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事物的运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将它们看成一个因果的锁链。 在这个方式看来,事物的发生,总有原因,发生过的事情,总有结果。这是一个无穷尽的因果链条。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科学最基本的假定,而找到这些因果之间的关系就是科学追求的目标。对于精典的科学来讲,这确实是事实。但对于现代的科学来讲,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可以用因果的关系来解释。从人类思维的发展来看,在人刚学会思考的蒙胧阶段,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事件的发生有因果的关系。而意识到这一关系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大飞跃。在当初,由于这种因果原则的需要,我们创造了神和上帝。因为他们使本来不可解释的现象变得可以解释,事物的发生变得有了条理。在佛教里面,我们又发展出一套”缘”和”上世积德”的因果学说。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过分强调因果关系,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和不必要的解释。很多事情是随机的,完全不可以也没有必要找到它们发生的原因。所以另一种看待事物运行的方式,就是认为事物的发生既有原因,但同时又有随机性。所谓随机性,也就是不可能由初始的条件来完全决定以后的后果。对于同样的初始条件,有时候它的结果是A,有时候结果却是B。如果重复这样的实验,我们会发现,A 和 B 各占一定的比例。这就是它们的随机几率。虽然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它们的几率做出一定的描述,但对每一次事件要发生的结果,却不能确定。同样地对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A,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因 (因为其它的初始条件也可以导致 A 的发生)。我们在第一章中说过,人类理性的发展就是要找到一种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但这并非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或者能找到,对于每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对所有的事件都做出预测,而这个世界也并非是绝对论的。我们常常惊叹为什么事物运行总有规律,没有规律的世界又会是怎么样。如果规律是指可预测性,是指同样的初始条件导致同样的结果,那么世界并不是这么有规律,或者说我们理性的描述并不象我们惊叹的那么威力强大。
在现代的科学中,有三个方面表明了随机性产生的可能:第一个是量子力学,第二个是混沌理论(Chaos),第三个是我们所处在的开放系统。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叫着薛定厄(Schroedinger)的猫的有名悖论。想象把一只猫放在一个盒子里面,不去观察它,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我们不能从它的初始条件当中预测到,这两种状态都有可能,都在量子状态的描述之中。当我们真正去观察它的时候,我们也扰乱这个盒子的量子状态,使它发生了变化。其结果,猫是死是活,两种结果都有可能,并且发现它死了和活着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比例,但对于每一次观察,我们并不能预测其结果。在现代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多维世界理论(many world interprelation)来解释这一现象。在这一理论中,描述量子状态的波函数遵从连续的量子动力学方程(time dependent Schroedinger’s equation),所以这些波函数的演变是连续的,可预测的。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演,描述整个世界的波函数在不断地分叉(branching)。 波函数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些世界之间互不来往和交流,而我们(或者说一个完整的感知, conscious)总是处在波函数的一个分支(世界)里面。就同一个初始条件来说,究竟我们接下来会处于哪一个世界当中,事先并不知道,因为就波函数的发展来看,它会产生出很多的世界来,而每一个世界中都有一个”我”。当我们观察其结果的时候(打开盒子看一看猫的死活),我们才发现自已处在哪一个世界当中。但请记住,这个时候也有与这个世界的我相平行的我,”他”处在与我们平行的其它世界当中。多维世界理论解决了波函数的连续性(可预测性)和现实世界的几率性(不可预测性)这样一对矛盾。可以说它对随机性给出了一个基于连续动力学的微观理论描述。爱因斯坦说: “上帝”是不掷骰子的。量子力学的发展(比如贝尔定理)证明他是错的。而多维世界理论的描述正说明了”上帝”是怎样掷骰子的。
另外一个随机性的来源就是混沌理论。在混沌理论中,由于非线性现象,随时间变化,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成指数地增加,但另一方面,整个系统的空间又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预测这个系统以后的状态,就变得非常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用初始条件去预测以后的状态,那么时间越长,对初始条件的精确度要求也就越高,成指数增长。在实际应用上,这种预测就变得不可能,那么对以后的状态,就最好用随机几率来描述,而不是用初始条件来预测。比如,我们揉面团,将它碾开,折回来,再碾开,再折回来,不断重复,这就是一个混沌过程。 一方面,当我们将面团碾开,面团中两个接近点之间的距离会被增大,另一方面,整个面团的体积是固定的,在揉过很久之后它仍然是那么大一团。假如我们在面团的一小块上加上颜料,那么在揉过很久之后要预测面团中哪一点有颜料,哪一点没有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最好用统计几率来描述。在现实生活中,从炒菜到天气气象,从湍息的河流到沸腾的开水,混沌过程无处不在。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的随机描述只是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并非一个本质的过程。但我们在第一章中说过,理性的发展就是要寻找这种有效的描述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很难说什么是事物的绝对本质和真理。
