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望秋->正文
 专栏新作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三章 宗教与哲学
 - 第四章 现实主义思
 - 第五章 现世人本主
 - 第六章 人性的分析
 - 第七章 人性的解放
 - 第八章 幸福的追求

 
 
第三章 宗教与哲学

望秋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运用前一章所提到的理性发展的规律,来说明宗教的起源与它存在的原因,以及辨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宗教可以说是人类早期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人类用来解释周边事物的一个普遍的方式(或说语言)。说它是一个普遍的方式,因为它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当中。所有的宗教,都应用了超自然的说法。所谓超自然的说法是指超出对物质世界自然运行方式的说法。所谓自然的运行方式,是指人可以理解并预测的遵循简单规律的运行方式。相反,超自然的方式是一种神秘的拟人化的方式。当然”自然的运行方式”本身只是人类近期才有的一个概念。因为只有当人们找到了解释周围事物的简单规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事情可以有一个简单而自然的解释。在这之前一切都是神秘的。而拟人化的神秘方式,就让人联想到它的背后有一种神的存在。这是一种超乎我们可以理解预测范围之外的东西。在人类的早期,大家认为我们人是不可能用自身的智慧去理解所有的事物的,所以有这种超出我们理解范围之外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所有这些东西,是神秘的、高级的,悬浮于我们之上的。 这种高级的东西,导至我们创造了神的概念。这里我们用了创造两字,也就是说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人找到了神,当然更不是神创造了人。正如前一章所说,我们人创造了一套解释周围事物的说法,而神正是我们找到的一种说法。

在人类理性发展中,有两个因素使人类当初对神的创造变得必要。第一,当一种语言、理论体系成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之后,我们总认为我们找到了最终的理论,或者说真理。既然如此,这套理论就有解释周围一切事物的义务和责任。这对西方的神学是这样,对东方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是这样,当然对当今的科学更是这样。但几千、上万年前,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十分有限,要用当初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的所有现象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形下,拟人化的神的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方面,推已及人,拟人化的方法是很容易让大家理解的方法。另一方面,它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一切事情和现象。虽然它的预测性十分有限,但也难以证明它就是错的,谁知道事情的后面有没有神在做怪呢?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过程遵循逻辑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寻找每一件事情的原因和后果。现代科学指出,在宏观上来看,并非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宏观的原因。从宏观上来看,很多事情只是概率事件,并没有一个宏观上可以找到的原因。但我们的祖先不明白这一点。如果在没有原因的情况之下,一定要给出一个原因 ,那么,最好的解释方法就是神。神的解释可以给你任何想要的原因。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可以说这是神的旨意。从上面两个因素来看,神是人类的一大发明。由于这个发明,我们对周围一切的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给出一个原因。这也使我们对自身的逻辑思维、理性能力,有了很大的信心。设想如果当初不把神作为解释事情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对周边的事物感到十分的混乱。那样我们也就不会采取逻辑思维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人类理性的发展就会延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神的提出,对我们人类思维理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我们人类理性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对神的崇拜也许帮助过我们人类的生存。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当初,如果有的部落或人种,他们完全不相信神,那么他们就会对自身的思维失去信心,从而使他们的社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象现代人这样以智慧思维作为竞争的手段而生存下来。由于这种敬神现象在人类进化中所起过的作用,可以说,对神秘事物的崇拜,己成为我们人的本性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现代的人也有这种对神秘事物崇拜的倾向。这也正是宗教可以在现代社会继续存在的原因。

宗教的发展,可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在早期,人们只是用神来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神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他们都是拟人化的,因为毕竟我们知道自己最多,对于这些想象中的神,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形像来描述他们。在世界的各种文化当中,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对于各种不同神的崇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中国,神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五千年前处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在象征权力的玉琮上,神的图案骑伏在怪兽饕餮(tao tie)的图案之上。到了周朝,对神的祭拜已很有规模,发展出各种祭神的大典和乐曲,孔子所说的礼就源于此。在民间,从土地公公到天上的玉皇大帝,神对我们中国人无所不管。在古希腊,有著名的《荷马史诗》,有希腊的巨人神化故事。在古罗马,盛行多神论(paganism)。在这种宗教中,各种各样不同的神掌管着人类不同的事务。比如生小孩有生小孩的神,打仗有打仗的神。这和中国民间对各种神仙与菩萨的崇拜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在古埃及,各种大小的神十分繁杂,他们分管不同的地区,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古埃及的神多与动物有关,或者是人与动物的结合,如人面狮身等等。在印度教里面,可以说只有一个神,但也可以说有三亿三千万个神。印度教里的神十分杂乱,并且故事可以互相矛盾,让外人找不到方向。总的来说,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大家对神的概念十分模糊,不规范。那时对神的理解是拟人化的,认为大小不同的神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平行的神灵的世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婚嫁亲娶。但神灵世界中的故事往往决定着我们人类世界中的命运。这种模糊概念下的神灵与宗教可能延持了几千年的时间。

