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喜欢赫本(AUDREY HEPBURN)的人都不知道或不熟悉费勒(MEL FERRER)这个人。多数关于赫本的信息都是她的时装,她与纪凡希的不朽友情,她在晚年为饥饿儿童做的事情。最开始时,我也是如此,直到看到那本《时尚传奇》,才知道赫本曾有这么一个“不出名”的丈夫。而且在《时尚传奇》里,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费勒和赫本对立起来,让读者感到那是一个多么配不上赫本的人,竟然可以与一个天使度过黄金般的13年时光,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了解了更多有关赫本的事情,读了一些传记文章,又看了赫本与费勒合作的一些影片等,渐渐有点想为费勒打抱不平起来。
赫本与费勒相遇在她拍《龙凤配》(SABRINA)之前的伦敦她母亲的寓所里。是由格里高利•派克介绍他们认识的。费勒和派克本来就是朋友。他比派克小1岁,比赫本大12岁。他与派克是朋友,而派克的为人几乎一直受到众口一词的夸赞,他所来往的想必不会不堪到哪里去。而费勒与赫本交往,对赫本来说,是她正期盼的一件事。大概在拍《龙凤配》之前,赫本去巴黎采买戏装(从此开始与纪凡希的伟大友谊),在这个城市里,她看到了一部影片歌舞片《孤凤奇缘》(LILY)。她非常喜欢这部影片,里面的女主角和她一样梳小男孩发式,有一张精灵古怪的流浪儿面庞。她连看了三次这部电影。而这部影片的男主角就是费勒。这部影片是费勒演员生涯的顶峰之作,票房很不错,女主角莱斯莉•卡伦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最后败给了赫本)。吸引赫本回电影院的一部分因素就是费勒,她很想认识他,后来如愿以尝。
费勒和赫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和赫本一样,都很瘦,外表上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他们都会多种语言。他们都是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开始表演生涯。费勒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西班牙人,和赫本(父亲爱尔兰,母亲是荷兰贵族)一样是欧洲血统的混血儿。有人说他和赫本在一起的相片更象兄妹而多过象夫妻。他患过小儿麻痹症,左手臂瘫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恢复了四肢的灵动。他是那种赫本一直佩服的意志坚强的人。他是个天才。他不但精通多国语言,有名牌大学学历(这在当时的好莱坞很罕见),还出过书,喜欢讨论深层次的东西。他不愿意别人把他当作演员,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导演或是制作人,事实上,他确实也兼有那样的身份。不过天才都有些地方很让人们不喜欢。在同事眼里,费勒独断专行,精明狡猾,为人欠缺和善,与赫本南辕北辙。难怪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不是佳偶,主观地认为费勒在欺骗蒙蔽赫本,占有控制她,沾她的光。
其实,费勒非常符合赫本在年轻时代时的择偶标准。要说清这个,我不得不绕个圈子先说一下赫本曾交往过的男人。赫本一生交往的男人,除最后陪伴她的罗伯特•德沃斯是个温和的绅士外,其余的人都是那种带有野性,好斗,有点花花公子味道的男人。这可能是赫本的一个死穴。她父亲就是那样一个人,她从小就对父亲喜爱有加,亲近非常。她母亲也容易被这样的男人吸引,直到两次婚姻破裂才觉醒。赫本在进入好莱坞之前,有过一个未婚夫。这人叫吉米•汉森,是个英国贵族,家族拥有正在扩充的庞大产业,他是继承人,走在由富有向更加富有的路上。他也是个时常混迹女演员群体的花花公子,一直不想成家,认识了当时只是个夜总会小舞蹈演员的赫本后,他终于开始考虑结婚。赫本骨子里是个家庭型的女人,汉森英俊高大,能说会道,家庭地位与赫本的家庭十分相配,赫本与他相爱十分正常。因为想和他结婚,她甚至都不是十分想去参加《罗马假日》的试镜。但当时她被所属公司强迫去参加试镜,没想到一试被惊为天人。另外,她那时还参与一部《蒙特卡罗宝贝》(MONTE CARLO BABY)拍摄,拍摄过程中又被法国女作家科来塔看中,一定要她去百老汇演出舞台剧《金粉世界》(GIGI)。赫本在决定成家安定下来的时候,事业上却出现了她意料之外的一帆风顺,前途锦绣的情况。虽然如此,她仍然想着一结束这两部戏就结婚,于是与汉森订了婚。在演出《金粉世界》之初,赫本的表演是不令人满意的,因为她天天晚上出去与汉森约会(那时汉森的家族正在拓展北美事业),没有功夫琢磨台词与演技。