最后一个产生随机性的原因是我们所处在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一个无穷大的系统,或者是一个有限但却快速膨胀的系统(比如我们所处在的大暴炸中的宇宙就可能是这样一个系统,但也有可能是一个无穷大的系统)。开放系统中的不同区域总在不断地交流信息,互相影响。但由于信息交流的空间速度:光速,是有限的,这使此时此地的我们只能观测到发生在一个“过去时空园锥”(past light cone)里面的事情。这个“过去时空园锥”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也就是越以前的事情,我们能知道的空间范围也就越大,以光速作为空间与时间的比例。问题是我们这个地方下一个时刻要发生的事情却会受到这个“过去时空园锥”之外的事情的影响。因为此时此地我们只能知道发生在“过去时空园锥”内部的事情,这使得要以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初始条件去预测未来成为一件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所以唯一可以用来描述未来的方法只能是随机统计。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随机性无处不在,它是对世界描述的一个必然组成部份。其实它不仅是无所不在,它对生物自然界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两个因素决定了生物自然界的发展,第一个是随机性,它带来了事物的多样(元)化;第二个是选择机制,它在这些多样的事物当中,选择适合生存的结果。在随机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共同工作下面,自然界就产生出许多奇奇怪怪适合于周围环境的事物出来,这个过程可以被叫做蒙提卡诺(Monte Carlo)过程。这个蒙提卡诺过程是自然进化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和机理。它不仅存在于进化论当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以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 用蒙提卡诺过程去了解周边的事物,会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发。下面让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蒙提卡诺”过程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就是进化论。地球上的生命可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和多样化,是因为生物进化的作用。 这个生物的进化本身就是一个“蒙提卡诺”的过程。 它的随机性表现在DNA基因的互相交换以及它的突变之上,而它的选择过程就是适者生存的过程。所谓适者——就是指能够产生更多的下一代,将自已的基因延续下去。适者是相对生存环境来说的,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原来的适者可能成为不适者,而原来的不适者可能变成适者。这在地球的发展史上缕次发生。为了应付这些可能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生物界(或者说一个生物种类)必须保持一定的多样性(基因库)。最自然的描述进化的方法是将基因作为进化的基本单元。所以适者可以是指基因,而非生物个体。再成功的个体总是要死的,而基因却可以永远地遗传下去。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的思维。在上一章中我们讲过大脑思维的过程。也许你会认为我们的思维没有任何随机性,它只是遵循着逻辑的规律一步一步地往下推论。然而,实际上的思维过程远非如此。在实际的思考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突然产生一些新的想法(顿悟)。这有可能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一些突发的新思想。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而由于神经细胞的激发涨落而激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形态。所有这些,都是随机性的表现,而不是遵循逻辑一步一步推导下来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思考的目的,往往是在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所以这里的选择性十分地明确。当我们的思维通过不同的思路,寻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答案,我们会很容易地将它辨别出来,选择它。也就是说,在思维中,我们往往在用不同的思路去试探,看一看能否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如果某一种思路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会选择这个思路。当然,不是说这个思维过程就没有逻辑的运用。当我们选择了一种思路之后,很多中间的步骤是遵循逻辑的规律一步步推下来的。 但在选择不同思路的时候,或者在很多关键的地方,随机性就变得十分的重要。我们往往是随机地选择一条思路,看它是否行得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蒙提卡诺”过程。当然这是一个有高度结构的“蒙提卡诺”过程,蒙提卡诺的每一步是一个遵循逻辑推导的思路。其实自然界中的大多数“蒙提卡诺” 过程都是有结构的。上面所说的进化过程就是以基因作为它的结构。除思维之外,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被看成是“蒙提卡诺”过程。比如在科学研究当中,我们总是去探试不同的东西,然后看一看结果怎么样。这本身也是一个“蒙堤卡诺”的过程。
第三个例子是我们人的生活行为,这也可以用“蒙堤卡诺”来描述。 如果我们观察某一个人的行为,记录下他每天所做的事情,我们会发现,他是在用不同的方法去寻找快乐。我们这里所指的快乐是指大脑中那种愉快的感受。在前一章中,我们提到过人有六种最基本的感受:愉快,悲痛,愤怒,恐惧,厌恶,和惊奇。在这六种感受之中,只有愉快和惊奇是正面的感受,其它几种都是负面的,而我们人所要追求的正是这种正面的感受(快乐)。这是我们人生,或者我们人每天的行为当中“蒙堤卡诺”过程的选择目标。我们总是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来达到这一目标。如果某些事情带给我们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我们就不会再做。相反如果某些事情带给我们快乐,我们就会不停地再去做它。所以人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寻找愉快感受的“蒙堤卡诺”过程。我们在第九章中讲到幸福有四个要素:安全感;亲情;身体的感性愉悦;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其实这四个要素是我们得到正面感受的四个方面。亲情和感性愉悦本身就是正面的感受,而安全感以及自我满足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变成一种愉快的感觉,当我们想起它们的时候,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满足。