到了两三千年前,人类文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单一上帝宗教的产生。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宗教都纷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一宗教首先发生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这块地方是亚洲、欧洲和非洲交接之地,是各种文化汇集综合之处。在大致三四千年前,一支以色列人自称为上帝的子孙,而他们所指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犹太教明确指出,只能信这个上帝,而不能信其他的神。这是针对当时有各种不同的神而提出的一个新观念。相对多神论来讲,这种统一神的概念是一种进步。它使宗教的理论单一化,也更自洽。这使得系统化的宗教理论变得可能。试想如果有很多神,那么它们互相之间说什么话,他们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不同的神之间可能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说法,使人无所适从,这使宗教失去了它的指导意义。相对而言,如果只有一个神,或者说上帝,那么很多事情的解释,就可以更能自圆其说。起码创造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就不会那么困难。从人在理性上的发展来看,我们又进了一步,因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更自洽的,并且更简单的解释周围事物的理论。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两千年前,耶稣提出了新教(Christianity)。他称自已是上帝派到地球上的儿子,是犹太人的救世主。这引起犹太长老们的不满,最后将他送上了十字架。在那一个时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号称有神灵在身,有魔力,是神的使者。这种人往往有高超的魔术技巧,可以让人相信他们的超然之处。当初的社会环境与今天大不一样。当初宗教与神灵在生活中十分盛行,尤如今天的电视、体育、和新闻。所以这种号称有神灵的人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如今天的电影明星一般,这也导至了新教层出不穷。不过耶稣的基督教之所以一枝独秀得到发展,有一些具体的原因。比如说,他面向社会的底层,如妇女,残疾人,甚至当初众多要饭的人。这些人在旧的犹太教中,被认为是不洁净的。他们不能上殿堂,不能受洗礼,灵魂得不到拯救。而耶稣的基督教对他们大开教门,使它拥有一个强大的群众基础。当初的很多其它新兴宗教,面向社会高层,入教需要交纳高昂的会费。基督教并没有如此,认为所有的人只要相信就可以加入。所有这些原因,以及相传中耶稣的复活,使得基督教拥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在平民中倍受欢迎的新教之一。到了公元三百年,罗马的Constantine大帝将基督教列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基督教的势力得到真正扩大,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

同样在二干五百年前,在印度,释迦牟尼不满于印度教对于人不同等级的划分,从而创造了佛教。在佛教的教条中,虽然没有一个至高无尚的神,但它同样有一种超自然的轮回的学说。它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不是以上帝来说明,而是以前世的因缘来说明。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不能用现世的原因来解释,那么只好用前世的原因来解释。这同样是一个对周围事情的解释方法。当然,它不用上帝,而用前世,没有天堂,却是有轮回。同样是在两千年前,在中国,有孔子的儒教产生。儒教说起来,是唯一的一个没有依赖于超自然说法的学说体系。不过到了董仲书的时候,上天的力量也被引入到儒教当中,成为皇权的基础。而同时在中国产生了另一个学说系统,这就是道教。道教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周朝以来阴阳易经的学说,将周围的事物说成是阴阳结合的结果。这种学说对所有的周围事物都可以有一个解释。它所用的不是直接的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原因。但因为它理论的模糊性,所以同样可以对所有的事情做出一种模糊的解释。伊斯兰教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它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但穆哈穆德自认为是上帝派来的最后信使,他由此而创造出伊斯兰教,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风靡波斯和中东。

我们看到,所有这些近代的主要宗教都产生于两千年前左右。它们与人类当初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程度相符合,是人类当初对于世界,对于周围事物的最好的解释方法。另一方面,两三千年前也是封建农业社会走向成熟的时候。这些宗教的产生也给当初的社会提供了道德理论基础。所以可以说这些宗教是人类当初理性发展的顶峰,也是当初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当初的位置就如我们今天的科学,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些宗教不仅给人类带来一种对周边事物的解释方法,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们回答了人们精神上最根本的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人是会迷惑的,并且理性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时到今日,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几大宗教都已经过时了。我们现代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大大超过了两千年前。如果说人类文明在两三千年前处于一个辉煌与转型的时期,那么到了现代,我们又处在另一个辉煌与转型的时期。如果说两三千年前人类文明的代表是新兴的宗教,那么现代文明的代表就是科学。近一百年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知识的总和。不幸的是现代的科学与古老的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以科学代替宗教的人类理性发展的过程将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渐近的改进的过程。科学不是宗教的延生和扩大,宗教也不可能是科学的近似。它们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现代的科学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超自然的东西存在,也没有神或者上帝存在的空间。要解释周边事物的现象,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这些超自然的说法。我们可以从纯粹的物质理论,根据物质的运行方式去了解所有身边发生的事物。我们的解释不仅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我们不仅有解释的说法,也有预测的能力。当然我们的知识是从可观察到的周边事物延伸开去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正如哥德尔定理指出的那样,我们总可以问我们现在知识范围之外(所以还不能回答)的事情。比如说,对现代科学来讲,我们不知道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时空的构架,也不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么,甚至不知道大爆炸之前有没有时间的概念,我们应不应该问“大爆炸之前”?这些都是当前科学的极限,观察的极限。对于它们现代科学能提供的最多是一些猜想和假设,而没有肯定的答案。但并不能因为如此就认为上帝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些问题需要上帝来给出答案。如果我们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条件,这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我们很快又会问:是谁创造了上帝的初始条件呢?搬出上帝实在没有带来任何有用的解释,而只是把问题推到了上帝身上。至于上帝本身如何,我们最好什么也不问,而用一种神祕与敬畏来堵住我们的理性思维。这正如在犹太教中,因为上帝太神圣,大家都不能直呼其名。既然“上帝”两字都不能说,那么最好也别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了。但畏惧不问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良好的理性发展的态度。既然我们不能回答任何关于上帝本身的问题,它没给我们带来任何预测性,我们最好用奥克汉的剪刀将上帝的概念从我们的理性思维中剪去。上帝并不是逻辑的必然,相反它是逻辑的累赘。对于我们现有知识的极限,我们最好老实承认。我们不能回答所有能问的问题,这是现实,是哥德尔定理所注定的,是知识系统(语言系统)开放性的特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老实的态度总比不知装知要好。搬出一个上帝就认为知道了一切,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相反,只有采取了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知识的极限才会不断地扩大,今天解答不了的问题也许明天就可以解答。总的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们现代的科学都比宗教更强有力,更自圆其说,更能有效地描述这个世界。相反,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很多宗教的说法显得十分笨拙。如果问上帝为什么要做、具体又怎样做“他”做的事情,宗教并不能回答。如果问上帝存在于什么地方?宗教只能一步一步地退缩,存在于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到的什么角落里面,存在于人类现有的知识极限之外。但这个上帝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了。宗教的核心:神的概念,在现代科学这里必须被抛弃。但除去了神的概念,宗教就不再成其为宗教了。我们最多只能有选择地继承一些寄生于宗教教义之中、而对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的为人处事的教导。因为这些教导不一定与神的概念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它们却可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也可以被看成是我们所要建立的新的理论在我们身边的近似。所以可以说我们是要抽掉宗教的精髓:神的观念,然后再保留一些可以保留的东西。