直到导演对她下了严格的命令,她才开始郑重对待。赫本的确也是个好演员,她一旦开始努力,收效果然巨大,不久,该剧就轰动了百老汇,于是她开始巡回演出。然后她去意大利拍摄《罗马假日》,遇到一流的导演与演员班子。拍摄《罗马假日》时,导演向她保证她会成为好莱坞的伟大演员之一。赫本那时十分年轻,才23岁,人生刚刚开始。她迷上了表演,很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这个时候,家庭被她放到了后面的位置。虽然在罗马时,她订做了婚纱,但是她在行动上却一再推迟婚期。最后,她终于解除了与汉森的婚约。她说:在她专注于事业的时候结婚,对吉米来说是不公平的。赫本是个理智的人,虽然她也有十分浪漫的一面。一旦她认为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她就会当机立断结束它。的确,若成为汉森夫人,她基本上等于向演艺事业说再见了。
然而赫本毕竟还是一个家庭型的人。早年父亲的离家出走,给她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她需要家庭来驱除她的不安全感。而这个人最好与她志同道合,也是演艺圈里的一员。在伦敦她母亲的住所与费勒认识后,他们彼此承诺将来合作一部百老汇歌舞剧就分了手。费勒在这次见面后已经被赫本打动,他认为赫本如派克所说“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孩”,一个宝贝。他那时已结过三次婚,与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样,在感情上是个不稳定的人。难怪曾经沧海的赫本之母女男爵赫姆斯特拉不看好他,反对赫本与他来往。但在认识赫本后,费勒不愿意失去这个女孩,他开始积极寻找适合他与赫本演出的剧本。而此时,赫本也另有了一段小小罗曼史。
离开伦敦,赫本开始拍摄《龙凤配》。与她配戏的男演员之一有大名鼎鼎的亨弗来•褒加。这个银幕上的君子在现实里却是个很难相处自私暴躁的人,他看不起赫本的表演,把她称为“业余演员”,和导演闹别扭,取笑他的德国口音。他不满自己的角色不讨好,嫉妒浪漫场面都被剧中他英俊的弟弟抢走了。而饰演他弟弟的帅哥就是因拍摄这部戏而与赫本有了一段罗曼史的威廉•霍顿。霍顿应该比费勒还具有吸引力。他不象费勒那样面庞有点阴郁,不苟言笑,他更帅,更有趣,还有种白瑞德式的玩世不恭。在拍戏的过程里,他与赫本屡屡约会,他们驱车去郊外,在月光下放手提录音机,然后赫本为他翩翩起舞。但是,霍顿是有家的。他的妻子对他的放纵很宽容,但赫本却深感不安。也许霍顿可以离婚(据说那时他的婚姻是不愉快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得赫本不可能与霍顿有结果,那就是霍顿为了方便寻乐,做了输精管切除术。赫本是一个一定要孩子的女人,霍顿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她这个愿望。于是他们分了手。但一直保持着友谊。他们在六十年代中还合拍过《灼烧的巴黎》,在那时霍顿也没停止对赫本的追求。
拍完《龙凤配》,费勒拿着《翁蒂娜》(ONDINE)的剧本找到了赫本。这是部中世纪风格的歌舞片,讲述一个水中精灵与一个武士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有点老套,但他们的合作仍然很成功,赫本还获得了戏剧托米奖。就是在演出这部剧的过程中,赫本与费勒相爱了,同时关于费勒控制赫本的谣言也开始出现,一直伴随他们整个婚姻历程。通常传媒与舆论都会厌恶“抢走”偶像那个人。就象大家声讨李亚鹏玩弄王菲,认为王菲耍了小帅哥谢霆锋等等。这是影迷歌迷的可爱与媒体的可厌之处。这种私事都是两个人心知肚明、你情我愿的事,隔那么远的旁人参合其中干什么。赫本是个有主见的人,就算是费勒控制她,也是因为她接受了他,才会有他控制她的可能性。就象了解赫本的霍顿所说:“我想,是赫本乐意让费勒感觉他在影响她。”这是因为爱产生的宽容,她愿意让这个男人感觉到他可以支配她。是一种对所爱之人的母性的纵容。只是费勒本身的性格不给人好感,使自己总处于言论的下风。《翁蒂娜》的导演很郁闷,觉得这部戏就象有两个导演,费勒总是指手画脚,不胜其烦,与温和沉默的赫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赫本也并没有制止费勒,相反,她一直很配合费勒的所谓控制。实际上费勒是在替他们俩说话,争取的也是二人共同的利益。
