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來了,妳看,春天花開了。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清明之夜,獨坐燈下,毫無困意,難以入眠,因為那遠在天邊濃濃的思念!思念漸漸遠行,直達遙遠的天際,浩渺的太空。思念的日子綿綿無止境!
清明節是中國人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壹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裏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節是中國人文明的積澱,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節日、聚會、風俗習慣,凝聚了民族精神。清明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系,讓年輕壹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
中國人,不論妳身處何方,在清明這壹天都會趕回家鄉掃墓;不管高速公路堵塞多少公裏,整體中國人約定壹個時刻:清明掃墓。 不只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在其他中國人社會,包括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幾乎所有中國人大概都無需思考為什麼必須要回家掃墓的理由。壹代又壹代、壹年又壹年,人們還是要不辭辛苦地回家掃墓。中國有史以來,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遭遇內亂、饑荒和外敵入侵,清明掃墓這個中國傳統生生不息,沈澱成亙古的精神價值。 中國人,不僅支撐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且同樣默默地承載著千年古老文明。無論路途多遙遠,無論路途多艱辛,人們無怨無悔、義無反顧,為了那個時刻:清明掃墓。原來,整體中國人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真正堅守者和履行者。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精神價值?文化蘊藏在急迫回家掃墓的平凡人群中,這已經是中國人壹種不變的精神價值,它的名字就叫“清明掃墓”。
寫於 2009年4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