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宗教的历史地位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宗教的产生并不神秘,它也许是一个很必然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当中,都有宗教的产生。但是同样的是,随着我们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宗教被科学完全取代也只能是迟早的事情。传统的宗教,这个已经过时的语言系统,最终一定会被科学所取代。不过宗教被取代之后,宗教的一些功能,比如对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对人类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应该在新的系统中找到新的答案。不幸的是,当今的科学对于自然物质世界的研究不遗余力,但对人精神上的要求与疑问却羞于启齿。这与当今宗教与科学的格局有关。在这种格局下,人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管不同的领域,可以共存,相安无事。这本书的宗旨却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以科学取代宗教。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回答人类精神上的问题,并且找到一套新的方法来取代宗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正是本书的重点。

对于宗教与科学之争,以及宗教与科学的相容性,已经有很多人作过讨论,在这里我们就不必再赘述。我们可以推荐读者看罗素的经典著作《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基督教徒》。在这里,我们只想说,宗教与科学,是互不相符的。所以必须有一个理性上的革命,这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取代宗教的方法。这两种理论不可能同时存在。自康德以来,很多哲学家以及神学家,致力于将宗教与科学融合起来。他们得到的结论是,要把这两个领域完全地分开,宗教只限于心灵当中的事情,而科学只限于物质世界的事情。并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心灵与外部的世界可以截然地分开,认为宗教是每一个人的感情私事,从而划分出一个信仰的空间。信与不信,属于宗教,与科学无关。我们在此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信仰本身也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正如我们前一章中所说,理性思维应该是无边域的,这正是理性自洽性的表现。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人类的理性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和区域。那样的理论体系(语言系统)只会是矛盾重重。人类的理性,只能是一个整体,而不能有相互矛盾的说法。但宗教的超自然性,与科学的纯自然性,水火不能相容。科学可以描述一切,包括人的思维,甚至人的信仰。但宗教却不能用来描述物质的运动,预测未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用科学来取代宗教,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将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有很多人说《旧约》当中有很多事情可以被证实,有历史的依据。所以呢,它上面说的事情,包括上帝、亚当和夏娃,都是有证据的,是应该相信的。这种说法不乏幼稚之处。其实《旧约》是一本犹太人的历史书,它记载了很多与莫西有关的故事。在上千年的过程当中,犹太人的历史从口头上代代相传。到了大约二千五百年前,这些历史被相继整理出来。当然究尽那些人是《旧约》的作者至今仍无定论。它很可能是诸多历史文件的编辑结果。因为它是一部史书,当中的很多记载,当然是有历史根据的。但这并不证明它其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它所用的上帝的解释。犹太民族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对于各种历史事件的原因,都喜欢以上帝的喜怒作为解释。这是《旧约》的特点。这使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宗教的经典。其实就在我们中国,以前很多的历史记载,包括《史记》,都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的旨意,上苍的喜怒。这并没有诋毁它们所记载历史的真实性,但同时也没有证明神灵本身的存在。同样的,《旧约》当中确实有很多是历史事实,它们与考古的文物相符合。但这并非证明《旧约》当中所说的上帝确实存在。

