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自1989年以来,唯有波斯湾战争所引起的注目与震撼,可以与戴安娜事件相比拟。而继波斯湾事件之后,我们的周遭还曾发生过德国统一、华沙集团瓦解、苏联分裂、南斯拉夫崩溃、卢旺达大屠杀等等重大事件。对比之下,自然令人为当前社会的精神状态感到悲痛,同时在悲痛之余也必须对造成这种病态表现的原因细加分析。
媒体的作用
一般而言,越是孤立的事件,越是容易受到政治与新闻的操纵。以波斯湾战争为例,在美国政府授权之下,几乎所有的战况报道均由CNN独家垄断。美国政府之作此决定,不外是吸收了越战的惨痛教训,而控制媒体,左右舆论的做法,也的确在整个波斯湾战争过程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戴安娜之死,虽非政治事件,但对西方主流媒体的策划人而言,以多大篇幅报道,以何等方式报道,让民众吸收什么信息,产生什么情绪,却是一个自觉、有计划的安排。
如仔细加以观察,不难发现自戴安娜的不幸消息传来之后,以CNN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便不断从以下诸方面塑造戴安娜的形象: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向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挑战;亲民、爱民的典型;妇女运动的先驱;由于人们的爱戴、关怀,而受到采访记者无休止的干扰,并导致她的无谓死亡,因此人人负有责任,人人必须以悲痛的心情表现其良心、良知...。除此,为了制造共鸣的效果,媒体一方面使有关的信息充斥于整个屏幕、版面,同时又不断从空前的收视率来证实民众的关心与参与。
就民众方面,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感染下,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参与和感情的“正常”反应,便毫不自觉地人云亦云,以为通过这种表现便可促进沟通与认同。于是乎,这种“强加的”、“借来的”情绪又成为媒体渲染的素材,与证明其消息的真实性的“佐证”...。至于为何恰好戴安娜成为媒体的焦点呢?该问题虽不属本文主题范围,但值得一提的是,关心绯闻,制造绯闻,散布绯闻早已是英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兴趣面由国际大事萎缩到本土消息也是所有中落国家(如奥地利、中华民国)的共同表现。而戴安娜,则是一位让新闻界直觉地感到,个性与身分、地位合不上拍,能够不断提供花边新闻的绝好人眩
戴安娜事件的启示
尽管戴安娜本人不久即将为人们忘却,但戴安娜事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西方主流媒体不但可控制民众的信息,同时可以把经筛选的信息直接送到我们的客厅与卧室,从而使不相干的事件变成相干,无关痛痒变成悲痛,亲戚、朋友、邻居的关系反而显得疏远,一个不相干的陌生妇女却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主流媒体可轻易地左右我们的知识、思维与情绪。
以同一个角度也可以观察到,在西方媒体涉及波斯尼亚问题时,往往刻意回避波斯尼亚境内占30%的塞尔维亚人也应当具有自决权的事实;在强烈批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权问题之时,完全无视改革政策、经济发展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打击“倾销”时,却对长期存在的单向贸易避而不谈。由是,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背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某些西方文化的品味、取向与策略。
如考虑到当前非主流媒体的信息多半依靠西方主流媒体的供给,受其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摆布自是在所难免,然而如果非主流社会、非主流媒体能够认识到本身的不利处境与社会责任,即便当某一事件的高潮已过,甚至是时过境迁,事后认真地加以讨论、剖析,从而把问题由情绪面提高到理性层次,则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