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登辉先生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强调“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该发言见报后,岛内外舆论哗然,于是台北政府又急切加以更正,指出李登辉先生的意思是“中华民国自1912年以来即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之所以为外国记者误解为“台湾寻求独立”,原因在于它们“对国情不甚了解”。据华盛顿邮报的反驳,当采访进行时,台方许多在场的要员无一人提出纠正,事后,当该新闻稿送交台北当局审核时,台方也没提出任何异议。
就此事件而言,表面上似乎是个误会,实际上,如对台湾独立运动的历史略有了解,同时对台湾的近来发展仔细观察,应当不难发现以上两种提法已无太多实质上的区别。
台湾独立的主张虽然早在四十年代即有人提出,但形成一股势力,还是六十年代末期的事。从六十年代提出“台湾民族论”(或称“新加坡模式”),到七十年代初的“住民自决论”(或称“萨尔模式”),到如今的“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经历了整整三十年。台独运动从无到有,从地下到形成主导力量,其发展不可谓之不快。以下,首先介绍“新加坡模式”。
“台湾民族论”(“新加坡模式”)
根据台独分子的主张,“新加坡模式”系指,一个具有移民倾向的群体,前往一块历史上从不属于中国的土地,从而在该地方形成了一个具有认同感和共同使命感的新民族。因此,也就具备了充分的独立条件。
此理论的牵强之处在于:第一,新加坡在历史上的确不曾属于中国领土范围,而台湾却是正式通过《马关条约》,即中国所称的不平等条约割让给日本。如果台湾在历史上不曾属于中国领土,日本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与中国签订任何涉及割让台湾的条约。日本二战投降后,经美国的授意,刻意在1951年签订《旧金山和约》(盟国与日本之间)和1952年的《中日和约》(台北政府与日本之间)中,仅仅声明放弃台湾,而不具体指出将台湾归还给哪个国家,由是美国政府于六十年代末期,据此“法律漏洞”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的主张。
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盟国的美国,与一个曾对中国造成严重伤害的战败国,在台湾的归属权问题上沆瀣一气,目的固然是为了反共,但是这么做不但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基本道义,忽略了国家主权不受政府的意识形态所约束的国际法原则,同时也忽略了物归原主的基本常识。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自美国政府于1968年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的主张后,该理论便成为台独分子的“法理依据”。
“新加坡模式”的第二个牵强之处在于,新加坡是一个民族杂处的多元社会,其当局强调的是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尊重与融合,而不是去刻意塑造一个“新加坡新民族”。台湾的人口结构除了所谓的本省人(即老移民)之外,还包括马来族原住民,外省人、客家人。“台湾民族”的提法,不只对“少数群体”说来是个极其陌生的概念,即便对本省人说来,既不能理解所谓的“台湾本土文化”,除了“中国文化”加上点“日本文化”之外,与“中国文化”有何实质上的差异,又不能理解“台湾民族”与“中国人”之间究竟又有什么不同的民族性?由此观之,“台湾民族”实际上是若干分离主义者的主观愿望,而非客观世界的实际境况。
“住民自决论”(“萨尔模式”)
此主张最初于七十年代提出,至今也仍然为台独分子再三援引萨尔地区位于德、法之间,居民90%以上为德意志人。历史上多次易手,二战结束后再次受法国统治。1955年,美、英等国为了围堵共产集团,争取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期间,法国债台高筑,若非获得美国的支持便无法摆脱经济困局,于是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建议,允许萨尔地区各族人民进行投票。票决结果,90%以上的人口主张回归德国。德国称此次投票为“人民投票”(Volks abstimmung),也可译为“民族投票”。如果把它称为“住民自决”(self-determination of inhabitants),则若非错译、误解,便是刻意曲解、误导。果真“住民”、“居民”也可成为国际法民族自决问题的实体,单在台湾一地便可到处进行投票,建立成千上万个“里弄国家”。除此之外,萨尔地区的投票方案纯系各当事方的协商结果,而非萨尔地区人民的单方面决定。若无法国的首肯,该地至今仍旧会处于法国统治之下。与之作一对比,台湾不论独立与否,完全不能忽视北京政府的存在。一意孤行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强他方武力解决的决心。
主权独立的国家
自从国民党在李登辉先生的领导下与主张独立的民进党联手合作之后,台独派已形成岛内的主导势力。此时,意识形态上的工作退居次要地位,当务之急在于获得国际承认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尽管,在台独分子内部,为了打出“台湾国”旗帜或继续采用“中华民国”国号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但这微小的差异大可视为“技术手段上的不协调”。
就“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言,台湾当局的理论依据是:中华民国自1912年立国以来即具有主权独立地位,因此在退守台湾之后其地位也不变。这种推理显然有意忽略:1.1945年之后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受到共产党的挑战;2.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是内战的结果;3.主权未决、内战未决状况至今并未通过两交战方的协商而告结束。在此条件下,台北当局坚持提出“主权独立”的主张,自然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不能为北京政府所同意。
如今,整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台北当局一方面对海峡对岸的谈判、统一主张刻意回避,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寻求国际力量承认中华民国为一个平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独立的国家”。鉴于此,在明眼人看来,现在的“中华民国”与“台湾国”均是抱着相同的独立目的。
至于台湾的独立活动近年来何以日益激烈,两岸关系何以日益紧张?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国力日盛,无形中给台独势力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既然时间对台湾是个最不利的因素,与其坐视统一不如趁早为追求独立作出一切必要的努力。在此一特殊背景之下,便不难了解李登辉先生此次的“失言”似乎并非“擦枪走火”,而是蓄意地再次打个“擦边球”。
(完)
原载《联合早报》1997.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