至于《新约》我们知道的就更多一些。它讲的是耶稣的故事,由耶稣的门徒所写的记念性文章收集而成。耶稣出身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他生在马棚里,声称母亲怀他的时候还是处女,所以是神灵投胎。他在年青的时候做过木匠,到了三十岁开始传教,直到被罗马士兵钉到十字架上。在耶稣的时代,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传教先知(prophet),都声称与上帝有直接的联系。耶稣在当初,是他们中很有名气的一位。他自称是上帝派来解救人类的马沙亚,这引起很多犹太人的不满,他们并不认为他就是马沙亚。根据《旧约》的说法,马沙亚的到来将是人类得到新生,世界得到解救的日子,所以耶稣的这一宣称非同小可。《旧约》中说,当马沙亚到来的时候,会是骑着毛驴,从东门进入耶路撒冷。耶稣专门找了毛驴,在蝓越节(Passover)前从东门骑进城去。他来到城里的第一天,将耶路撒冷的大神殿里外调查了一番。在当初,人们到神殿里面去敬神,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放鸽子,以示好运。所以神殿外面就有很多卖鸽子的人。并且神殿里用一种特殊的钱币,所以周围也有很多换钱的人。这就像中国侍庙前面有卖香火、纸钱的人一样。耶稣把这些情景看在眼里。第二天,他大步走到这些人面前,训斥他们不该在上帝面前亵渎神灵,作这种金钱的买卖,并把他们的桌子推翻,将鸽子放掉。这就是有名的耶稣大闹神殿的故事。这些举动是对当地牧师神权的挑战,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大闹神殿尤如今天有人砸了银行一样的严重,此事非同小可。他们要求当时的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将耶稣抓起来。这就有了耶稣当天晚上与门徒们最后的晚餐。他们在一个阿拉伯的餐馆里席地而坐。耶稣举着红葡萄酒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喝下吧,这是我的血。他已经被通缉,知道来日不多。现在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晚餐之后,是耶稣专门叫犹大去通报罗马政府,叫他们来抓他。这时耶稣决心已定,要以身旬教,所以并没有想逃走。也许是非常紧张的缘故,在思索等待的过程中,他的前额渗出了血,成为后来有名的故事。几天之后,因为耶稣默认自已是以色列王,有聚众造反的嫌疑,而被罗马总督判罪,最后与一个小偷一道被钉到十字架上。在他被钉死的第三天,他的尸体在安放他的窖洞里不翼而飞了。人们找不到他的尸体,他复活的说法就越传越广。有人说在沙漠里见过他,有人说他和他的门徒在一起。耶稣复活是基督教的基础,也是耶稣故事中最具神秘性的事件。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任向真实可靠的证据。所以总的来说,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对于其中所有的超自然说法都没有真正可靠的证据。考古学可以证明的只是其中的历史事件,而不是超自然的说法。

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哲学以及它的派别。让我们从阴阳学说说起。阴阳学说起源于周朝的《易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易经》将所有事物分为阴阳两极,并以八和十二为基数,对所有事物作进一步的划分。《易经》的这种阴阳的说法,与神话、上帝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拟人化的神灵故事一样,它可以解释很多的日常现象。这里所说的解释,只是说它可以说得通,也可以给出一个道理来。 就像神话、上帝的说法对人类的思维产生过正面的影响一样,阴阳的说法也曾经鼓励过我们的思考。它使我们认为思考是行得通的,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讲出一个道理来。从当初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深度来看,阴阳的学说是对周围事物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可以说是人类理性上的一大飞跃。它是一条与拟人化神灵截然不同的道路,是一种遵循自然本身的解释方式。但从今天的科学的角度和认识深度来看,阴阳学说是一种很模糊、很肤浅的解释方法。虽然它理论简单,也可以说十分自洽,但它的预测性却十分有限,并且对所有事物的解释都是偏偏一律,缺乏针对性。所以,相对现代科学来讲,阴阳学说是一个十分没有效率,并且很不精确的一个语言体系。说到阴阳学说,就不能不提一下道家思想。道家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气”的概念。道家认为万事万物以气集为生,以气散了为了结。这不仅可以应用在一个事物上,也可以应用在一个事件上。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造物论,也是一个造事论。中国文化深受阴阳学说,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如果说西方有思辩的传统,那么中国就有阴阳的传统。中医中充满了气血阴阳的说法,而今天盛行的气功,其中的气就是道家所说的气在人体上的表现。在两千多年前,这种气的说法归纳了人们当初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也是人类思维上的一大进步。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种概念是对还是错,是真理还是虚假。我们只能说它是有用还是没用,是一套有效的语言体系还是一套笨拙的理论。”气”在今天的思维体系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物质结构的形态,或者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在某些意义上讲,他与现代的量子力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倒有十分相似之处。难怪在七十年代西方有一批人非常地崇拜中国的道家学说,在社会上引起一股不小的风潮。所以从某种义意上讲,阴阳与气的说法可以被看成是现代科学的一种十分粗浅也十分无效的近似,它与现代科学并不是完全矛盾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提出E=MC2的著名公式。这个公式将物质与能量等同起来,指出物质原来就是能量。这在哲学的造物论(ontology)上有重要的意义。造物论要搞清楚物质存在的本质,或者说物质存在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东西。所以说道家的”气”的说法就是一种造物论,柏拉图的形式(form)是另一种造物论。现代物理指出,物质其实就是一种能量,而能量有可能只是一种空间的激发状态。在宇宙大爆炸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物质。那个时候,所有的存在只是空间以及空间当中储存的能量。在宇宙大爆炸开始后的瞬间之内,这个宇宙中充满了所谓的”量子汤”。它是一种空间高能量的激发以及量子涨落。然后宇宙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与它们的反粒子。这些粒子与反粒子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它们代表着一种空间的高能量激发状态。由于超对称成性(supersymmetry)的原因,在这种高能量状态之下,重粒子(如夸克)与轻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可以互相交换,变来变去。但当宇宙很快地冷却下来之后,重粒子与轻粒子就不能再互相交换。这时重粒子与反重粒子开始互相抵消,将能量释放出来,轻粒子与反轻粒子也开始互相抵消。但由于随机涨落的原因,这个时候的正、反重粒子数已经不再完全相等(有的重粒子已经变成了轻粒子),相对应的正、反轻粒子数也不完全相等。所以后来这些没有被抵消完的重粒子与轻粒子就组成了我们现在宇宙中的物质。三个夸克组成一个中子或质子,它们再与电子组成为我们日常所见的原子,如氢原子,氦原子等。在现在相对低温的宇宙状态下,重粒子与轻粒子已经不能再互相转换与抵消,所以重粒子数与轻粒子数是各自守恒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守恒定律。即使在当代最大的高能加速器当中,我们也还没有达到使重粒子与轻粒子互相交换的高温与能量。但这正是下一代高能加速器的目标。在宇宙中,刚开始形成的是氢原子与氦原子。时至今日,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见物质仍然是氢。但空间中氢气云(nabula)在万有引力下的塌陷形成了星系(galaxy),以及单独的恒星(star)。这些恒星有不同的演变过程,其中不乏爆炸的形式。就在这些星球的爆炸过程当中,重的原子如:碳 、氧等就被产生了出来。在进一步的星际产生、循环、爆炸过程中,更重的原子,比如铁、铜等等也被产生出来。在这里现代的物理学已经对物质的产生与存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图象。从理论上我们可以计算出宇宙中氢与氦的比例是多少,并且它与观测到的数据相符合。现在宇宙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要搞清星际产生重原素的过程,从而作出理论预测。

