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改变不了决定中日关系的中美关系
俞力工
数日前,日本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正式宣布竞选自民党总裁。由于安倍已获得70%以上党员的支持,出任总裁似已成为定局。此外自民党议员在国会中构成多数,因此又可依法接任小泉的首相职位。
小泉担任首相迄今,中日关系几近谷底,由是观察界的焦点自然置于安倍的动向,并纷纷揣测中日关系是否有转圜余地。
中日关系严格说来不过是中美关系的延长。譬如,70年代初开始的中美蜜月期,到冷战结束方中止的20年期间,中日之间也大体和睦相处。此期间即便偶有发生钓鱼岛之类的纠纷,两国领导人只需要几通电话便能将之“冷冻”处理。
及至冷战结束,中美关系开始逐步恶化,原先应“中美制苏”需要所制订的“战略伙伴关系”便退化为“战略对手关系”。日本自然亦步亦趋,从此频频利用一系列事故,来测试中国的底线和阵脚的稳定性。2001年若非发生911事件,美国在此之前所认定的“战略重点”,应当不会突然由东亚地区转移至中东;同时,不止是日本、台湾、菲律宾、越南、印尼、印度早已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甚至朝鲜跟着加入 “半月型包围圈” 也并非不能想像。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日本所提出的新要求,即在亚洲协防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也深深影日本的内政。一方面,日本既然一跃而为美国的“战略伙伴”,那么,《联合国宪章》第53条第1款的有关“敌国”(指德国与日本)的规定照理就不再适用。然而,要更改该条例不止是需要2/3会员国的同意,所有常任理事国也必须作出正面表态。有鉴于联合国的修宪门槛太高,以及日本政府亟亟于恢复“正常国家”地位,便避重就轻地把所有力量集中于修改本国宪法所规定的“不得发动战争”条例。这也就是为何日本政府频频藉领土纠纷向周边国家进行挑衅,从而制造“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危机情绪的最大原因。另一方面,日本也像德国一样,尽可能参加所有国际性集体军事行动(如维和部队),以便从既成事实的层次,让国际社会接纳他们为不受“非战条例”约束的“正常国家”。2005年,日本更是毫不犹豫地签署美日“联合声明”,声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解决为美日的共同战略目标”。如此一来,日本恢复“正常国家”的代价,竟然是让中国退居为一个内政由“正常国家”摆布的“不正常国家”。
笔者过去曾经指出,德国的战败国处境尽管与日本极为相象,但德日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德国战后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反法西斯教育,而日本没有;二,德国为了教育下一代人民,不时对二战所犯罪行表示歉意,而日本仅仅把道歉当作外交手腕;三,德国人相当自觉地避免成为美国的打手,而日本则丝毫不具戒心;四,德国受到欧洲联盟框架的制约,国际活动尽求含蓄,而日本则处处效法英国,同时也明确知道,出于历史上的种种不体面原因,只有在美国的庇护下,自己才能在亚洲地区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除了上述一系列国内外因素外,安倍个人是否可能有所突破呢?笔者以为极其有限。八、九十年代之交共产阵营的瓦解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生态。此际趁机填补权力真空、利益真空的不单单是个别国家的军工体系、情报机构、宗教狂热分子及右派政客,背后的真正推手其实还是遍及全球的跨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以克林顿为例,作为一个素有自由主义风格的总统,也终究无法摆脱右倾势力的强大压力和左右。更遑论弹丸小岛如台湾者,无论谁在台上都必须奉“两国论”为圭臬。至于安倍本人,即便不能归类为日本极右派,但其过去既无温和、开明表现,甚至在中日关系处于谷底的今年四月还参拜过靖国神社。这个新时代的一切特点说明,与其揣测安倍的动态,不如观察全球继续刮的是什么风,美国使的是什么眼色。200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