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以来,国际上不时出现重建“多边主义”的主张。
二战之前,是个典型的“多元主义”状态,此时列强势均力敌,合纵连横,秘密外交,互不信任,危机四伏,烽火连绵。其时代特点为独立自主,而代价为横尸遍野。
二战结束后,出现一段历史上不曾见过的“两极”长期稳定时期。此际两大阵营壁垒分明,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对中间地带积极争取,对他方吓阻围堵。该阶段固然稳定和平,但付出的代价则是各阵营成员仅拥有有限主权,军备竞赛更是造成可毁灭全人类的核子威胁,由是随之出现一片呼声,一方面强烈要求“裁军、非核化”、“结束冷战”、“排斥集体防御”(如华沙、北约组织);一方面要求采取“多边主义”的法律机制,建立旨在促进融合、和平的“合作安全”机制(如欧共体、欧安组织),从而在法律的框架内协调互相间的问题,并促进合作发展。
及至华沙、苏联分崩离析,美国自持占有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优势,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以图达到维护资源安全、巩固统治地位、扩大市场经济、重建国际秩序的目的。经历史研究,“单边主义”的特点一向在于我行我素、先发制人、盲目冒进、孤注一掷、自我孤立、放不下身段、自困于对任何人皆不信任的“囚犯苦恼”(prisonerdilemma),而最终难免是疲惫地寻求妥协。
至于“中立”,历史上一向纯属偶然。盖中立与否非主观意愿能够决定,一般必须得到周边大国的同意。小国小民方面,从来就不存在“独立”选项,其唯一出路与其说是选择靠山,不如说是被靠山选择。鉴于历史教训,当前国际潮流仍然是设法促成“多边主义”的深化,以求得安全与合作与发展。2003/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