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捷夫->正文
 专栏新作
 - 陈光诚事件 考验温
 - “王立军事件” 美
 - 揭秘 习近平访问爱
 - “荡妇大游行” 席
 - 沙祖康:贪杯走了嘴
 - 欧美媒体惊呼:“中
 - 万维专稿:“北京奥

 
 
冬季记忆:印象中的雪都渥太华

捷夫


冬季记忆:印象中的雪都渥太华

引子

几天前,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一口气读完,不禁陷入沉思。其实文章不过是说一年一度的渥太华郁金香节即将到来。每年此时,那个我听过无数遍的著名故事就会被再重复无数遍: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荷兰战败,王室乘荷兰皇家海军的军舰出逃,最后辗转来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避难。后来荷兰女王朱丽安娜(Queen Juliana Emma Louise Wilhelmina van Oranje-Nassau)怀孕了,但是按照荷兰王室的传统,任何可能的王位继承人都不能出生在国外。在这一紧急情况下,加拿大政府毅然宣布将渥太华一间医院中荷兰女王的产房变成“荷兰领土”,从而巧妙地解决了战时的一场荷兰王室危机。朱丽安娜女王于荷兰历史最艰难的时刻在渥太华流亡了将近五年。她对加拿大政府和渥太华人民充满感激之情,于是在战后的年代每年春天都派专机从荷兰运送大量的郁金香到渥太华...

浪迹北美十余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几座城市总是使我常常回忆。有那种感受好像不非得是爱或恨使然,若不是亲身经历,它真的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在这几座城市里,渥太华便是其中之一;而我们在渥太华的全部生活中,它的冬季又最令人难以忘怀。

初到渥太华是1996年的5月。此前我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渥太华气候方面的警告,当时即使在我曾经工作过的美国那所顶尖的大学,网络资源比起现在也少得可怜。更糟糕的是,我们沉浸在新移民常有的那种喜悦当中,见到6月雪居然还没预感到渥太华这座雪城所隐藏着的凶险。接下来的就是清凉宜人的夏季和漫山红遍的秋天。

还记得我们一家和朋友在渥太华河对岸的魁北克Gatineau国家森林公园观赏枫叶,当我们拼命照相,在渥太华大学读书和工作多年的朋友则哀叹说,冬天快来了,雪一下就是半年。他的话音未落,风就冷了,足以刺骨。几天之后,雪也开始下了,那是10月中旬。

渥太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雪城。我所经历过的最早一场雪是在9月,最晚则是在6月。当然这只不过是极端的情况,而且大多随下随化,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回顾起来,最可怕的几种雪当属暴风雪、大雪和冻雨。

暴风雪每年都会有好多次,一般都有预报,而且渥太华市政当局、学校和私营公司都会作出相应决定,比如关闭政府部门和学校。记得在1997年12月的一天,电台电视台反复报告说一场大暴风雪即将来临。看看天色,竟是出奇的静谧,绝无一丝“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云呈铅色而且极其低沉,感觉却并不很冷。但市民的举止反映出了某种程度的恐慌。政府关了,学校关了,公司关了,人们先涌入超级市场,买够最急需的食品然后匆忙回家。停车场上的购物车被扔得到处都是,平时把购物车放好再驶离的习惯此时都顾不上了。那场暴风雪持续了一天一夜,一些地区降雪量达60厘米。大风是下雪之后才吹过来的,风卷着雪呼啸,雪随着风飘荡。透过窗帘看看外面,惨淡的街灯下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

大雪是最常见的,通常20厘米左右。在渥太华的第一个冬天,我曾经尝试记录冬季下雪的次数,不过一个月后就放弃了。为什么呢? 因为数不胜数。一天之内都可能下好几场雪,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降雪也不相同,精确记录简直是几份全职工作,恐怕还得三班倒。暴风雪时通常不扫雪,高速公路也因此而关闭。但大雪特别是中小雪一般都是随下随扫。在渥太华生活的收获之一,是见识过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雪机械。1997-1998年的冬季雪夜,我不知道多少次从14楼的窗口眺望我所居住的渥太华东南部卫星城Nepean市的街区。茫茫雪海之中,无数辆扫雪车和撒盐车在奋力工作着。白色的雪、黄色的路灯车灯和扫雪车辆闪烁着的蓝灯构成了极其特别的景观;而因厚厚的双层玻璃阻隔,我所领略到的又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在渥太华,据说有成千上万扫雪工人,分别为政府雇员或私营公司雇员(也有个体户)。这是一群特殊的技术工人,他们每年只工作半年,剩下的半年休假,从政府领取“失业”补助。