当然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清楚。就整个宇宙中的能量来讲,我们这里所讲的可见的物质(我们所熟悉的原子,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等,它们都是由重粒子与轻粒子组成)只占整个宇宙中能量的百分之四左右,而有百分之二十三是所谓的暗物质(dark matter),更有百分之七十三是更为神秘的暗能量(dark energy)。暗物质源于我们对宇宙中星系(galaxy)运动的观察。星系的旋转速度受万有引力的支配,与其中的物质多少有关。这就象我们行星的旋转速度与太阳的质量有关一样。但往往由观察到的旋转速度而推测出的星系质量要比直接观察到的星系可见质量大很多。由此我们推测很大一部份星系中的物质我们看不到,所以称之为暗物质。到底这些暗物质由什么组成,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重粒子与轻粒子,我们现在还一无所知。有一种想法是,这些暗物质由一些奇异重粒子组成。它们没有电荷,所以不能形成原子与凝聚态物质。它们与我们平常可见物质的相互作用只有万有引力(所以它们被保留在星系里面),以及当它们碰撞到原子核时的强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想象,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这种奇异重粒子穿过我们的身子,只是因为它们很难与我们身上原子中的原子核相碰撞,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对它们来讲,我们的身体是完全透明的。不过因为它们也有可能与原子核相碰撞,正有人计划以此来测量暗物质的存在。另一方面,暗能量是指储存于空间当中的,无处不在的一种能量。它由我们对宇宙爆炸膨胀的速度推算而来。我们知道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宇宙中总的能量有关。但就我们现在观察到的速度来看,我们需要一种存在于空间当中的能量。这种能量有一种反引力作用,爱因斯坦当初曾用一个宇宙常数来描述它的影响。最新的观察表明,宇宙正在加速的膨胀,并且永远不会反回来变成收缩。所以我们宇宙最终的命运会是越来越冷,最后走向一遍死寂。但要与这一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我们的理论中必须加入暗能量这一项。但到底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它存在的形式,我们却是一无所知,只有一些猜测。比如有一种猜测是,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宇宙空间,它们各自的物质(包括传播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互不交换,但引力波却可以漏到对面的宇宙中去,这样它对宇宙膨胀的作用就象有一种暗能量一样。

现代物理中将物质与能量等同,这个概念与道家所说的气十分接近。道家说事物由气聚而生,由气散而终结。如果将气与能量等同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家学说与现代物理的很多相似之处。并且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物质互相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并且由它们而生成的各种形态,比如是聚还是散。在这一点上它与物理中所说的能量激发状态十分类似。 不过,如果你由此就认为道家有特别的远见,在两千多年前就可以预知到现在的物理学等等,这未免有点过份。在我们看来,这也许只是一个偶合而已。现代的物理学,大大超出了道家可以作出的预测和描述。虽然两套理论在有的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细节与能力上却有天壤之别。我们没有必要盲目地崇拜这些古老的学说,也没有必要把它们神秘化。

