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杨柳岸->正文
 专栏新作
 - 江南往事
 - 古玩逸事
 - 摆 渡
 - 闲置的地瓜园
 - 篱笆架上的花
 - 故乡二题(二)忧伤
 - 故乡二题(一)故乡

 
 
瓦房部落

杨柳岸


  有一张早年发行的邮票,叫《江南民居》,面值八分。现在这种邮票少见了,
因为平信的邮资已涨到了五角。寄信时,贴上一张伍角的便行了。在人们贪图简
便的习惯中,《江南民居》悄然告别其漫长的邮递生涯。它曾经扮演着传递亲情
的角色,如今是坐在退休的藤椅上,成了一张无人问津的旧票。而且在很多的邮
集中是没有这张邮票的位置的,因为它不是一张错版邮票并且又发行量极大;总
之是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常常是在整理旧物时,草草一瞥旧信封背面封口处,那
熟悉的淡绿色,其酷似埃及金字塔平面像的图案,无疑是典型的瓦房建筑。才想
起这一张被遗弃的邮票,就名叫《江南民居》。

  今天,江南民居的建筑代表不可能再是瓦房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南民
居》这张邮票的消匿,反映出现实与时代的要求。不是这张邮票失去邮递功能,
而是现实对新生物接纳的同时对旧生物进行无情的抛弃。现实所抛弃的不是邮票,
却是瓦房。

  随便彳亍于江南的某个水乡山镇,触目高低错落的水泥楼群,就会深切地感
到瓦房的被替代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现象。村落也罢,城镇也罢,与都市并
无太大的区别。人们在观念上还很难达成的一种认同,也仅限于规模及其设施的
差距;而这种差距实际上已经在不断和快速地缩减。水乡山镇的钢筋水泥建筑可
以看作是都市触角的延伸,从而混淆了惯性上区分二者差别的尺度。在江南的辽
阔土地上,乡村建筑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直接缘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
结果,决定了瓦房的运命。瓦房的黑色潮水被钢筋水泥的堡垒排挤到山的边缘水
的边缘的时候,人们的眼里,更多的是欣慰,却决不是怜悯。

  至于故乡,我是怜悯的。因为它依然如故。数百年沧桑积淀瓦顶上,又被岁
月之风吹了去。在这里,岁月没有改变什么,它是这么简单地来去。世事也不能
说明什么,它是如此苍白地重演。时间把儿子雕刻成父亲一样的面孔。大风刮走
了瓦片,风雨又把新瓦侵蚀成旧模样。我总是在沉重的乡愁中眺望烟雨之中的故
园,寒青的瓦片在雨点的敲打下,闪着白亮的光线,象一件巨大的青铜器,譬如
铜钟。钟声中,大片大片的暴雨倾注下来,大地象忽然暗下来。如果说故乡是以
一种坚毅驻守着对瓦房的真爱,这是违心的嘲讽。我所目睹的是十五年前离开的
黑瓦今朝依旧黑黝黝地呈现在回归的暮色中,仿佛一个巨大的深渊,我却必须自
觉地陷进去而义无反顾。甚至还回味不到在雨天里弹跳起那种悦耳的琴声,因为
墙角的泥土在漏下来的雨流中随波逐流。有时,我奇怪地想,要是在这黑压压的
瓦房群中突然的出现一座水泥房,对于故乡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它一定显
得特别刺眼,它一定使所有的心理变得不平衡,仿佛神话中的天门洞开,仅仅被
一个人瞧见。我积了一些钱,在故乡便宜的土地上是可以盖起一座简易的水泥房,
但却迟疑不决,我有心不去伤害善良乡亲。

  我经常去看一些国画作品,关于江南水乡山镇的一些水墨画,尤其是速写,
大多是以瓦房为参照物。因为笔墨流出的颜色本来就是黑瓦的颜色,对于黑瓦的
描绘十分逼真;乌龙的绵延走势,黑燕的振翮欲飞,淋漓尽致地勾勒雨或阳光下
瓦房的各种造型,显示细腻的画心。我怀疑:这些画家很可能出自于瓦房的屋檐
门下。因为此类作品的画意于我之品味极为感伤。他们似乎想通过对瓦房飞檐的
刻划,表达什么,或许是乡村渴望翱翔的黑色翅膀。具备这种特质的画家很痛苦,
他们的心情很少时候是白色的。当他们的作品完完整整地印在都市色彩斑斓的报
刊上的时候,有一些人会打电话给他们;就是象我这样自瓦房下走出来的人。

