注重的是食材,食材一定要新鲜,所以西方人有生菜色拉、半生牛排,甚至是全生的牛肉。中国人吃的是味道,德国人吃的是新鲜。但是,德国人也讲究味道,味道的学问在汁。

所以,中国人的厨房“乌烟瘴气”、热火朝天地热炒,搬到德国人家里的话,恐怕闻烟的警报器就要响了,这已达到失火报警的水准。

中国人吃饭喜欢围成一桌,因此餐桌一般都是圆桌,而西方却是方桌。围坐在一起的感觉和坐在方桌边的感觉是不同的。中国人喜欢把所有的菜都摆在圆桌上,看上去热闹无比,吃的时候圆桌也较方便一些,不至于有人离某样菜特别远而够不到,因为我们的筷子,可以毫无顾忌地伸向这道菜或那道菜。中国人是“热”的,大家分享同一桌菜,菜在圆桌上齐齐冒着热气,席间大家还可以觥筹交错。然而,西方人吃饭,是吃自己的盘中餐,每个人有自己的一道菜,当然无所谓一定要圆桌以方便取食,还不如四四方方的桌子,显得更为恰到好处。

几千年来,东方人习惯吃“热”,也不见得吃出“热情高涨”;西方人习惯吃“冷”,也不见得吃成“冷血动物”。


写于2008年7月28日,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