在东方的学说当中,特别是在佛教的说法里面,”缘”的概念根深地固。缘份往往是一种很含糊的说法,它将现在无法说清楚的事情,归结为缘份,认为它们是前世作了孽或行了善的结果。所以它与佛教中轮回的说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当代科学看来,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是没有宏观原因的,它们完全是随机的结果(见第十二章)。在宏观上看,我们不需要,也没有可能强加一个原因在这些事情上面。不幸的是,我们的祖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凡事都必须要有原因,否则世界就不成规矩,失了方园,理性的大厦也不牢固了。所以,缘份的说法完全是要强加一个原因在一些本来没有原因的事情上。虽然它在当初也帮助过我们理性的发展,对我们自己的思维产生过自信,但在今天看来,这些累赘的原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用奥克汉(Ockham)的剪刀将它剪掉。当然世界是复杂的,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没有宏观原因的事情,也许我们明天会找到它们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决非前世的因缘,而存在于现世之中,并且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释。比如说,一男一女,以前从没见过面,但一见钟情,有如见到故人一般,感到对方正是梦中寻找之人。很多人将它归结为前世的姻缘。其实这种说法大不必要。人的长相、举止、性格可以被划分成很多细小单元。这些单元对应着不同的基因。我们的基因控制着我们的每一个特征,比如眼神,姿势,声音,器官长相等等。由于我们生长的环境不同,我们每一个人所喜欢的异性的这些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和寻找一种特定的基因组合。如果这些基因恰巧综合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你对对方就会有一见钟情的感觉。虽然你以前没有见过对方这个人,但对方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基因,你却早就见过,并且十分的熟悉。我们用不着以前世姻缘来解释一见钟情的现象,我们有一种更合理的自然的解释方法。所以总的来说,”缘”的说法是没有必要的。

总结这些东方的哲学体系,我们看到它们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比较含蓄模糊。换句话说,你很难说它们是错的,因为它们本身很不具体,你总可以用这些体系来解释一些现象。但另一方面,它们的解释又很模糊,没有太多具体的预测,精确的结论。这种哲学体系的好处在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你很难说它是错的。但另一方面,他其实是很没有效的,因为它没有太大的预测能力,等于什么也没说。从理性的发展来看,这样一些哲学体系,很难被推翻,用新的体系去取代他们。我们老会觉得,现在的这些说法已经够好了,已经可以解释身边所有的事情了,虽然事实上它们并没有解释什么,预测什么。这种表面上感觉的良好,避免了危机感的产生,从而使新的理论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也许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东方产生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即使在当代的东方社会里面,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还在大行其道,非常有市场。大家都还在说缘,都还在说命,都还在说阴和阳。气功在中国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全民运动之势。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一下西方哲学,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对于习惯于唯物主义的人看来,唯心主义简直不可思议。其实唯心主义并不那么奇怪,它也并非想证明这个物质世界不存在。它只是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世界。它是试图将哲学建立在一个完全理性逻辑的基础之上。在十八、十九世纪,当哲学最为风行的时候,唯心主义在哲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唯心主义首先起源于怀疑主义,而自苏格拉地起怀疑主义一直是哲学发展中主要的手段之一。唯心主义者首先对我们人的感知,比如看到的东西,摸到的东西,表示怀疑。为什么呢?在唯心主义看来,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得到的,而人的感观是很容易被欺骗的。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看到一张纸是黄的,那么我们是否能说”黄”这个东西是这张纸的一个属性?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很可能就会犯错误。当一束红光打在这张纸上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颜色就不再是黄的了,而是红的。所以说我们的感官受到了欺骗。换句话说,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这张纸到底是黄的还是红的。因为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进入我们眼睛里面的这个光,以及它带来的感受,但永远不会是纸本身。我们只能从一些间接的感受当中,来推测这张纸的颜色,而不可能直接地知道它的颜色。有一个笑话,哲学考式,教授将一张椅子放到桌子上,然后出一道题目:证明这张椅子不存在。一学生一分钟之内将考卷交给教授,他的答案只有四个字:什么椅子,根本没看见?怀疑主义让我们认为,我们所有从感官得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与上面的笑话相类似,唯心主义有一个有名的说法,如果你看到眼前有一棵树,你应该问自己为什么我应该认为眼前真有一棵树,很有可能这棵树是不存在的,即使你看得到它,摸得到它,也不能说明这棵树就存在,你只能说你有这棵树存在的感受,但是你永远不能证明它的存在。这种怀疑主义并不一定象这里所举的颜色与树子这么简单。举一个现代科学的例子。我们的感官直觉告诉我们空间是三维的,但从很小的尺度上来看,空间也许是九维的,三维空间只是九维空间在大尺度上的一个近似。所以也可以说我们的感官欺骗了我们(其实感官并没有欺骗我们在大尺度上的事实,只是当我们的思辩将这一结论推广到它的适用范围之外的时候,问题才出了错。所以并非感官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的逻辑出了错误)。怀疑我们的感官观察,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出发点。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周边的事物,不能相信自已的感官,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吗?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也许是我们的大脑,我们自己理性的思维。这正是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起码我们的自身存在还可以相信,这可由我们的思维来证明。所以从唯心主义看来,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呢?不是外面的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最真实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心中。这也正是唯心主义名字的来源。与唯心主义相对应的是将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我自己的内部思维是主体,其它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你)都是客体。

