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说近来很无聊,整天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打不起劲来。她说她的生活失去了目标。没有目标让人感到没有奔头,但另一方面,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又怕不能实现而让自已失望。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小时候人人都有雄伟的志向、远大的抱负,但到头来又有多少人实现了呢?不过反过来,现代发达国家的小孩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太重,往往胸无大志,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日本一个中学老师叫班里的学生写下他们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不料这却引起一些学生嚎啕大哭,因为他们不知道长大后要做什么,可能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觉得没劲。这与二战之后的日本社会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日本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而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一样。后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不能任何事情都用理性来解释,文化、目标、发达、落后,什么都是相对的。这让人们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唯一能得到的只有眼前的快乐。当然能享受眼前的快乐并不是一件坏事。不过问题是,关心未来永远是人的一大本性。如果这一本性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最后让我们对眼前的快乐也无法享受。或者我们只能象吸毒者一样通过不断加大眼前的刺激让我们忘记心里的空虚。但那样颓废的生活很难说是一种平衡健康的生活,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树立目标,需要精神追求。但同时,我们又不想因目标的不能实现而让自已痛苦。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需要目标呢? 人以知识和智慧作为生存竞争的手段,而知识和智慧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做事情要有计划。我们比其它动物想得更长远。当我们着手现在事情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是上百万年进化的结果,是我们人的本性。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前面讲过,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自然的演变,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随机的Monte Carlo过程。我们前面讲过,Monte Carlo过程可以被分成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方向性的,它以大量快速的步骤来取胜,虽然往往大多数的步骤都是失败的。第二种Monte Carlo过程是有方向性的。它的每一个步骤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虽然相对第一种Monte Carlo而言,它的每一个步骤来得比较缓慢,但它每一个步骤成功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我们可以把病毒的演变方式看成是第一种Monte Carlo过程的代表。病毒的DNA在人体之内可以一小时变异几亿次,试图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可以被看成是最具长程方向性的Monte Carlo过程。虽然我们不能在一小时之内做几亿件事情,但每一件做的事情成功的机率都很高。相对来讲我们的随机性很低,以致于我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存在,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理性指导之下的。我们的思维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内在的逻辑性,另一个就是思维的目的性,或称方向性。逻辑性是从前面想到的步骤推导出下一步应该是怎样。而方向性是指事先设置一个目标,而朝着这个目标推进。这是组织我们思维活动的一个方法。否则我们虽然有逻辑推导,但要推什么却不清楚,那样思维活动只会是一盘散沙。目标的设置使我们有前瞻性,让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下一件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在对未的考量与关心之中。我们已习惯将设置目标作为行动的前题,这已经是我们人性的一部份。只有有了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我们心里才会感到踏实,我们也才知道眼前应该做什么,而所做的事情才会被有序地组织起来。这种心里面的踏实,正是我们自我满足的最重要部份。所以设置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往往是我们获得自我满足的途径。