  我始终认为,所谓的瓦房是以土墙为依托的并与之相依为命。然而,去年到
江浙一带游览时,却发现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瓦房。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怎么
可以有这样子的瓦房?在国道沿线两旁林立或结成群落的黑瓦世界,给我不愉快
的感觉。正因为我从小见到的就是故乡那种土墙瓦房,因而这种现代化的瓦房不
能为我所接受。我甚至认为这些以钢筋水泥为依托的瓦房里,住着是暴发户。他
们曾经穷过,现在是在富贵的外壳下怀想往日清白。我进而丧失理智去恶毒攻击:
这种一半现代一半古老的建筑,很有点象有了外遇的男人又舍不得家。我突然地
很痛苦:江浙才是真正的江南呀。真正的江南依然是瓦房建筑:一种变了味的瓦
房,去代表意义深广的江南。这于情于理都不为我所接受。

  江浙的所见所闻,引发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回归心理。对于乡村瓦房种种好处
的怀念,引伸为对于大自然的怀念。乡村于感觉上,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永远
充满了动物、植物的绿色世界:田园、山野、绿荫、河流、晒谷场,在瓦顶上跳
跃的飞鸟,雨打瓦顶的清脆声音,不仅仅是童趣,它令我回忆起很多。尤其是雨
打瓦顶与雨打芭蕉的声音交汇,响彻我的整个人生旅途。它象一坛老酒,浸漫酝
酿每个乡村少年长成大人以后都保持着那种腼腆诚实的做人品格。瓦房之于我很
多,我在渴望它被改变的同时,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保留。有时,我想:为什么
瓦片必须是一片压着一片的从屋沿往上铺盖?这是因为雨水是从屋顶往下流。它
善解情意,它懂得必须给雨水以台阶,雨水就流得欢畅。瓦房与雨水所达成的几
千年的默契,形成一种和谐的声音。雨打水泥屋顶又如何呢?

  我因而认为,江浙的瓦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瓦房。如果说它可以代表什么
的话,只能代表城市。它是都市中无情的乡村。而故乡瓦房才代表着辽阔的江南
水乡山镇,它象一个部落,正走向衰败。因为故乡经济不可能发达,那它只有走
向衰败。可以预示在若干年以后,所有的人都会离开。我今年回去之时,已搬走
了几户,还有几户马上就要搬走。瓦房群落,令我想到美国西部的印第安民族。
同样是钢筋水泥的侵占,二者所持的是迥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渴求,后者是拒
绝。但印第安民族最终还是被同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故乡,将变成一片废墟。废墟上曾经发生过的悲欢离合,一些平民百姓的旧事,
将很快被忘掉。

  瓦房的衰败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从故乡的瓦房变迁,可以预示中国边远贫
困乡村的运命。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优胜劣汰,因为良禽择地而居。虽然于
每个自乡村走出的游子是一种伤感。但我相信,象我一样的人决不会是象有了外
遇又舍不得家的男人。瓦房将成为一件古董,在不久的将来,它会象福建永定的
土楼一样成为世人回忆和观赏的旅游胜地。如果我们去挖掘瓦房衰败的本质性问
题,会挖掘出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乡村文化的衰落,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瓦房在乡村的消匿,则是在宣判这种文化的彻底衰落。乡村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
来传统文化的底蕴,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广袤的星落村镇,氲氤于村镇黑瓦的上空,
挥之不去。但实际上,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从近代就开始,商品经济的萌芽之时,
就是乡村文化衰落之始。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一代一代的不去面对这
个事实的因素,完全是重土观念在作怪。他们总是以故里作为心灵上的最后回归
之处。他们之所以挣扎地走出去,完全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但他们也仅仅是
把都市作为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从哪里出发,最终将回到哪里。这便是叶落归根。
瓦房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必定也给他们一双回归的翅膀。瓦房的衰败,将成
为一个句号,彻底冥灭了游子心灵深处的留恋,而百般遗憾地走向钢筋水泥的世界。
他们可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最后一代乡村人。所以对于这一代从乡村中走来的都
市人,将是十分痛苦的。他们割不断对瓦房的情感,他们怀一种复杂的心绪,在
追忆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