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的智慧高于白种人?
1994年年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斯坦与摩瑞曾合著了一本畅销书,其内容强调:美国的东亚裔(主要指华、日、韩)学生的智商与智力高于白种人,白种人则高于黑人。同时由于黑人的出生率远高于白人,长此以往,全国人口素质将会降低,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智商、智力系受遗传影响,非为后天的政策措施所能改变,因此美国政府应当撤消七十年代以来对黑人提供的补助...。
由于该书的立意明显带有削减黑人的社会福利的歧视性,同时又有挑拨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嫌疑,笔者便根据学理为文指出:智商仅能测验后天学习的技能,技能与智力(一种主观界定的概念)之间并无必然关系。白人学童的智商高于黑人,至多表示白人从小比黑人受过更好的技能训练,由此尚不能得出“白人智力优于黑人”的结论。至于东亚人的智商(或技能测验成绩)较高,虽然是个客观的事实,笔者却推测原因可能是“东亚移居美国的人口中的知识分子比率远高于其他民族”(《谈“智慧与性欲的反比关系论”》,载于美国《世界周刊》1994年11月20日)。
当前美国华人学童的智商、成绩低于白种人
本年年初,美国西岸若干学者再次为各少数民族的学龄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华人子弟的成绩与智商与其他第三世界移民群体大同小异。换言之,其表现远较过去的调查结果为差。究其原因,调查当局认为,当前华人移民的组成与过去不同,十余年前华人移民中知识分子占极大比例,如今则大多数为劳动阶级。
应当严肃对待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东亚移民的子弟在许多美国最高著名学府占据三分之一学生名额的事实,使得美国的保守人士坐立不安。今后,东亚子弟继续占据重要比例的现象应当不致会有任何改变。原因无他,当前表现优异的知识分子理论上还会培养出成绩优异的下一代。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字塔的底端,即大部分华人新移民的子弟与其他第三世界的子弟一道排行末座的新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侨界人士的适当关注。非但如此,在华侨圈子里甚至时可听到“小孩书不念,以后一样可以打工、开饭店1的辩解。
自从十余年来大量中国移民迁居世界各地之后,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使得各地区的中餐馆呈“超饱和”状态。不难想象,再过十年待这批新移民的学龄子弟成人后,试图在“更加超饱和”的餐馆界谋生将是绝路一条。此外,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今后劳动力密集工业向第三世界转移的现象将更为普遍,因此发达国家的蓝领阶级也将更加供过于求。届时任何人如果身无一技、学无所长,便完全可能沦为旅居社会的长期包袱。严重时,甚至可成为排外、仇外政策的牺牲对象。
海外侨胞劳动阶层子女的特殊问题
劳动阶层的子女在学习上无法与知识分子子女竞争其实是个社会普遍现象。就一般情况,劳动阶层子女缺少安静的学习环境,缺少模仿榜样,家长疏于鼓励,周遭无人启发,大人辅导无方均是造成成绩落后的不利因素。然而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洲,华人家庭还得面对文化认同、社会融合与种族主义等特殊问题。
在文化认同方面,据观察,华人劳动阶层子弟明显存在着朝两个极端发展的倾向:要么固步自封,滞留在华人社会圈里,形成一个与本地社会格格不入的“次文化圈”;要么倾倒于居住国文化,同时又对家庭、中国文化持鄙视态度。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前者无法突破外语及学习的障碍,无从了解和融合于居住国社会;后者在于父母亲不具备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言而喻,要求子女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求得“平衡”与“和谐”,无论是对父母亲或华人社团说来均是一项艰巨的文化任务。
在社会融合方面,传统上,许多华侨均重视子女的中文教育,并积极支持兴办中文补习学校。这点,在加强原籍国的文化教育方面本是无可非议。然而,如果父母亲明显发现在学子女的成绩不尽理想,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则似宜考虑暂时放弃中文教育,让子女集中精力应付本地学校的课业。这是因为居住国语文、文化的掌握对子女的前途与社会融合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就课业辅导而言,欧美社会负责当局多有为促进社会融合而设立的教育基金,华人社团大可径直前往申请补助,以便为学习落后的子弟设立周末补习班或辅导学校。
至于端正学习态度方面,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存在着“读书报国”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优良传统。劳动阶层也一贯呕心沥血地培植子弟使之出人头地和改变家庭逆境。在艰苦、朴素的环境之下,孩童也多数能够体谅父母亲的艰辛,而不致对家庭的困境持鄙视态度。
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收入的相对遽增,生活的大幅改善,许多父母亲在踌躇满志的心态下,反而对子女的学习与前途问题掉以轻心。该现象若不及时改变,华侨社会迟早得面临的境况是:下一代文化低落的子弟将得长期与“最后聘用、最先解雇”的外籍劳工大军为伍,永远受到主流社会的欺压与歧视。鉴于此,时下做父母亲的,与其灌输子女“不念书,照样可打工、开餐馆1这种狭隘想法,不如未雨绸缪及早让子女树立“书念得好,学有一技之长,就不一定要打工、开餐馆1的观念。(完)
原载《华声月报》1997年9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