但是目标的设置却引起了一个问题:我们人生最终的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目标本身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这个世界和宇宙并没有给我们指出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我们也不能说实现了什么,达到了怎样的社会,我们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意义。在这种缺乏终极目标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将人的生存本身作为人生的意义。而人的生存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的满足。人性定义了我们自身,也定义了我们的生存。而人性满足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自身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感受并不存在于将来,也不存在于目标之中,而是存在于现在,存在于每时每刻,存在于一个过程当中。感受本身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件一蹶而蹴的目标。比如我们有食欲,每当我们饥饿的时候,食欲会占据我们全部的心思。当我们饱餐之后,饥饿的感觉会消失,取之而来的是一种满足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不可能吃一顿饭就可以将人生的食欲完全消解掉。我们将不断地经历饥饿、食欲、吃饭、满足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人生中不断地被重复,所以它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掉的。它不是一个目标的问题,而是一个过程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存在于一个过程当中。从时间的推移来看,感受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相反,目标是时间当中的一个点,它着重的是将来要达到什么、完成什么。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幸福,在于感受,那么它就不应该在于目标本身。这样想来,设置这些目标又有什么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目标”本身并没有终极的意义,但”设置目标”却是有意义的。如上面所讲,正因为有目标,我们才可以有过程,也才可以有幸福。这符合我们人做事的规则。对我们个人来讲,很多远大的目标是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过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带给我们快乐。所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些目标之中,而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带给我们的幸福。不过既然有目标,想的就是要实现它。又说它的实现与否不重要,这岂不是逻辑混乱。下面让我们来仔细讲一讲这个问题。
我们说目标的实现并不重要,但这并非是说实现与否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有很大的随机性,并非我们想它们成功就能成功的。特别是那些远大宏伟的目标,虽然它们是我们最想实现的,但往往也最难实现。但我们在追求这些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设置一些小的目标。虽然大的目标也许最终不能实现,但每一次小的目标的实现总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和鼓励。这也可以说是追求过程中的幸福吧。所以即使最终大的目标没有实现,也不能就认为整个追求的过程都是失败的,我们的努力都白费了。相反,正因为这些大的目标,它带来了一系列小的目标,也给我们带来了追求过程中的幸福。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失败的可能就放弃目标的设置。设置目标有两种意义,它们都是建立在实现人的幸福之上的。第一种意义是目标的本身。它往往是为了我们将来的幸福,也可能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第二种意义就是目标带给我们的追求过程。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让我们觉得有一种奔头,由此生活才有热情和朝气。这是人性的工作方式。所以即使只有这第二种意义,设置目标也是值得的,否则我们无法工作。即使目标本身(第一种意义)没有实现,这第二种意义总是可以起到它的作用,我们就不能说整个过程是白费了,因为我们己经享受了幸福。至于目标的第一种意义,它本身也是为了人的幸福而设置的。想一想我们个人的那些远大抱负,无论是攻克科学上的难关,还是开创一番事业,它们大多数都是为了我们人类的福址。它们的实现与否其实对我们个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实现这些目标所带给我们个人的好处往往不在于这些目标本身,而在于它们带给我们的社会地位与荣誉,以及由之而来的自信心与自我满足。但即使目标没有实现,这些个人精神上的回报完全可以通过我们新的观念来得到。在这些新的观念之下,即使最终目标没有被实现,只要不是自己的过错,我们照样可以自我满足,感觉良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千千万万的人正在追求着与你类似的目标。他们所用的方法可能与你不同,这正是一个Monte Carlo过程。你也许失败了,大多数人也许都失败了,但只要有人成功,这就是整个社会的胜利。这里面既有你的功劳(失败为成功之母,你的失败也是人家的成功之母),也有你对人家成功的分享。既然是社会的胜利,当然是人人有份。在我们享受的现代科技文明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已发明的呢?所以总的来说,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至于那些大的目标是否能被实现,并非完全能够由我们自己决定,所以也不必太在意。而对于这些大的目标能否实现在意的是整个社会,因为这些目标造福于社会。但对于社会来讲,它并不需要人人都获得成功,也不在意谁获得成功,而只要有人获得成功就行。这就需要大家能够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从而参与追求目标的过程,由此保证了总有人可以获得成功。