事实上,那时的赫本作为好莱坞的一颗新星,上升速度快得目不暇接。她本人来不及适应这一切,如果身边有个人能够指导她,保护她,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费勒就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婚后费勒送给赫本的第一份礼物,是好莱坞著名的经纪人弗林。赫本本人是不斤斤计较的人,同时,这也让她成为不太会争取自己权利的人。她之前演出的《罗马假日》与《龙凤配》一共才获得了两万多美圆的片酬,当时采访她的记者劝她签合同时精明一些,她说:“最重要的是表演,而不是钱。”但赫本应该获得与她的付出相称的回报。她与费勒结婚之初,家庭经济情况还是比较窘迫的。他们演出《翁蒂娜》的酬劳基本上被演出公司、经纪人等瓜分殆尽。弗林让赫本得到了她应该获得的东西。在《战争与和平》的合同上,赫本的片酬是35万美圆,成为当时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影星之一。此外她还享有零用帐户,24小时待命的车,对挑选合演者,灯光,摄影,化妆等享有批准权。这些对赫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费勒对赫本的保护还不止这些。最开始,赫本不知道如何拒绝媒体蜂拥而至的采访,同时也曾为一些恶意的谣言而头痛。费勒以粗暴的姿势将不受欢迎的媒体挡在赫本的门外。赫本演出《翁蒂娜》后,健康一度崩溃。去瑞士休养时又错选了旅馆导致自己处于被记者包围的局面。她只能独自呆在自己的屋子看着窗外发呆。休养反而让她更加衰弱。费勒得知她的情况后,当机立断让赫本转移到他一个朋友的农庄里。大门封锁,来电被严格控制,只有他的和赫本母亲的电话才被允许进入。这里的医生给赫本配置了专门的食谱,并严格管理她的作息,赫本很快恢复了健康。赫本早年的生活习惯和她后来不是太一样。晚上她会出去玩,会喝一杯。她在饮食上也是凭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地吃喝(在从伦敦到纽约的轮船上,她几乎将自己吃成个小胖子,以至于让她的GIGI经理不得不为她特配一个减肥食谱),但这些在她与费勒成婚后基本被改变了。她成了一个早睡早起,科学进食的人。赫本的另一个经纪人罗杰斯的夫人罗丝在第一次与赫本夫妇会晤时就注意到费勒对赫本十分紧张。他的视线几乎不离开赫本,总会温和而坚定地命令赫本“吃这个,不要吃那个”,临睡前必须喝完一杯牛奶而不是威士忌等。与其说这些是对赫本的控制,不如说是深深的爱。后来赫本也逐渐学会如何“冷血”保护隐私,并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赫本在巴黎拍摄《黄昏恋》(LOVE IN THE AFTERNOON)时,费勒在法国南部拍另一部剧。暂时的分离让赫本很忧愁,费勒体贴地送了她一条约克郡小狗,就是著名的“出名”。这条小狗成了赫本的安慰。她把它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纵容溺爱它。因为担心他们如同好莱坞其他夫妻一样,由于时常分开拍片导致感情疏远而劳燕分飞,他们约定要尽可能地在一起工作。而实际上,这条夫妻守则对他们来说是不适用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分手。
费勒对赫本的才华很欣赏,知道她最美的一面。他本人也是个十分有才华的人,但遗憾的是,他与赫本的合作都不太成功。我想,除去一些技术上的因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夫妇。有时观众是冷酷的,看到银幕上丈夫和妻子谈恋爱,就觉得无味。费勒和赫本两个人,给人好感的是赫本,不讨好众人的是费勒(似乎他也从来不管这些),既然他已经给人一个自私,独裁,“捞赫本油水”的印象,那么他就很难被成全了。他导演的《绿厦》(GREEN MANSION)虽有它不足的地方,但也不是不可看,它有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只是热带亚马逊河流域的童话不太符合当时人们的胃口。可是影片出来,挖苦声一片。其实舆论反映出的是普通人的一种特殊心理 -- 想凭借赫本上层楼,怕没那么容易。偶像只能一个人高高矗立,她的身边没有任何人有资格与之平起平坐。《绿厦》拍得很美,大概在费勒眼里,赫本就是那样一个纯洁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他把她拍成一个仙子,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面,他想展示给大家看,可是大家不领情。这部影片成为费勒的一次滑铁卢,他的事业本来就是缓慢下降,如今降得更快了。他和赫本一同演出的《战争与和平》,我认为他的安德雷王子还是比较到位的,不温不火;赫本饰演的娜塔莎也并没有象评论说的那样过于保持纯洁,看不出成长的痕迹。那部影片的失败在于剧本与导演,没有表现出托尔斯泰著作中特有的那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震撼,只是象一台小气的话剧。
