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欧洲的博物馆,稍加留意便可发现,欧洲早期的瓷器均以中国产品为样板加以仿造或伪造。欧洲人甚至称瓷器为“中国”(China),直到今天专业界还习惯夸赞自己的“中国”(瓷器产品)如何、如何好。这种把人家的国名都给盗了的仿造,可算是最彻底的了。
千年以来,国际上的贸易商品多数产于中国(1850年仍占60%之多),后进国家不只爱用中国货,也爱仿造、伪造中国货。英国工业产品开始占据国际市场,还是1850年以后的事。然而翻翻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似乎从未伸手要过什么专利费、生产许可费或知识产权转让费。相信那时中国人的心情,就有点像今天波音公司和奔驰公司的老板,即“有本事尽请仿造和伪造”
自从西方国家得意之后,便开始树立保护专利权的观念和法律。五、六十年代,他们讥讽日本为“仿造之国”。七十年代,台湾、香港、南朝鲜均给贬为“伪造贩子”。似乎,东亚人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剽窃他人的智慧结晶”。
实际上,西方国家诸如美国、德国,几乎无一不是靠仿造、伪造英国工业产品起家,其后,又是靠罗盘的指引、火药的威力把咱中国人打得奄奄一息,这时光,他们也不曾向中国人支付过什么生产许可费;相反地,中国人还得赔偿大把、大把的银子。
至于知识产权问题(如电脑软体),唯一避免仿造与伪造的办法,便是把技术提高到他人无法仿造与伪造,或把售价压到不值得伪造的程度。
限制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仿造先进工业产品(即普鲁士道路),既是德国、美国的早期策略,也是“四小龙”的成功经验。从闭关自守到主张“门户开放”,取决的是自己的实力和生意头脑。如果外国佬觊觎的是航天技术,中国人没有白送的道理!而如果外国产品太过昂贵,自己又缺乏首创能力,不仿造就只有永远在原地踏步了。
《华声月报》,1995年5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