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万维图片新闻中,有两则有关法国的新闻(或是旧闻)让我觉得挺有意思,一则是法国在中国文革时期拍了一部解放军占领法国建立中法联合共和国的电影,一则是法国将中国的舞剧《红色娘子军》搬上了舞台。看那些法国《红色娘子军》的剧照,让人忍俊不禁,这些洋哥洋妞,玩得还挺认真,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想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有一种思维定势在作怪,本来么,只兴咱们中国人演《天鹅湖》,《哈姆雷特》,《茶花女》,就不兴洋人们也演演咱的《红色娘子军》啥的?文化经典,常常是世界性的,虽说《红色娘子军》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如今在中国已经不太招人待见了,但洋人却认为那是经典,要不走样地搬上舞台,咱们不也没辙不是?
在西方各国当中,对中国文化兴趣最大的,应该说是法国人,中法两国,其实有着奇妙的相似。历史学界曾经有过一种学说,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意思大概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演化,制度变革,人文环境等等,都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说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道理,一个民族国家历史的演进,至少在其最初阶段地理环境是有其决定性作用的,而且,我觉得,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也有相当的影响。比如,东亚的日本与西欧的英国,都是大陆边的岛国,国民都有拘禁,保守,阴柔,认真,严谨的特征,而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国和西欧大陆的法国,国民也相对开朗,外向,而且具有自大,散漫的特征。中法两国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地里环境相近,都是饮食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都曾经自认为中央帝国,革起命来也是格外地比其它国家浪漫激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闹文革,在西方国家中,跟风最紧的也是法国,巴黎的学生运动也闹得如火如荼的。另外,要看西方文明,第一要去巴黎卢浮宫,要看东方文明,第一当然要去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了。法国人跟中国人一样爱面子,喜欢修建一些纯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比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门口那个透明的金字塔还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人整出来的。所以人们都说,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中国人是亚洲的法国人。在精神与气质上,法国人与中国人有一种天然的相通。
在中国,象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描写的小青年追捧法国小说的事不能说没有,但说不上普遍,但在法国,二百多年以前,对中国文化的追捧却是法国文化精英的时尚。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是中国文化的热心追随者,他根据中国杂剧《赵氏孤儿》改编的戏剧《中国孤儿》曾在法国引起轰动。而且,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宝库之一。然而,文化的传播是以国力作后盾的,如果国力不济,再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人家也还是不尿你。18世纪以后,中国长期积弱,法国人对于中国的兴趣也随着中国的落后而没落。
不过,现在情形似乎又不同了,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法国人又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了。近来,中国和法国先后在对方举办了中国文化年和法国文化年活动,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对中国发生浓厚的兴趣,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今后,在法国,甚至在世界上,金发碧眼的唐明皇,杨贵妃,侯方域,李香君们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只是,引领这一潮流的,估计还得是法国人。
二00六年十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