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茉莉->正文
 专栏新作
 - 茉莉:她把那双男人
 - (图文)茉莉: 诗人
 - 茉莉:绝对坦诚-也
 - 茉莉:读《寻找现代
 - 茉莉:打起火把照亮
 - 茉莉:在中国革命幻
 - 茉莉:倾听淮生:农

 
 
茉莉:戴晴历史叙事的魅力

茉莉


 

 

  
   戴晴历史叙事的魅力
   ——读《张东荪和他的时代》
 

     茉莉


  戴晴年幼时,她那后被日本宪兵秘密处决的生父,常抱着她去北海看水,说小孩子要看水眼睛才亮。一个人眼睛明亮,意味着什么呢?原是理工科出身的戴晴,在改行成了作家、记者之后,就琢磨起她父亲所献身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的的历史来,结果如她自己所说:“不少藏着、掖着的苟且之事总让我瞧破。”

  应了义父叶剑英的一句评语:“养不驯。”三十年来,戴晴背叛了她的父辈所属的政党,转而坚守一个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立场。从被杀的王实味、失踪的储安平到被监禁至死的张东荪,擅长讲故事的戴晴,充满感情地诉说一个又一个“专制者剿杀思想者独立精神”的故事。她的近作《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如澳洲教授白杰明所说:“是一部对良知在专权时代遭际的挽歌。”

  戴晴的历史叙事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于她面对历史的求真精神和反思能力,她的社会视野和人文关怀,也在于她鲜明的个性与激情。《张东荪和他的时代》一书的写作,具有问题意识、洞察力、比较研究、复杂性和戏剧性等特点。通过翔实史料考证张东荪的生平遭际,戴晴梳理错综复杂的时代脉络,重谱了一曲令人回肠荡气的当代史。

 
  一,问题意识


  有问题意识的史家大都是一些不肯人云亦云的人。他们拒绝任何一方给出的简单结论,而宁愿像用身体丈量大地的藏传佛教徒一样,千辛万苦地钻进历史的灰烬之中,寻找那些“飘荡在旧籍陈档中的杳渺魂灵”,并向他们发问:为什么?

  该书一开头,戴晴就疑惑地问:“燕京哲学系主任、年届六十四岁的张东荪,怎么卷进这赳赳武夫的游戏中?”问题带出问题,戴晴的问题越来越多:北平和平易手背后的政治交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毛泽东说“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1949年9月30日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中,576名投票人,毛泽东得票575张。那唯一的一张反对票是谁投的?谁敢投?后果又是什么?1972年秦城监狱医院中,87岁的张东荪临终前说“还是我对”,他指什么?……

  过去对张东荪毫无所知的我们,被戴晴的问题震撼得傻了眼,只能跟着她生动而具体的描述,一步步走进疑窦丛生的当代史之中。这种叙事让我们进入政治历史事件的内部,身临其境地发现长期被人隐藏的神秘玄机。原来,真相一直就矗立在那里,只是需要勤奋而又无畏的人,拨开重重尘土蛛网去发现它。


  二,洞察力


  被人有意掩盖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像一个阴暗的山洞,只有洞口有少许阳光。要探测山洞的秘密,就需要洞察力——一种让人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及内部结构的综合能力。十几年前,当戴晴在澳洲遇上张东荪的孙子,面对张东荪留下的手迹残篇,她就像站在一个神秘的山洞口。此后,她必须张开思维的天线,施展十八般武艺,去探测历史黑洞之奥秘。

  在《我的间谍生涯》一文中,戴晴自供她曾一度是解放军总参情报部的“资浅间谍”,可没干一件像样的活儿就被主管参谋给卖了。虽然间谍没当好,但她的敏锐嗅觉还在。2007年,原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之秘书邢俊生的回忆录在网上发表,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戴晴的警觉:徐子荣曾上报周恩来的一份绝密材料,涉及某“社会名人”的政治案件,毛泽东亲自批示:“在如来佛手掌中。”

  光有敏锐的嗅觉是不够的,历史线索需要经过拨丝抽茧的过程,用理性来分析,才能求得真相。好在戴晴是从共产党营垒内部走出来的人,她洞悉该党领袖诡秘的行事方式,因此能从这份隐去姓名的绝密材料中,通过调查取证,推论那位被毛泽东轻蔑地称为落“在如来佛手掌中”的人,就是毛曾高度赞扬并着意推重的民主派盟友张东荪。

  当代中国的历史叙述充满了殖民式的暴力,御用学者只写当权者承认的那部分历史,从而侵占了另一部分历史真相。而戴晴以其洞察力打破了这种集体沉默,她搜寻历史证据,还原历史事件的全部本质。


