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反对全球化之声益大,或许知识分子居多缘故,其评击却不易为人理解。全球化不过是市场经济拓展的必然结果,及至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才把“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制定为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的消极方面,如市场、资源争夺导致战争,供求脱序产生经济危机,利润分配不均造成两极化等等多已是老生常谈,但商品经济对生活方式、价值判断的冲击却较不为人所关注。以广大亚热带、热带地区为例,最健康的衣着就是少穿与不穿,然而自从接受商品文化之后,西服革履已成为生活必须。试想,这种服饰既对健康无益,又得增加多少开支?其他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例如,不能种稻米的地区多已接受米饭;宁可耗费半天工资享受一瓶可口可乐,而营养丰富的椰子却弃如敝褛。此外,为求劳动效率而必须耗费巨大能源(如冷气装置)把工作、生活环境彻底模仿温带地区;通过媒体的潜移默化让个人主义取代同舟共济的人际关系…凡此种种,市场经济早在20年前就已无孔不入、“深入人心”了。
九十年代凡发生经济危机的恰好都是近期金融市场开放幅度最大、最快的地区,其共同命运则是先接受国际金融机构的巨额投资与贷款,而后则面对挟带巨大利润的金融资本的撤退和股市、经济的崩溃,以及为了炒买廉价企业而乘虚而入的国际工业资本,最终则由全世界纳税人透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政府等机构向这些破产国家及债权金融机构进行救援…。
反观经历冲击却得以幸免者,几乎都是金融市场有限开放和政府有效干预的地区。鉴于此,对付金融资本务必要使其“进易出难”。
200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