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风雨声->正文
 专栏新作
 - 月明天竺
 - 芸芸众生
 - 日落红堡
 - 苦海无边
 - 人间天上
 - 南亚轻歌
 - 后记

 
 
月明天竺

风雨声


印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道旅游风景线,而是我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去的时候走得匆忙,就象平常出差一样。而这一次却一走就是一百多天,手里提的还是同样的那两个箱子,装了我全部的行囊,一叠衣服、几本书和一个闹钟。

那是1996年的夏天。

很想沿着拉萨-加德满都-新德里路线走,因航班比较少未能如愿,最后还是从香港转。香港到新德里那一段是个印度航空公司,一登机,印度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满飞机都是印度人,上的全是伽哩饭。身边是个有些秃顶印度中年人,一张留八字胡须微胖的脸,看到我这个为数极少的中国面孔坐在印度的飞机上,好奇而和我搭话,他在一个大学教书,头衔是READER,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挺新鲜。READER好象相当于资深的讲师,英国有的大学使用这种头衔。

到达新德里的时候已经晚上。这个世界确实变小了,这一天飞过的路,一千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自长安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跋涉五万余里,走了5年。要是唐僧也坐飞机到印度取经,孩子们就没有机会听“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了。看来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未必让现代的人们生活地更有意思。新德里机场不大,感觉比北京旧首都机场要新一些。朋友小曹来接我,他厚道诚恳幽默,京腔京韵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发配到印度来了?”好象我是冲军来了似的,乐得我说:“好歹咱也是来给联合国打工啊。”

我住在一个印度房东的家里,他家是一栋三层的房子,单门独院,外有一个黑色铁门和看门的管家。这社区看起来是个殷实人家居住的地方。我把朋友送走,已夜深人静,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狗吠,抬头看见一轮明月当空,清晰透亮。在以后一百多个日子里,这轮明月陪伴我在异乡的生活。  新德里是在老德里边上扩建发展出来的,不是一个人们平常想象的现代化大都市,街上看不见高楼大厦,一般两三层楼。公路上、街头最神奇的景象是时时看到一头头牛摆着尾巴悠闲地摇来晃去,汽车行人都给它们让路。在印度教里,牛是神圣的。英国疯牛病爆发的时候,印度人自豪地说:我们早就告诉你们,牛是不可以被宰了吃的。

印度的公共汽车在街上看一眼就得乐。一辆挤得满满敦敦的公共汽车,乍一看和中国十几年前天然气驱动的老公共汽车比较象,外面灰尘扑扑。再一看你会揉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怎么车顶上也有人?怎么没有车门,挤这么多人哪?汽车飞驰而过,车门旁边的把手上怎么还有两三个人用手拽在上面直晃荡?

印度的总统只是象征性的职位,但总统府却修得宏大气派。总统府前国防部、财政部等各机构大楼分列两旁,建筑全是红砂石。一个巨大的绿草地铺呈在总统府的前面,觉得比天安门广场个头还大,和红砂石的建筑一起映照出印度的风情。广场上的人不多,没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小石路铺在越绿草之间。一路走来,看到耍蛇的人招呼我看表演。他们的道具挺简单,一个木盘或背篓中几条长蛇,阳光下盘在一起,看得渗得慌,我几乎是落荒而逃。在广场的尽头是一个红石门,有点象凯旋门的样子,中间是一把的长明火。

印度的体制耐人寻味,在某些地方和中国正好相反。印度是民选的政治,却是政府计划主导的经济,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却是相对封闭的市场。他的新闻消息流通较快,可以看到CNN,BBC,外国电视和报章杂志,但看不到太多外国的进口商品,看不到进口汽车。满大街的印度国产TATA,AMBASSADOR汽车,开了几十年还是老的样子,印度的天气热,一钻进车里,你就明白面包是怎么烤出来的。印度的企业看起来是小作坊比较多,象中国80年代乡镇企业的样子,在固定资产上投资更新比较小,机器有的快掉牙还在吱吱呀呀地一个劲地转。

印度人给外交使团足够的礼遇,大多数使馆坐落在离总统府不太远的绿草如荫的地方。美国使馆和中国大使馆隔邻而座,在多事之秋的那几年,心想这中国和美国怎么就不能象着两栋房子一样相安无事呢。中国驻印度使馆很好看,一个参赞就有一栋小楼,全然不象中国驻美国使馆的寒酸。  联合国机构庞杂的程度,恐怕它的员工能闹明白的也不多,让其他国家官僚机构都相形见拙。联合国派驻印度的机构也有数家,我所在的这个中心人不多,有来自四个国家的雇员,主任是一个德国人,然后是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漂亮的德国姑娘、一个德国小伙和我,其余是二十来个印度当地员工。

我每天下完班早回去也没有太多意思,决定开始学开车。在印度学车简单,没有北京驾校装模作样的架式,费用也小,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块钱。设备还挺先进,先是一台游戏机模拟,象计算机的赛车游戏。两天后就直接上路。印度的朋友曾经声称,如果会在印度开车,在别的国家则可以开飞机了。按照印度的标准,说中国人开车不守规矩应该是说重了一点。第三堂课上路,我一上车就傻了:印度开车是遵循左行规则。踏板车、摩托车、汽车都呼啸而而来、人,还有牛全在一条路上,老司机几乎可以从任何方向上超车,我不知道第一天是怎么过来的,下了车后感觉腿脚发软。

就这么约两三周,每天学完车后,穿过陌生的街道,走过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记忆最清楚的,就是天空那一轮明月,跟着我一路走回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