我们在前一章中说过,真理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事实真理(如椅子有没有在桌子上),第二类是规律真理(如物质运动要遵循的规则和与之相关的观念)。我们认为第一类真理可以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来得到,而第二类真理其实并不绝对的存在于外部世界当中。我们得到的规律只是我们自已发展出来的语言体系的一部份,它是我们自身的创造。唯心主义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它认为第一类真理不能得到,而第二类真理可以绝对的存在,并且可以通过我们内心的纯粹思考来得到。所以简单地说,当我们的认识出现错误的时候,唯物主义认为很可能是我们的逻辑推导不可靠,出了错,而唯心主义却认为很可能是我们的感官观察不可靠,出了错。从认识论上讲,唯心主义知识的来源不在于对外界世界的观察,因为依赖感官的观察是危险的、会受欺骗的。它知识的来源在于我们心中的思考,在于对第二类真理的获取。唯心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在纯粹思维推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真理体系。唯心主义将重点放在第二类真理之上。他们往往以数学作为例子,认为数学的定理可以通过纯粹内心的推导而获得,不必要参考外面的世界。当然他们忘记了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直线,数字等,以及与之有关的公理都来自于外部世界。由于对这些第二类纯粹真理的重视,并且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说,这些真理又不可能存在于外面的物质世界里,这使唯心主义者认为这里必定有一个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精神的空间。这些纯粹的真理都存在于这个精神的空间当中,而我们大脑中的思考是通向这一精神空间的最佳途径。这一观念支持了唯心主义以思考获得知识的认识论。同样地,它也使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与灵魂,与上帝有紧密的联系,因为它们都处在同一个精神空间当中。这也使唯心主义披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不幸的是,我们建立理论的目的是要对外面世界作出解释与预测。而唯心主义的起点切断了我们内部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可想而知其发展的道路将是十分的艰难。失去了外部世界,我们也失去了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可能。从当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我们甚至失去自身思考的物质基础,因为我们自已也是这外部世界的一部份。唯心主义解决这一问题,拯救外部世界的方法是将外部世界搬到我们内部世界大脑思维中来。在唯心主义看来”存在”应该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桌子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存在的。但这并非证明这个桌子存在于外部的世界当中,因为感官的欺骗性,这是不可证明的。相反,当我看见桌子的时候,桌子存在于我的大脑之中,存在于我的思维之中,所以它存在,但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们内心里面。所以一件东西的存在,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察,取决于它在我的大脑中的影像。这种影像是存在的基础。但当我不再看到这个桌子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否仍然存在呢? 并且当我看到一个朋友的时候,我的朋友存在,因为他存在于我的大脑之中。那么当我不再看到他的时候,难道我的朋友就不再存在了吗? 这里产生出很多悖论。怎么才能使这样一个系统协调、自洽起来呢? 这是一件非常因难的事情。伯克利(Berkeley)对此有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法。他说,虽然我们没有再看到这个桌子,但是上帝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他总是看到这个桌子。也就是说这张桌子永远存在于上帝的大脑之中。当然我们心中的桌子怎样才能与上帝的桌子联系起来,我们不同人各自心中的桌子又怎样联系起来,互相交流,这仍然是不容易说得通的一件事情。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套哲学体系(或说语言系统)是非常的低效率的。要用它说明任何一件事情,都得绕很多的圈子。比如说,我与另外一个人在互相交谈,从唯心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我知道我朋友的存在,但只存在于我的大脑中。那么我怎么知道我是和他在作平等的交谈,而不只是与我心中的想象在交谈。当我们谈到同一张桌子的时候,我说的桌子存在于我的大脑当中,而他说的桌子也只能存在于他的大脑之中。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在谈论同样的一张桌子。如此的悖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当失去了外部世界作为参照的时候,要说明任何一件事情都变得十分的困难。这是唯心主义致命的弱点。需要说明的是,唯心主义并非说,外部世界不存在,它只是说,我们不能直接用外部世界作为参照物,因为我们不能用感官去直接观察它。

在唯心主义的学说当中,黑格尔的理论系统占有很高的地位。在黑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不能用直接的感知,而只能以内部的思考去得到外部世界的知识,那么唯一的方法,是发展出一套绝对自洽,绝对完美的绝对真理系统。因为它是那么绝对的完美和自洽,这样的系统只会有一套。它的一个版本存在于外部世界当中,而另一个版本存在于我们大脑当中,并且可以被我们的思考推导出来。这套完美的体系又被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知识不是从观察中得到,而是从内心的思考中得到。这种说法被后来很多人嘲笑。罗素说,难道黑格尔闭着眼睛就可以推导出中国的皇帝今天是死还是活。当然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关心的是第二类真理与知识,而不是第一类事实性真理,所以他不管中国皇帝是死还是活的问题。但即使如此,从哥德尔定理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不可能的。首先这种自洽性的理论体系,可以有很多个,并非只有唯一的一个。所以即使闭着眼睛可以推导出一套完全自洽的理论出来,它也不一定与外部世界相符合。其次所有这些理论体系都将是开放的,它们需要不断向其中增加公理。那么我们需要加入怎样的公理呢?这些公理只能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当中得到。可以说现代的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就是通过观察不断地增加这些公理的方法。所以说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这一套纯唯心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唯心主义是激端化的怀疑主义与精神空间概念相结合的产物。精神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物质空间互相对立,而怀疑主义使唯心主义者更相信精神空间,放弃对物质世界的直接认识。

