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以来,一些海外炎黄子孙为了避免政治纠纷,便称呼自己为华人。该名词的好处在於,既可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华侨,又可包括外籍华人。於是乎,华校、华报、华语等名词,跟着都时兴起来了。华人一词之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广为使用,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华人担心,一旦自称为中国人,会引人怀疑是否具有中国国籍,或者,是否拒绝与居住国认同。在排华的恐怖气氛下,华人的言行举止自然得格外小心,这方面似乎是无可厚非。唯一的问题是,华人一词,学术上不如汉人之精确,习惯上也始终无法取代中国人。个中原因不外是,中国一词本来是个地理名称,而非政治名词,更非正式国家名称;所谓中国人,无非是表示来自於中国地区的人,该人可能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也可能持有中华民国国籍,也可能是已取得第三国国籍的中国人。除此之外,中国人也不是一个人种学名词,凡来自中国地区的中国人,既可能是汉人,又可以是蒙人或藏人,不论他们是否与该地区的某一民族或政府认同。鉴於此,似乎没有必要因为少数人的误解,而把一个数百年来贯用的名称加以改变。往後只要是来自於中国,不论年代,均应恢复中国人的称呼;"新加坡的中国人"自然是指"华人"。如果刻意要强调新加坡的国籍,最好就直接称为"新加坡人",或"来自中国的新加坡人"。同理,"华报"、"华校"、"华语"也大可改回为较顺口的"中文报"、"中校"和 "中国语"。
至於排华问题,或说排斥与否,似乎取决於血统,与名称毫无关系,一旦排华风暴刮起时,根本就没人管你是中国人或华人,国籍属印尼或美国,这时对排华人士说来,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