第四个“蒙堤卡诺”过程的例子就是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一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思想文化。由于社会的宠大,在社会的不同角落里,这种新生的事物在不断地被产生和被测试。如果一种新的结构或文化在某一地区得到认同,适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它会迅猛地扩展开去,延伸到整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必然会有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而这种多样化,正是产生新事物的前题条件。多样化是“蒙堤卡诺”过程中随机性的表现。只有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新的事物才可能被筛选出来。如果整个社会是一团死水,非常的统一,那么新生的事物就不可能得到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如果社会要发展,那么它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当然,如果随机性太大,太混乱,这个社会也会不稳定。所以这里要有一个平衡。没有多元化,没有随机性,社会不可能有新的发展。但过多的多元化,社会承受不了,会影响社会的运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社会处在转型的时期,社会中会有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元化。这就象在物理学中,当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比如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时候,在这个临界点上,它的随机涨落是最大的。从历史上看,往往一个时期的混乱会带来新的社会持序的产生。比如我国春秋战国的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和不稳定的时期,但它却是我国文化思想上最有发展,最有创新的时期,对以后两千年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蒙堤卡诺”方法是自然界用来寻找答案的最基本的方法。而它要寻找的答案,表现在”蒙堤卡诺”的选择规则之上。生物的进化,是这种”蒙堤卡诺”方法的一个显著例子。除此之外,它还表现在人的行为、思维方式、社会的演变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将这种”蒙堤卡诺”方法叫做自然的智慧方法,因为它得到的答案往往叫人称奇,使人感到这是有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果。如果智慧不只是指思考,而是指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有它自身的智慧(intelligence)。现代的宗教界掀起一股智能设计的学说(intelligent design)。这种学说认为,生物界之所以这么默企,配合这么巧妙,是因为有一个超自然的智慧在设计它们。而这种超自然的智慧,当然就是上帝了。当了解了”蒙堤卡诺”的方法之后,我们知道,用这种自然的方式,自然界同样可以得到叫人称奇的结果。但它用不着象我们人一样一步一步地思考和设计。人的思维只是大自然中”蒙堤卡诺”方法的一种,而人的智慧也只是大自然中智慧的一种。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自然界的”蒙堤卡诺”方法与人的智能思考方法。虽然人的思考本身也是一种”蒙堤卡诺”方法,但它十分的特殊。我们的思维利用了很多特殊的功能,比如联想、图形识别以及记忆功能。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激发,以及神经网络的改变而形成的。由于这些运动,我们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与外面世界相对应的表象出来。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表象做运行(operation),这就是逻辑的推导。 最后我们再将推导得到的结果反射到外面世界中去。 所以我们的思维是一种特殊化的过程,它虽然包涵着”蒙堤卡诺”的因素,但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蒙堤卡诺”过程。我们人的思维是一种长程的,又非常有引导性和组织结构的”蒙堤卡诺” 过程。也就是说,在随机性的基础之上,它同时有很高的推导性,这使得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些从其他的自然方法很难创造出来的东西,比如航天飞机、机器、计算机等等。很难想象,从其它的自然随机过程可以产生出航天飞机来。要产生这些有高度组织的结果,就必须有高度组织的过程,这正是我们人类思考的特点。而自然界中”蒙堤卡诺”过程的特点,就是非常非常大的随机性变化。整个物种,或者整个社会,都在同时地试探着不同的变异。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宽广的平行化计算。由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结果。比如说细菌或者病毒,它们通过大量的变异来产生对药物的抵抗力。导至爱滋病的 HIV 病毒在每个病人体内一小时会尝试十亿次的变异,这正是它难以治疗的原因。综上所述,大自然中的”蒙堤卡诺”方法与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们人是以长程的推导来进行思考,而大自然是以大量的平行的变异来得到答案。虽然两者之间都有随机的因素,但重点却不一样。如果说我们人的思考方式尤如一条线,那么大自然的”蒙堤卡诺”方法就尤如一个面。
围绕我们人的思维活动有一个著名的悖论,这就是人的灵魂问题。这也被称之为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的问题。议论的中心是指人的思维行为是否真的可以用物质方法来解释,是否人的思维有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灵魂。在十七、十八世纪,科学重新兴起之后,有一些哲学家就用那个时候的科学方法来解释人的思维和大脑。那个时候的科学是一些精典的科学,如力学和电学。那样,人就被描述成一个象钟一样的复杂机器。问题在于,如果它真是一台机器,那么如果我们事先知道了这个机器的初始条件,就可以根据精典的力学计算出它以后会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就被事先注定了。这也叫做宿命论。 这样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这当然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违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有一种自由意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由的。这似乎和命中注定的机械描述相违背。有的哲学家就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人的思维是不可以用科学来描述的,所以它必须由一个超乎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来控制。这个神秘的东西,就是灵魂。正是基于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死了,只会是身体死掉, 而这个灵魂并没有死。