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谢盛友->正文
 专栏新作
 - 谢盛友:钝感钝感力
 - 海南女人
 - 谢盛友:海南男人
 - 谢盛友:留学德国海
 - 你也许会遇到的事:
 - 谢盛友:魔鬼无法毁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

 
 
谢盛友:留学德国海归诗人朱偰

谢盛友


 

—— 读朱偰《漂泊西南天地间》有感


书架上有很多留德前辈朱偰先生的著作,书桌上摆着那本《漂泊西南天地间》[1],这是我2010年的读书计划,天天看着这本书,天天没有时间阅读,在静候2010年除夕钟声中,我“狠心”拨冗,一口气读完朱先生的大作。

《漂泊西南天地间》,书名出自杜甫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我每次读朱偰先生一本书之前,先给作者预定一个“立场”,这是我读书的一种“坏”习惯,自己认为这样获益更大。我读过经济学家朱偰,读过历史学家朱偰,今天我要读一个诗人朱偰。

朱偰先生是著名诗人,而且有极深的国学修养,他的游记文辞典雅、笔力清丽,诗词典故,信手拈来。这本游记作品集包括匡庐纪游、入蜀记、漂泊西南天地间3部分,图文并茂,值得一提的是,朱先生还是摄影师,书中的配图全是他自己的摄影作品。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前后,文中除描写自然美景之外,还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忧愤,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朱先生把我带进诗境巫峡,那里群峰竞秀,气势峥嵘,云雾缭绕,姿态万千,令人神驰。

朱偰在该书第45页写《长江下游风光》:

湛湛长江水,浩渺不可测。
千里出巫峡,犹带云梦色。
前浪复后浪,滔滔无终极。
前人复后人,悠悠安可即。
万古作南渎,岁月无盈昃。
江风迎面来,使我长太息。

陆游在《三峡歌》写道:“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朱先生曾留学德国,也漫游过罗蕾莱(德语:Loreley)。罗蕾莱礁石处的莱茵河深25米,却只有113米宽,是莱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险峻的山岩和湍急的河流,曾使得很多船只在这里发生事故遇难。

据传说,在罗蕾莱礁石上坐着一个名叫罗蕾莱的女人,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着她的金色长发,过往莱茵河的船员,被她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因为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湍流和险峻的礁石,而不幸与船只一起沉入河底。

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因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在1824年创作了叙事诗“罗蕾莱”,1837年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Friedrich Silcher)为这首诗歌谱曲,从而成为一首世代相传的德国民歌。

著名诗人、翻译家冯至将这首诗翻译成了中文:

不知是甚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哀;
一个古代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理她的长发,还唱着一首歌;
这歌曲的声调,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这是罗蕾莱女妖,用她的歌声造成。

尽管海涅这首伤感的抒情诗,至今在德国家喻户晓。但是,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民权意识结合在一起。他所处的德国社会并没有承认他。行笔到此,我有点伤感,为什么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有相同的命运?


朱偰在该书第166页中写道:

余游山之第四日,由金顶而下,雾重雨甚,霜风怒号,雨挟风势,矾人肌肤针刺状,遥见风霜之中,冷杉数株,临空独立。更远危崖之上,犹有百丈杉木,矗立云雾之中,枝头尽北向,叶尽脱落,干亦枯槁,虽龙鳞尽退,犹不改凌云本色;……。

很不幸,以上这些文字成了朱偰先生晚年的真实写照。

朱偰先生不是专业旅行家,他是经济学家和文史学家,旅游是他的业余爱好。根据朱偰先生的儿子朱元曙大哥的文字,朱偰先生经常跟他的子女说“我们不能忘情的,还是民族与社会,我们还愿意尽自己一点力量,造福于民族,造福于社会。”

元曙大哥的一位朋友说:“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是这个文人本身的悲哀;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若不被他的社会承认,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朱偰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文人,而他所处的社会没有承认他,是那时社会的悲哀。
我接着这位朋友的话,继续说:“一个民族,若缺乏自我反省机制,不同时代重复相同的错误,那是这个民族永久的悲哀。”

行笔到此,我有点激动,朱偰先生业余爱好旅游,不知道先生是否喜欢足球。人生、社会、民族像踢足球,之所以精彩,关键在于下半场。上半场输球不要紧,下半场多进球,还有加时赛或罚点球的机会。
新年钟声敲响,期待中国下半场进球:建立自我反省机制。

注释[1]:
书名:漂泊西南天地间
作者:朱偰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807291572
字数:276000
页码: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