唯物主义相对于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唯物主义看来,首先应该假定外部世界的存在。不仅如此,我们人本身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切思维上的推论,我们的知识,都应该以外部世界作为参照体系。我们想问题的方法,所作的假设,都应该建立在外部世界之上。而知识,应该直接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作用中得到。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人自身的运动,甚至思考的过程,都看成是整个世界运动的一部份。并没有一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精神空间。我们人的思维活动不应该与外部世界分裂开来,也用不着过份区分主体与客体。至于我们有可能受到的感官的欺骗,第一,这只能说明人的感觉是一种近似,我们总是可以将这种近似进一步精确化。第二,我们应该将感知的过程与其它事物的运行过程同等看待,进行分析。确实,我们的感官感受只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所以我们的感受并不总是等同于被观察物体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感受,加止对整个观察过程的分析,反过来推导出被观察物体的特性。以前面所讲的纸的颜色为例,在白光下看起来是黄色,说明纸对黄光散射最强。在红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这时只有红色光源,并且纸对红色也有部份散射,否则纸看起来将是黑色。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对这张纸的光特性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也找到了对纸光特性的最好的描述。我们应该用它对不同光的散射大小来描述它,而不能只是说它是黄的还是红的。所以很多时候,并非感官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不正确。我们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并不在于感官感受,而是在于我们的推理过程。我们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是可以依靠的,它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渠道。我们内部的思考、推理都是建立在这条渠道所提供的原材料之上。现代科学中的不同测量仪器可以看成是我们感官的外部延伸。

我们人是怎样通过感官的观察,从而了解掌握外面这个世界的呢?对于这一观察的过程,以及知识掌握的方法,很多哲学家都有过论述,其中最有名的是康德的认识论。康德说,我们人并非因为外面的映象投射到我们大脑中,我们就直接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的感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首先通过这些感知映象的投射,产生一些假设出来。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了这个桌子之后,在我们的思维当中就产生出一个假设,这就是假定这个桌子的存在。这个假设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它使我们在大脑中有了一个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概念。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其它的手段,更多的观测来证实这个假设的真伪。比如说,看到了桌子之后,我们可以再用手去摸摸它,也可以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等等。这些过程可以让我们对桌子的存在越来越确定,从而减少感知的欺骗性,也使我们最终掌握了外部的世界。在我们获得了知识之后,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就是外面世界的一个翻板,一个映象。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主动的产生假设、再作进一步求证的方法也正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胡适有一句治学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成为非常有名的哲学派别,它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过重要的影响。经验主义将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到了极至。他们认为:知识的获得,只应该以经验为主,完全基于以前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们现在又去做以前做过的同样事情,凭以前的经验知识,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不过,这个认识论否定了人内心思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思考的唯一作用就是将各种实验、经验总结起来,加以归纳和分类。这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创造性。这也否定了人在知识获取中可以取得的理论上的飞跃。这是经验主义的一大缺陷。不过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它成为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获得知识的方法。经验主义的代表人之一培根总结了一整套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至今还鼓舞着我们向科学进军。

比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一套更容易、更直接、更方便的看问题的方法与语言体系。也许我们不能说唯心主义就是错的,唯物主义就是对的。但我们能说,从语言系统的好坏来看,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好得多,并更有发展前途。并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套完全予盾的理论,它们不能共存。所以我们必须用唯物主义来完全取代唯心主义。当代的科学,当然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当代的科学看来,不仅存在一个外部世界,而且我们人本身,也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不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个外部世界的运行,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我们人本身的运行,包括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知。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个外部世界与我们内部思维的相互作用。在认识论上,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用不着划分主体与客体。哲学上经常将整个世界划分为主体(我)与客体(外部世界)。但因为主体不能在不受干挠的情况下描述它自己,这样主体对自已的认识过程就难以理解,从而滋生出很多问题。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首先看一个第三者,看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包括他的感官如何传递信号,大脑如何思考等等。而我们自已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当我们完全从物质运行的角度了解了这个第三者的认识过程之后,我们只需要再加上一句话:我自己的认识过程与这个第三者的过程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了解了自已的认识过程,而避免了自已观察自己的困境。

总结来说,我们可以用人类理性发展的模式,来看待、理解、并分析宗教与哲学当中的很多问题。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宗教的起源,以及它存在的原因和社会功能,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它最终会被当今新的人类知识--科学--所取代。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哪一种宗教,哪一种哲学派别是绝对的错误。他们都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来的对周边事物的解释方法。在当初它们都是最好的解释方法和语言体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宗教的出现,各种哲学派别的出现,是人类理性发展中正常的现象。不仅如此,他们在历史中都帮助过我们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没有它们,我们人类理性不会有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科学。但在另一个方面,新的语言体系必然会取代陈旧过时的体系。现代的科学可以被用来同时取代宗教和传统的哲学。对于宗教来说,大多数超自然的解释,基于神灵之上的说法,已经没有必要了。我们可以用科学自然的方法来解释周围所有的现象。对于哲学来讲,当初发展哲学的目的是想找到左右物质背后的超自然的规律,或说是形而上的规律。现在的科学发展告诉我们,这种神秘的形而上的规律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只有我们能看得到的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以及用来描述它们本身运行(而不是形而上运行)的一些规则。一些原本非常争议的哲学问题现在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园满的答复。可以说,当今的科学已经取代了哲学在对物质解释上的传统位置。而新的哲学必须反过来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它们会更着重于对人的本性的阐述,而不是对世界宇宙本质的解释。对世界宇宙解释的任务已经完全交给了科学。而现代的科学也正朝着解释人性的方向发展。本书的宗旨之一正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生中的迷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