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容若->正文
 专栏新作
 - 风月真情有几分
 - 草原遇險的信仰啓示
 - 秋日断想
 - 棋路漫漫话移民
 - 儿行千里更思亲
 - 知音难养
 - 我思故我惑

 
 
儿行千里更思亲

容若


儿行千里更思亲

引子:接家里的电话,知母亲的风湿痛好了一些,能下床了,可父亲一年一度的春季嗽喘又开始了。。。

去年的四月,我回中国陪母亲做眼睛白内障摘除手术,在家里前后住了二十天。父母结婚晚,生养我和哥哥时,已年过四十,如今早已年迈衰病,而我和哥哥却都不在他们身边侍奉。每年的回国省亲,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困难,只是多留一些人生的回忆而已。因此,八千里的回乡路从来都少了几分故国重游的激动,返程时却多添了几许心底道别的悲凉。

在探亲的日子里,我每日与双亲作伴,或同做琐事,或轻声聊天,或扶父亲出行,或为母亲梳头。许多情境至今想起来尤自心酸。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医生,工作量一直超负荷,到了晚年,浑身上下处处是病,她从年轻时带来的洁癖却未因年老而改变,也从不愿意麻烦别人做一些她认为不应由别人来做的家务。比如,她的内衣裤从来都是自己动手清洗,可母亲已是弯腰费力、目盲耳失聪的老人,其间的辛苦可以想知。坐在母亲的身旁,为她剪完手指甲之后,我蹲下身来,打算脱掉母亲的鞋袜,为她清理脚指甲。母亲忙用手挡住我,她说这要由她自己来弄。看着她摸索着屈身剪甲,不小心剪破旁边的皮肤,渗出点点血珠,而母亲已因多次俯仰而累得喘气时,我突然止不住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母亲年轻时有小西施的美誉,留给我的一张黑白照片曾让所有看过的人惊叹不已。母亲并不因此恃外表而虚浮自大,她自尊好强,也没有听组织的介绍,与官阶不低的老干部结婚,而是托着简单的行李,找到父亲的牛棚,从此开始了从大医院调小医院、再调乡村医院,一起受批斗,一起关黑屋的流放生活。不过,无论是怎样艰苦恶劣的环境,母亲总是尽可能地保持最好的卫生习惯,一天到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住所再小再破,她都有本事弄得清爽整洁,舒舒服服,一点也不怕麻烦和操劳。长年在冷水里泡着的双手,骨节变得粗大,皮肤变得粗糙,每根关节都疼得和她过不去。

曾经有一位看相的人对母亲说:看您的双耳,是个福大寿长的上上好命,看您的双手,却是受苦受磨难的穷苦命。母亲一笑:“这就对了,我有一双好儿女,这可不是上上好命吗?而养育他们成才,做母亲的自然是要受苦受难的”。母亲有一年病重,我心急如焚,想要立刻回去,但很快就听说母亲又复原出院了。家乡的亲人说:“你们兄妹是两位老人活下去的支柱,他们对你们的牵挂与不放心远远超过了对他们自己生命的关注,这份不放心会让他们战胜一切病痛的”。

父母去过美国,对国外的生活并不适应,又怕增加我们的麻烦。他们喜欢住了四十年的家乡小城,那里气候四季如春,生活方便随意。母亲工作过的医院近在咫尺,父亲教过的学生随处可见。他们说,都是叶落归根,还没有听说垂暮之年再出国定居的。他们唯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每年回去,回去多住一些日子。但他们又很怕因此耽误我们的工作,多花许多往返的费用,每次回去,父母总要问:真的不要紧吗?真的能请这么长时间的假吗?

每次返程,父亲总是把他舍不得用的美元存款取出来,就象当年我上大学一样,一定要塞到我的手中,说是“穷家富路”,旅行一定要多带钱,以防万一。父亲是一介书生文人,钱财随到随用,稍有积蓄,就会帮助亲戚邻里,自己和家庭却过得十分清苦。他曾愧疚地对我说:没有多余家产留给我们,倒是有不少旧书旧资料,有他一生喜爱的书籍,也有他编选写作的旧诗词,可以留给孙辈作纪念,只希望届时孙辈们还能读得通中文。


如一般人家的夫妇,父母年轻时的争吵也是经常有的事。但随着年事日高,两老的相依为命、彼此迁就也就日益明显。有一次与家里通电话,母亲说,二老在考虑百年后的处所,他们一致的看法是,无论是安放家乡,还是随我们兄妹一起,都要把他们放在一处,绝不可分开。在我们兄妹之上,原来有一位才几个月就病逝的姐姐,是父亲的至爱,他一直把小小的骨灰盒放在他的衣箱里面,上面有父亲抱着姐姐的照片。父亲说,百年之后,一定要把姐姐与他们放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要放在一起。

二老于生死观上也有着少见的豁达。去年我回去时,父亲特地要我陪他去殡仪馆了解相关服务项目。在出租车里,他告诉司机目的地,同时开玩笑说:我得先去看好日后睡长觉的地方。在殡仪馆里面,他详细地询问各种细节,然后回家把电话和相关开支写在本上,然后对我说:“你们在国外就放心吧,不必急忙忙地往回赶,要安排好家庭和工作”。母亲只关心与父亲在一起,因父亲说过,如果母亲走在前面,他料理完后事以后,计划云游四方,走到哪里算哪里。母亲就说:“那你得背着我,走哪里都背着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强调的主要是子对父、下对上的孝与顺。在人们眼中,父母养育子女是莫大之恩,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如果有所不孝,必定在社会中无可立足。而父母对我们兄妹的要求,却更象胡适之先生的“非孝观”。胡先生在长子胡祖望出生时,曾写了一首题为《我的儿子》的诗,其中最后几句为:“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除了夫妻,我们每个人短短的一生中,父母与子女真可算得上是相处时间较长、相知也较深的老朋友了。多年以来,父母与我们,正有幸拥有这样一种“朋友型”的亲情人伦关系。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将容儿和哥哥养育长大,在对儿女态度上,永远是那样的平等和尊重,并不因他们的辛苦付出而要求子女“听话”与“服从”,或者索取任何物质与道义上的回报,他们不认为“孝顺父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倒是常常告诫我们,要把精力多用在教养子女身上,这才不妄为人之父母,也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是的,我们每次的探亲,与父母就象老友难得的相聚,而分离的时间却又是那样的漫长,最终的永别也终归会在一朝降临。我只希望能与他们一同拥有更多相处的回忆,然后让二老带着欣慰的笑容,在天堂等待我们的到来。

今年夏天,我还要回去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