如果说暴风雪和大雪还属于自然现象,那么冻雨就完全是自然灾害了。1998年初,安大略和魁北克遭受了巨大的冻雨灾难,现在回想起来还令人心有余悸。冻雨通常是在较为温暖的天气形成,先是雨雪交加,后是气候变冷,到处就都由冰被覆盖。地上街上不必说,像镜子一样光滑。最要命的是树干和高压电线都冻了起来,而当厚厚的冰衣重量超过其所能够负荷的最大限度时,悲剧就发生了。被压断的树干和高压电线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砸伤了行人、砸毁了汽车甚至住房,断电和短路不断发生,停暖停水停煤气四处告急,安魁两省都请求联邦政府调集军队救援。人们常说冰凌天气绝对是照相的好时机,但它所造成的惨状却使你再也无心去欣赏那些照片。在安大略和魁北克的少数地区,由这场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到1998年夏末都还没有获得彻底解决。

2006年2月26日,渥太华最大的英文报章“渥太华公民报(The Ottawa Citizen)”的一篇文章说,这个冬季渥太华市政当局到那一天为止已经使用了十六万四千吨盐来溶化道路上的积雪,比2005年整个冬季还多用了20%,尽管2006年的雪季还未结束。但凡在渥太华久居的人都不难想象,这十六万四千吨盐意味着什么,它对道路会有多大的损害和对汽车会有多严重的侵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渥太华公民报”专栏作家Aria Kubacki还引述了当地的几位医生的话说,今年冬季在冰雪覆盖的路面摔倒的伤者(而不是冰雪运动的伤者)骤然增加,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人。

在东安大略和西魁北克广袤的地区,渥太华其实并不是最冷的大城市。但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相比,渥太华使人感到冷得难以忍受。其中原因之一即为渥太华是一座没有任何地下商业设施和地铁公交的城市。在令人沮丧的冬天,你很难见到柏油路面。开车人五、六个月都是在冰雪上驾驶。

2000年初,有一天早晨我驱车在渥太华Carling大街右拐时速度稍快了一点,汽车突然在两米宽的距离之内打滑,从左滑向右又从右滑向左,我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等车子自己稳定下来,惊魂未定的我从反光镜看回去,哈哈,其他所有大小车辆,包括两辆公共汽车都远远地躲我身后三十米蹒跚而行。

冬季的渥太华的确地冻三尺。但是渥太华人不仅具有惊人的忍耐力,而且还有他们独特的幽默感。我有一个客户名叫Frank,是退休的联邦政府公务员。每当我抱怨天气太冷时,他都会对我讲述同一个故事:70-80年代的某一年,气候特别反常,国会山的花居然在三月间竞相绽放。然后他总爱拍拍我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嘿Jeff,在渥太华再住上十年你肯定也会碰上那么一次的! 说来令人感叹不已,在冬季,渥太华的一些老年人在与人道别的时候不说“Good bye”,而是说“Keep warm”。

近年来常常看到一些记者、特别是大陆记者的报道,动情地描写渥太华的冬天。总的感觉是他们把冬季渥太华形容得过于浪漫了。事实上,在冰雪中娱乐与在冰雪中生活完完全全是两回事;当地人和新移民对渥太华冬日的感受更有天壤之别。

五月,仅仅是渥太华的早春。早春的渥太华以其郁金香节而闻名全世界。郁金香节期间,渥太华人沉浸在某种复杂的情感之中。今天,荷兰王室的旧事已经远去;就像现在渥太华的郁金香早已是加拿大的品种一样,渥太华的郁金香节也早就蕴涵了一种加拿大或渥太华的意义。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诠释这种意义。我个人的理解是,郁金香节意味着渥太华人告别即将结束的冬季,满怀着庆幸和期待准备享受美好的春光和夏日。有些奇怪的是,我所经历过的五个渥太华郁金香节的那些日子里,在脑海里总是想到贝多芬第6交响曲第三乐章作曲家的那段小小的提示:“暴风雨后的感激之情”。渥太华的春天如此地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它的代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冬季。从这个意义上说,渥太华人操办郁金香节是不是也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感激之情呢?

不过我们没有响应Frank的鼓励在渥太华“再住十年”,而是在2001年的隆冬时节举家南迁加利福尼亚。屈指算算,在渥太华一共生活了四年零九个月。

虽然远离了渥太华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但不用去记忆,那里的一切早已印刻在心中。每当人们说起加利福尼亚的绿色圣诞枯燥乏味、谈及温哥华的雨季难以忍受、争论究竟是寒冷地区还是炎热地区对人的健康更有好处... 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远方的雪都渥太华...

那真是一种非常非常微妙的感觉----当一座城市使你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