  三,比较研究


  有人批评戴晴此书,说她并不专注于张东荪和他的时代,笔下常“跑野马”。在笔者看来,这倒是戴晴叙事的独特魅力所在。一些传统学者把历史当作机械零件,去做枯燥的分类研究,而戴晴却以其开放的心态,采取了旁逸斜出、不拘一格的写法。这种写法纵横开阖、挥洒自如,以广阔的背景来衬托人物的活动,通过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事件的来龙去脉。

  中国传统史家会运用比较方法,以求得史籍史事的真确。现代西方史家则运用比较研究来检视历史事件,解释各种因素造成的社会变迁,以及个人及其团体的命运。在戴晴的叙事中,处处不忘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让读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梁启超语)。

  从重大事件的比较来看,戴晴谈及1927年的“4·12反革命政变”,国民党突然和共产党翻脸并开杀戒,评论说:与五十年代之后文化人集体自辱的凶险相比,国民党对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承者的伤害而言,只能算是“小儿科”。再如1936年,张东荪在《自由评论》上批评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其时尚弱小的共产党代表刘少奇报以“大度的响应”,而在中共执政后,这种态度“几可告阙如”。

  1940年,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冯树功被日本军车轧死。燕京大学当即向占领当局提出书面抗议,这令戴晴联想到半个世纪后,“人民子弟兵”的坦克在北京六部口,有意碾压正在撤退的学生,北大校长的反应却是,主动将“涉嫌动乱”的助教,押送公安局。

  民盟诸君的一些生活花絮,放在一起比较看也饶有趣味。例如,向来在意仪表的著名女律师史良,在被邀进中南海时穿上了时髦的列宁装。和史良一样同属民盟“左派”(即亲共派)的章伯钧官场得意,住上了有七十九间房的大四合院。而立场偏右的民盟领导人张澜,即使当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也谢绝中共为他安排的“太好”、“太大”的住宅,只是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罩在旧棉袍之上。

  最令人震惊的比较,则是毛泽东对张东荪前后态度的变化。1949年初,为借助学术泰斗张东荪的社会信誉,毛泽东点将张东荪作为傅作义的谈判代表。谈判获得成功,毛泽东赞扬说:“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两年之后,这个湖南人翻脸如翻书:“坏分子张东荪,我们不能坐在一起开会了。”


  四,复杂性


  本书的主人公只是在国共两党相持阶段,作为制衡双方的第三势力,短暂地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然后命中注定地消失于沉寂与黑暗之中。张东荪和专制权力相碰撞终于粉身碎骨的故事,带有凄美和恐怖的强烈色彩。

  历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在叙述故事时容纳复杂的关系,展示完整的过程。所谓历史的复杂性,不仅是指场面的浩大和人物的众多,而是指作者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余英时先生评价戴晴此书:“是一部最有历史价值的‘洗冤录’。……写出来的是一部翔实的历史──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政治史。”

  但戴晴不仅仅是在写历史,不仅仅是要洗清他人的冤屈,她更试图在纷繁的历史中探索那一代学人的灵魂。以人文互证的方式和知人论世的眼光,作者展现了民国一代精英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状况。张东荪是中共建政之后第一个被整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昔日盟友在他落难时纷纷落井下石,互相撕咬。各色人等的品质和灵魂成色,在戴晴笔下暴露无遗。

  书写张东荪及其一代民国学人的情感、道德、理想、困惑、抗争、希望、无奈与悲愤,戴晴窥见那些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她的感慨很深:“东荪先生以及他的同侪,曾经多么生动、有骨气地生活过——。”

 

五,戏剧性


  毛泽东曾说:“我是不看话剧的,因为我天天都在演话剧。”他那虚伪、阴险而又毒辣的话剧,类似莎士比亚创作的《理查三世》。而张东荪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下,仍然吟诵道:“已惯看剧场打诨,岂谓枭鸾从古判,只掉头一啸余何恨。”

  既然历史本身比戏剧还戏剧,戴晴就只需辛苦积累素材,运用联想开拓思路,运用背景、旁证、对比映照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展开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该书的故事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强化了历史叙事的戏剧性。

  这是一种下大功夫、见真精神的历史写作。在一个轻浮浅薄的消费时代,戴晴坚守人文主义价值观,在孤寂中历时八年,勘探历史的废墟,凌厉地追问往昔的恩怨是非,给我们认识理解当下现实提供了视角与参照。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听到作者内心的波涛与长啸,闻到她浓郁的自由主义气息。◎
------------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10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