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被国人誉为“爱心大使”的深圳男歌手丛飞因胃癌辞世,深圳市上万市民前往殡仪馆送行。无独有偶,前一年九月,被誉为“当代武训”的天津退休老人白礼芳病逝,天津市上万市民为他送行。
本人写过一篇小说叫做《代理父亲》,没想到世界上还真有代理爸爸这样的事,丛飞就是178位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的代理爸爸,多年来一直负担他们的学费。十年来,丛飞拿出来的助学资金达三百万之巨,而他自己被诊断出患了胃癌后,却无钱医治。白礼芳老人虽说不曾做过代理爸爸,但他从74岁开始到他去年以93岁高龄谢世,18年里,一直蹬着他的客运三轮车为助学集资,集资总额达35万元。他去世以后,遗产清单:三轮车,收音机,小黄莺。
在我们许多媒体当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丛飞,白礼芳生活当中苦行僧似的那个方面,但我总觉的虽然他们生活清苦,但却并不是苦哈哈的人,而是快乐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有其乐趣在着,一件毫无乐趣的事,一个人不可能坚持十年甚至十八年。丛飞自己就说:“只要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对他人有所帮助,我就感到快乐和满足。”我相信他这样说并非矫情,而是表述他的内心的真实体验。的确,当一个人看到有人甚至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时,怎么能不感到满足和快乐呢?被人承认,被人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有人说,从白礼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让一位有良知的退休老人无法安享天年。这话当然不错,但中国教育的悲哀,却并不等于老人个人的悲哀。所谓安享天年,说到底,就是吃喝玩乐,混吃等死。相比之下,老人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是为了了某几个具体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而奔忙,到后来,他已不关心他筹集的资金都资助了谁,助学本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目的,成了他的信念和宿命。他的生活清苦,贫寒,但是他自得其乐。看到自己筹集的助学资金不断增加,他体验到的快乐,与那些看到自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增加以及在麻将桌上和了清一色的人所感受到的快乐,虽说层次不同,但却是同样的真实。人生是要靠信念支撑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很难想象老人能活到93岁高龄。
丛飞和白礼芳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也包括我自己,但是我的感动没有眼泪,只有对他们人生抉择理解与欣赏。
我们的媒体在介绍丛飞,白礼芳这样的人物时,似乎忽略了他们生活中的平凡的快乐,而过多地突出了他们自身生活的艰难与困境,这样的艰难与困境会让许多有心助人的人望而却步。我也不赞成我们的媒体和官方动辄把他们当成道德典范或行为楷模,而情愿把他们的行为只单纯地看作他们的个人抉择。做楷模和英雄过于沉重,单纯的人生抉择则要轻松得多。我愿意把他们当做平凡人看待,去理解,支持,这就够了。还有,一个人也许需要楷模,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楷模,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而整个社会却不需要楷模,人们可以选择以丛飞,白礼芳为楷模,但这个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丛飞与白礼芳。
当然,我强调他们助人的快乐,并非想消解他们行为的崇高,能够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而这样的快乐,乃是崇高的快乐。
二00六年六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