以目标为向导的人类思维方式也经常让我们陷入另一种思想上的陷井。这就是所谓的终极目标问题。目标总是一个套一个的,大的目标下面套有小的目标。所以我们往往说,做这件小的事情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事情。而更大的事情又组合起来,为了实现再更大的事情。在这种思路下面,我们就会问:什么是我们人生,乃至人类最终的目标呢?当我们发现这种终极的目标并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迷茫和惶恐。其实,人类目标的设制并非是为了一个终极的目标,而只是为了我们将来的生活更加的幸福。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精神思潮的变化,什么是将来的幸福,什么应该成为我们个人以及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在不断地改变着。所以很难说这里有一个终极目标,以及固定的发展方向。设制目标的意义建立在实现人的幸福之上,如果我们舍去了幸福本身,而以牺牲幸福为代价来实现我们所设立的目标,这就本末倒置了。 那样目标本身只会带给你一种痛苦和失望。当然我们个人的人生目标可以套置在整个社会的大的目标之上,这无疑可以给我们个人的目标更大的稳定性,甚至戴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无疑可以找到一些大家共识的发展方向,比如经济,环保,科技,医疗,宇宙探索等等。这是否等于说我们就找到了超脱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的绝对的终极目标呢?并非如此。所有这些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服务的,它们仍然是建立在我们自身的存在之上。虽然对我们个人来说,一种社会共识的目标也许可以涵盖我们的一生,这似乎与绝对的终极目标已没什么两样,但这样想是危险的。一说起绝对的终极目标,大家就会想到舍身取义,为某某主义奋斗终身之类的事情。既然是终极目标,它意味着其它任何事情都被包含在它之下,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为了实现它,用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值得的,包括牺牲我们个人的幸福。将目标追求的过程不当作一个幸福的过程,而是当作一个吃苦付出的过程,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终极的目标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思维本身存在错误。即使是现在社会上共识的发展目标,往往过了有效的阶段它也会改变。曾几何时,宗教狂热是社会的主流,为上帝献身被认为是一件受人尊重的行为。但如果现在还有人那么干就会被人认为是傻瓜和疯子。又比如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发展,它很可能就会与环保相违背,这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生活模式。正如在支离结构的一章中所说,我们个人所做的事与整个社会所做的事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尺度大小不同而己。它们只是处在支离结构的不同层面上,但它们的规则是相通的,这就是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个人的目标可以变化不定,不是终极目标,整个社会的目标也可以随时间改变,也不是终极目标。被今天的社会奉为真缔的事情在明天的社会中也许会变得一钱不值。所以寻找绝对不变的终极目标是徒劳的,为这些目标牺牲自己的幸福与生命更是愚蠢的。我们提倡追求人生的目标,但那是在自愿积极的基础之上,让追求本身变成一种幸福。如果追求变成了一种负担和沉重,一种不得己,一种痛苦与折磨,那么最好放弃这种追求。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让我们付出幸福的代价,因为世上没有终极目标。如果真要寻找那样的终极目标,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幸福本身。所有的目标,包括被社会所公认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设定的。
与我们对终极目标的喜爱相通的是我们对永恒的喜爱。我们因为喜爱终极的目标从而喜爱永恒。我们喜欢永恒的爱,永恒的生命,我们崇拜天地的长久和伟大,更感叹自身的短暂与渺小。不幸的是世界总是处在瞬息万变之中,这让我们着摸不定,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往往将现在本已得到的幸福也放弃了。有多少情侣因为不能确定爱是否永久,而丢掉了对眼前幸福的享受。问题是未来是永远都不会被确定的,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现在,就是眼前。所以我们无防采取”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态度,专心享受眼前的幸福。换一个角度讲,其实永恒的东西未必就是最好的,永恒不变往往是死亡的象征,而生命的活力就在于变化。要得到幸福的感受,我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变化,得到新的刺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变化不定的过程才是最有意思、最值得享受和经历的过程,而永恒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值得追求。永恒的幸福只是一个神话。幸福只能存在于变化之中,存在于不断的追求和人性满足的过程之中。
有一种人生的态度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就是人生的价值。这些人生的价值往往是一些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如果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激昂和快乐,感受到人生的趣味和幸福,那么这种远大的抱负并没有什么过错。它会使人生变得强劲,充满活力。不幸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人生成了这些伟大理想的奴隶,倍受痛苦折磨,丝毫没有欢乐和享受可言。我们只知一味地奋斗,认为人生就是苦役,认为满足人性是堕落的表现,是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我们为了实现所谓的人生目标,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代价。这种人生态度是享乐主义的极端反面。享乐主义没有人生目标,而这种态度只有人生目标。