所以我们的灵魂可以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佛教认为这个灵魂可以再投胎。如果我们不相信灵魂,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命中注定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是随机性。我们讲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即使我们的大脑是由一般的物质组成的,或者说它确实就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但这台机器以后的行为并不能由它的初始条件得以决定,因为它的运行只能用随机几率来描述。这样看来,我们以后的行为并没有被命中注定,我们仍然可以有自由意志,我们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想要想什么就想什么。但我们的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有一个超然的东西在指挥,在引导我们想什么或不想什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想要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这只是一个假象。自由的涵义在于选择。但我们到底要选什么是由随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一个超然的”我”,或说灵魂,来决定的。因为我们想要想什么,事先并不知道。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已的想法,这只表明大脑中的随机性已经帮助我们作出了选择,我们只是将这个随机的选择据为已有,认为这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真有灵魂这样一个东西,而它决定我们要想什么或不想什么,我们仍然可以问,又是什么来决定灵魂的选择呢?所以用灵魂来解释自由意志,只是将问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最终,自由意志以及它的选择只能用随机性来解释。这才是一个真正彻底的解决方案。
除了灵魂之外,在我们的思想体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这些都是因为硬想对随机的事件找出一个原因来而导致的。很多事情本来并没有原因,硬要找出一个原因,就会人为地制造出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成为宗教的基础。但在现代的科学看来,它们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事物包括:神、上帝、灵魂、缘份、上世的积德等等。对于神和上帝,我们已经谈了很多,这里让我们谈一谈与东方思想有关的缘份。在中国人看来,两个人遇见了算是有缘份。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两人相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是事先就注定好的,他们有缘份。相爱当然更是有缘份。 缘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被用来解释周围现象的一个普遍方法。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缘,在现代科学看来,只是一种随机性,偶然性,本来并不需要作出额外的解释。但如果硬要说出一个原因,那就会扯到缘上面去,或者说我们以此发明了缘份这个概念。如果事情仅仅停留在此,它与现代科学的解释,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但糟糕的是,我们认为这种人为发明的缘份是一种真理,从而推广开去,并且试图解释为什么有这种缘份,从而虚拟了一套因缘说法。这与佛教的轮回学说相对应,进而号称可以预测下一辈子的生活,并且说明了下一辈子的生活怎样与这一辈子的生活有关系等等。这些无疑会影响到我们现实生活的行为和思想规范。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与以科学为基础得出的人生结论大相径庭了。在现世人本主义看来,我们就只有一生一世,没有来世, 也没有前生。由此我们对待这一生的态度就与佛教的态度非常的不同。在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要积德,因为积德就会使你下一世的生活过得更好。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积德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大家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做善事,因为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一生你如果总是做善事,那么在这一生当中,你就会得到好的回报。 但慢慢地人们发现虽然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生活也勤勉,但他们总是遭遇不幸。而一些恶贯满盈的人,却可以终生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换句话说,这种因果回报并不十分灵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就发明了一套上世积德的概念。 也就是说,有的人虽然在现世恶贯满盈,但是他在前世作了很多的善事,所以他仍然可以过得很好。而对于积德勤勉而缕遭不幸的人,是因为他前世做过孽,今生还在还债。从因果关系来看,如果你一定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出一个解释,那么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答案。但问题是这种答案并没有任何事实的基础,它们都是人为臆想出来的。而在现代科学看来,生活中本来就有随机性,并且有很大的涨落。有的人幸运,有的人不幸运,机遇不同而已,没有必要做出解释,也没有前世积德或做孽的原因。这些佛教的思想,对我们的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它使我们不断地积德,其目的是为我们的来生过得更好。当然做善事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对社会的稳定和运行都起着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做善事的目的却不能用积德来阐述,而应该建立在一套道德标准之上(见第十七章)。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去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包括人生的命运、目标的追求、以及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这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进一步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