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恐怖主义
原载《国际资料信息》第9期
俞力工
自911事件后,媒体对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经常混为一谈。实际上,绝大多数伊斯兰教教徒就像犹太教、基督宗教教徒一样,不过是朴素的信教者,关心的也只是其个人与上帝之间(而非人与人之间,或国家间)的关系。至于原教旨主义的概念,最早还是指19世纪美国东岸的某些反现代化的基督教团体。这些人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商品文化的扩张,反对传统社会结构的脱序,主张严格地按照圣经、教会的指示维持社会固有的稳定与和谐。就此意义而言,虽然原教旨主义守旧,但无论是基督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或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多可视为本地区的反潮流运动。
伊斯兰教恐怖主义,严格说来也与犹太教、基督宗教恐怖主义大同小异,均是把宗教作为政治诉求的工具,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把自己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主张转变为世界性或区域性的普遍真理。需要顺便一提的是,带有宗教性质的恐怖主义在历史上从来都是非主流运动,其活跃期也非常短暂,同时都有特殊的社会因素(如经济危机、军事占领、宗教战争等)。
在一般情况下,宗教势力的扩张只要是脱离暴力手段,应当称为“政治化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建立一个“政教合一”局面的意图。但是,一旦这些受到刺激或刻意的鼓动,便可能转化为恐怖主义。最近的例子便是八十年代美国为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战领军,为了给所有存在着“伊斯兰独立运动”的国家(如苏联、中国、印度)添加麻烦,而与英国、巴基斯坦、沙特一道,在阿富汗有计划地培训本拉登属下的瓦哈比派“基地”恐怖分子。有鉴于此,单从策略角度考虑,要想有效对付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主义,似宜尽量缩小打击恐怖主义的范围。如果肆意扩大事体,不只是有悖于国际法禁止滥用自卫权的规定,同时也会刺激政治化原教旨主义并使其转化为暴力运动。
谈及七十年代末以来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崛起,应当指出冷战期间长期维持着“东欧集团倾向于支持第三世界民族主义道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多支持保守势力”的格局,因此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当东欧共产主义逐渐势微,西方资本迅速扩张,伊斯兰世界与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力量相继为美国所瓦解,传统宗教势力受到强大压力的情况下,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便随着华沙集团的退却,而纷纷寻求自己的办法。1979年伊朗原教旨主义的成功政变,埃及兄弟会的壮大,以及沙特阿拉伯封建领导阶层为卸除民间的不满而积极支持各地区政治化原教旨主义运动(即瓦哈比派)的举止,说明了国际资本及商品文化的扩张遭遇各地传统势力强烈的抵抗。
及至冷战结束,西方军工体系、情报机构、军事同盟为了替自己的继续存在找寻合理依据,必须树立假想敌人,以维持一定的张力;而伊斯兰教世界、阿拉伯世界的残余民族主义势力和原教旨主义运动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冲突”和“十字军东征”的打击对象。自此之后,“恐怖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便变成了同义词。似乎,本拉登恐怖主义不曾与美国发生过任何关系,其最初的存在目的不是充当美国的打手,而一向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颠覆西方世界的第五纵队”。
鉴于上文所述的“一旦这些原教旨主义运动受到刺激或刻意的鼓动,便可能转化为恐怖主义”,不难预料,今后只要美国继续执意扩大打击范围,尽管能够短暂地巩固西方利益集团的地位,但其代价却定然是唤起一个恐怖的世界。2006/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