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姨在家排行老大,比我母亲大15岁。2004年,她的两个儿子全家和我妈妈还有在世的弟弟们为她隆重地庆贺了90大寿。
大姨的名字是个单字, 叫伦。我问母亲,这个名字是不是她后来自己起的?母亲说不是,自小她就叫这个名字。我说那我觉得挺奇怪的,因为您和舅舅们的名字都是双字,而且很老派。可是大姨这个名字显得很新潮。 母亲说她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是家里谁给起的。
伦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书香世家。清朝年间,祖上先有人中了文进士,后又有人中了武举人。所以祖上老宅很气派,人称旗杆院。那年月规矩大,旗杆可不是一般人家可以随便竖的。在清朝,只有有了"功名"的官宦人家才能修造旗杆院。中了进士的可以在院门口筑造旗杆斗子,称为双斗旗杆院(由两块大石头筑成);而举人家是单斗旗杆院。七品官以上的门口才可以立拴马桩。豪商巨富虽然修得深宅大院及挎马房,但院儿门前不能立旗杆和拴马桩。尽管他们马房院的门很大,车马可以畅通无阻地出入,
但是伦并不是生在旗杆院。她家几辈儿前是从旗杆院儿分家分出来的。只有的长子长孙一族才能一直延续着住在那里。旗杆院后院儿有高楼,青砖建造,雕梁画栋。据说那楼不是自家出钱建的,是皇封。说是皇封也不一定是皇上自己掏腰包,皇上要是不掏钱那当然就只有地方出钱了,说起来也是民脂民膏。到伦出生时,旗杆院内的主楼已被失火烧掉了,就还剩下东西两座配楼。就那,也比她家的土楼高大气派多了。我母讲话,那楼讲究,都是真材实料,还有雕花彩绘。
伦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单传。所以伦作为家中老大却是个女孩子这一点使她祖母不太受用。伦的祖母也是书香门第的小姐(祖母的父亲是个进士落榜的举人),《红楼》、《水浒》、《西游》等闲书诗词是百看不厌,到后来没少给孙子们讲,但是伦却没捞着听。
祖母不疼没关系,外祖母可是疼爱有加。伦三岁时家中添丁进口是一男孩,举家欢庆。外祖母借此之机声称心疼女儿,以带两个孩子太辛苦为由将外孙女伦接到了外婆家。而自此以后,伦的母亲每隔三两年就诞一新婴,一直又生了四男一女。伦也就基本上在外婆家长住了。
伦的外婆家姓黄,比她家有钱有地位。外婆家的院子是九进大院儿。虽然外公已经去世,但是伦的二舅正在为官。伦在黄家与老太太一同住在大正院儿上房,老太太在黄家的地位与红楼梦中的贾母一般,所以伦就颇有些象林黛玉那个角色了,很是得宠。
伦自小与表兄弟姐妹一同读私塾,大了去县城读初中,再大了去省城读高中。县城里的中学是他们这三四家富绅合资兴建的。乡绅办教育在中国是有历史的,是积德行善的一件大事,就像铺路架桥。
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民间教育,朝廷政府根本就没操过心出过力,也就每三年搞一次乡试和会试。乡试在秋天,又叫秋闱,得中为举人;而会试在春天,又叫春闱,得中为进士。至于读书识字赶考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考上了给你个官做,为朝廷办事,自己挣个所谓的锦绣前程。
伦的父亲是位开明绅士,在京城读的大学,学的是法律。毕业后不想在外面谋职做事,也不想象黄家的那几为内兄内弟似的,做不了官的都当地主还兼经商。他只图在家里安稳过日子,看看闲书,办办教育。说是办教育也不是老去,他只是个校董,校训都是他黄家内兄写的,人家也都是大学毕业。
伦在县城读书时,因为女生少,只有男生能住校。她家在县城没产业,就和黄家的小姐们住在黄家在县城的大宅子里,有老妈子丫环们照顾着。到省城女子中学读书时,初期她也住过校,但是后来家里不放心怕生活不便,就给她在学校附近租间房, 雇个老妈子陪读。
伦的父亲既然是开明绅士自然很开明,他不仅让女孩子受一般的教育,还同意了伦去北平读大学。于是伦在她20岁左右那年只身进京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