赫本在与费勒共同生活的十几年里,所选的影片量少而质精,多数都是优秀作品,这与费勒对她的指点与帮助是分不开的。有一个例外是赫本擅自接拍的《灼烧的巴黎》(PARIS, WHEN IT SIZZLES),费勒责备过赫本,怎么会接这么烂的片子。我看《灼烧的巴黎》时,也很惊奇,赫本怎么会拍这么没意思的影片,罕见的无味。有意思的是,霍顿是这部戏的男主角。他也是个不会挑剧本的家伙。如果当初赫本与他结了婚,不知道影路历程是否会大相径庭。
赫本与费勒的结合,成就了赫本更大的辉煌,却毁灭了费勒。赫本越是纯洁高贵,费勒作为背景就越委琐无色。他们本来是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在众人眼里,赫本是正面,费勒是反面。正面是赫本的绚烂,反面是费勒的黯淡。外界残忍的压力必然会导致这个整体塌陷崩溃。自视甚高的费勒不会满意自己的处境。而赫本虽然一直在尽力弥补这种裂痕,小心翼翼维护费勒的自尊,一有机会就会不惜一切去帮助他。但她如日中天的灿烂与费勒日渐衰微的黄昏之势象朝相反方向奔驰的列车。在众人潜意识里对这种场面的喜悦中,他们难挽家庭的颓势。
还发生了一件事。赫本和纪凡希是多年的密友,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程度旁人是很难知晓的。但他们向来在财务上干净清爽。她买他的衣服,他掏钱看她的电影。纪凡希发明了一款香水,叫做“禁忌”,是奉献给赫本的,也用了赫本的形象做宣传,是免费的。这可能是赫本与纪凡希之间的默契。赫本很乐意做这样的奉献,费勒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纪凡希不应该占这样的便宜,就叫经纪人去处理这件事。纪凡希将此事告诉了赫本。很少生气的赫本非常愤怒,她斥责经纪人站在她和她最好的朋友之间,插手她的私事。经纪人被解雇了,虽然后来他们恢复了来往,但已不是过往那种虽是工作关系,但却同好友一样的情形。赫本没有责备费勒,但是这件事在她心里肯定会有阴影。这次费勒操心过了头。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也日益凸显。赫本性格内向,安静,温和,理性,不喜欢体育运动;费勒精力旺盛,爱好广泛,急噪,武断。他们当初在瑞士安宁的乡村置产是因为赫本喜欢这样的生活环境,喜欢寒冷静谧的地方。同时为了满足费勒对阳光和大海的热爱,他们又在西班牙的海边山上买了一座小屋。这两座房子就象他们两个人,本来就只应该属于不同的经纬度。
夫妻两个的问题是微妙的,日积月累的。在大势上呈现失败,小地方上的努力也无济于事。费勒的绯闻在增加,赫本想挽救婚姻,又一次怀孕,但不幸流产。她的精神也崩溃了。他们终于宣布分居。在分居之初,费勒还时常回到瑞士他们的家中,夫妻两个簇拥着在花园漫步。时间一长,费勒回来的次数也在减少,而赫本在去地中海旅游的时候认识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意大利精神专家多蒂博士。14年的婚姻终于宣告结束。
赫本后来的丈夫依然是个精力旺盛,风流倜傥的人。为了维护婚姻,避免重蹈覆辙,赫本宣布息影。虽然如此,这段婚姻仍然失败了。直到第二次婚姻失败,疲惫的她才开始倾心于恬淡和善的男子。而费勒此后与一位女作家结婚,在英国生活,后来搬回了美国。据说他到了老年依然是个倔强的老头,时常怒气冲冲。
他们离婚后,赫本一直不愿意再联系费勒,可能是因为孩子。她对孩子的爱似乎有一种依赖性。在她和费勒离婚后,赫本就取消过让他们的儿子肖恩去美国看望父亲的旅行。直到肖恩长大,她肯定他总会回到她的身边后才开始与费勒恢复直接联系。这对费勒来说很难说公不公平。他以前已经有了四个孩子,而赫本历经千辛万苦才生下肖恩(她是极易流产的体质),不能责备她的占有。
赫本去世后,费勒去参加她的葬礼。他没有坐在亲属区内,而是和大家一样列队进入教堂,哭得老泪纵横。他的儿子走过去拥抱他,把他让到家属区去坐。那里还坐着同样在痛哭的多蒂。我想,费勒是深爱赫本的。象赫本这样的女子,人们一旦爱上她,就只能越来越爱她。她婚姻的不幸,也许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因素在其中(我们这些因爱生事的人也只能在一旁作些猜测罢了)。费勒回到他住过多年的托罗肯纳兹,是不是百感交集?他是否会回忆起在同样的小教堂里,他与25岁的赫本立誓共度一生的情景?那时玫瑰盛开,美人如玉,细雨朦胧中他们手拉着手跑向婚车,心里是怎样一种如梦似幻的瑰丽憧憬?而今斯人长逝,生者年已昏耄,此时此景,情何以堪。
2005-03-08 1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