也许在当今的社会里这已经不是一种盛行的人生态度,但在过去的很多社会里,拥有这种献生态度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往往成为社会中的激进份子,一生为了一个理想而苦苦奋斗。不过这样的生活方式未免本末倒置。我们忘记了人生目标本身的意义何在。它们只是为了自己或人类将来的幸福。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去享受这些幸福,而变成一味的追求和奋斗,那么这些追求和奋斗本身不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吗?我们大可不必将自己置身于苦役之中。有人说人生是一种磨炼,这未免是对人生的曲解。四五十岁的中国人大多都会记得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一句名言: 当临死的时候,不要因为碌碌无为浪费时光而后悔。虽然对年轻人来说,这句话显得很古老,但在当初很多人却以此作为人生的座佑铭。不浪费时间,不碌碌无为,这固然很好。但如果人生不懂得享受幸福,不懂得充分地发挥和满足人性,一生的奋斗只是为了死前这一刻的满足,这未必过于偏激和悲惨。人生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存在于时间飘流的过程当中,而不是存在于一点, 更不是在死前的那一刻。虽然保尔的名言在当今社会不再流行,但类似的想法并没有断绝。比如有的人认为他的一生就是为赚多少钱,并且为此不惜工本,不仅以牺牲身体健康作为代价。他们忘忆了赚钱是为了什么,他们已经拥有的财富往往一辈子都花不完,但还是忍不住想得到更多,最后变成一个贪婪的守财奴。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一些简单的享受,过多的财富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让人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富有的美国人来到海边,见到一个贫穷的墨西哥人。当地的水产十分丰富,富人就对穷人说,让我们共同开一个公司吧,你打鱼,我把鱼运到美国去买,保准发财。穷人问富人,发财之后又怎样呢?富人憧憬地说,感谢上帝,那样我们就可以退休了,天天在沙滩上躺躺,再到海里去钓钓鱼。穷人不屑地说,那还需要费这么大劲,这不就是我现在天天过的生活吗?但愿我们不要象这富人一样,只知道赚钱,而忘记了享受生活。
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为了享受和追求幸福,是为了充分地满足和发挥人性。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最终要实现什么,达到什么,或得到什么,而是在于走好人生的旅程,享受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意义存在于人生的过程之中。但这并非说,我们生活中就没有目标,就没有人生的奋斗和人生的价值。如前面所说,设制目标也是我们的人性之一。它是我们可以得到自我满足的重要方式。但重要的是,人生的奋斗并非为了奋斗本身,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而不空虚,所以是幸福的一部份。至于那些伟大的目标本身,能实现当然好,但即使没有实现,也可以因为过程的充实而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正是前面说过的设制目标的第二个意义。它可以组织我们现在的行为,让我们现在的感受更充实,让我们充满自信,当想到将来时有一份踏实。 在这种人生态度下面,过程是最重要的,经历和享受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而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人生的价值也正存在于这个过程当中,而不是存在于我们自己设制的目标当中。人生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往往它并非想象的那么重要。能实现固然很好,不能实现,只要我们奋斗过,只要它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幸福和希望,激发过我们人生的动力和激情,那也就足够了。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不顾一切,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人生变成一个痛苦的历程。
与强调过程相一致的是强调现在,因为过程存在于现在之中,是一系列现在的总和。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但却不一定能够把握将来,把握目标的实现与否。广义地来讲,现在是指此时此刻,也指感知所能涉及的周围的事物。所以现在是与我们的感知共同存在的。我们的感知存在于现在之中,而感知所能触及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正因为人生的幸福存在于感受当中,而感受是我们感知的一部份,所以幸福也只能存在于现在。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明天是否会天塌下来,但现在总还是存在的。如果说我们人喜欢寻找永恒的东西,那么唯一永恒的东西就是现在。只要我们还能思考,那么现在就肯定存在,现在与我们共存。既然如此,把握住现在就成了最自然、最有效的追求幸福的方式。虽然目标的设制着眼于将来的后果,但它给现在带来了充实与满足,所以它与强调现在并没有矛盾之处。并且目标的设制也是需要现在去做的,是以现在的行动去实现将来的目标,所以其重点还是在于现在的事情。我们往往过分看重未来,担心未来,而使我们失去了把握现在,享受现在的心情。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对未来的担心往往变成为担心而担心,并没有将它转化成一种现在的行动。我们想象将来要怎么样怎么样,但将来永运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可能付诸于行动。能够付诸于行动的只能是现在。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享受今天的美好。这样生活才不至于在过分的焦虑与无为胡思之中被浪费掉。
这种重视现在的观点与本书中所谈到的其它人生观点是一致的。本书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存在于我们的感受之中,感受又存在于现在之中。所以要真正地追求幸福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现在。应该在此时此地挖掘幸福的内容,而不能一味地将幸福寄托于将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当然我们所指的人生幸福,并不限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也指追求和奋斗带给我们的人生充实和激昂。但即便是追求与奋斗,也必须从现在做起,而不能只幻想着将来。在前面一章,我们讲过把握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而对于随机性带来的不定,我们应泰然处之,不必过分在意。 那么什么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事情呢? 我们真正可以把握的也就是现在的事情。所以着重现在也是指将心思放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而不要去操心那些不能被我们左右的事。总的来说,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把握住现在,因为现在就在你的身边。而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把握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拥有幸福。其实很多宗教与哲学中都含有把握现在的思想成份。比如禅,它强调以静来感受周边的事物,它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意境。而这些周边的事物都存在于现在之中。又如印度教的经典告诉人们:你以前的行动决定了你现在的状态,而你现在的行动又决定了你将来的状态,这样一环一环永无止尽。在这一永无止尽的因果链上,我们既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置身于将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时时刻刻都需要小心,因为它们都会有结果。这正是一种强调现在的人生态度。
最后让我们讲一讲强调现在与避免忌妒情绪的关系。初一看,这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话题,但它们却存在着内部的联系。我们前面说过,忌妒,特别是两性之间的忌妒,是人性的一部份。它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本能反应。但如果我们想达到一种开放的两性关系,就必须对忌妒有所控制。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忌妒的行为受到社会思潮的很大影响。现代的社会充分强调和放大了忌妒的功能,使它成为家庭稳定的保护神。但另一方面,如果想要达到开放的婚姻,我们就必须减弱忌妒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改变社会的观念。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把握现在的人生观, 就有助于削弱忌妒的影响。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要产生强烈的忌妒心情,你必须想象自己的伴侣与他人亲热的情形。这种火上加油的想象,正是忌妒的原动力。往往这种一遍又一遍的想象会使我们不能自制。而这种凭空的想象正是我们忘记现在的表现。我们没有重视身边发生的事情,而去过分关注发生在其它地方的事。这种事情的发生十有八九不会在我们身边。只要它没有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我们又何必自找苦吃,让自己不痛快呢?如果我们真的着重现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对这种事情过分关心。因为没有发生在身边,所以这种事情本身并没有直接造成对自已利益的损害。唯一的损害恐怕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臆想。当然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事情并非与我们无关,它可以影响到子女是否是亲生的,财产是否会向外流走等等。但现代的科技与新的社会观念完全可以消除这些顾虑,这在前面关于婚姻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所以从理性上讲,忌妒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我们仍然会有感性上的忌妒情绪,这是因为它是我们人性的本能反应,是进化的结果。但如果我们善于把握现在,可以在周围发生的事情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认为在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样势必就可以减少我们感性上的忌妒反应。这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务虚的态度。实,就是指现在;虚,就是指不在身边发生的事,想象中的事。而忌妒往往是建立在务虚之上的。
总的来说,面对目标、过程、与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思想。人生应该有目标,这样它才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充实的过程,也才能够满足我们的人性。目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从而也带来了幸福。至于最终的目标是否能被实现,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做好了现在能够做的事情就行了。当然,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大大小小的目标我们总还是可以实现一些。这既是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我们生活的重点应该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之中,放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受之上,放在眼前与现在。对我们自己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享受存在于现在之上的幸福与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