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的土改与西方的反应
(奥地利)俞力工
两年来,西方媒体不断报道津巴布韦政府“无偿没收白人农民的土地”的消息,当然也不会遗漏“该国总统穆加比是个典型毛派暴君”的指控。
实际上,穆加比担任总统已20年有余,然而迄今该国70%的可耕地仍旧掌握在占全国人口不到1%的白人手上(农场主人数不到5000人),以土地改革的速度观之,穆加比既沾不上毛泽东的边,甚至远远落于蒋介石之后。
津巴布韦的前身为罗得西亚,其土地于19世纪末基本上已遭来自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分光、抢光。1923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当地白人主导的政府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虽然如此,背地里仍旧继续受英国政府遥控。在这100多年的漫长殖民奴役过程中,黑人、黑奴自然不曾得到过白人政权与奴隶主的分文赔偿、补偿。70年代,罗得西亚黑人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局势急转直下,由是迫使英国政府出面调停,于1980年始成立黑人执政的津巴布韦国,其第一任总统即为积极推动解放运动的穆加比。
1980年进行谈判时,英国、美国(幕后)答应向黑人政府提供赎买白人土地的基金。在此条件下,黑人政府便痛快地在宪法中加入“不得无偿没收土地”的条文。其后,英、美政府百般借故推托,基金便成了一块不到位的画饼。经过长期的无效交涉与等待,10年后穆加比政府才争取到议会三分之二多数,将宪法修改为“不得无偿没收土地,但政府为公益征收的土地除外”。换言之,政府将以“公益目的”为由,将白人地主的部分土地充公。
尽管如此,穆加比仍不放弃温和办法,敦促英、美政府实现诺言,但每次达成的协议均为下届政府推翻。以布莱尔首相为例,最后便干脆明言“不愿承担殖民主义时代的包袱”。
90年代末期,风不调、雨不顺,津巴布韦经济情况严重恶化。白人农场向来种植外销导向的经济作物,尤其在美国廉价玉米充斥国际市场的压力下,津巴布韦白人农场主早已放弃种植作为黑人主粮的玉米。 结果,90%以上的玉米生产均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由黑人农民提供。1998年,津巴布韦政府正式宣布即将进行土地改革(征收白人土地)。美国、英国、世界银行、欧洲联盟则相继以“取消对该国的一切援助”、“进行经贸制裁”作为答复。
由于20年的希望、等待、交涉再三落空,政府宣布的土地改革又迟迟不予执行,当年为解放而战的退伍老兵终于按捺不住,抢占了一些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并导致双方数十人的伤亡。穆加比不论是如西方媒体所报道的“为了赢得选战”,或为了平复黑人老战友的不满,此时势无放弃征收白人农地的道理。
据了解,津巴布韦政府的土地改革措施也并非如西方报道的“扫地出门”,而是让白人农场主在平均占有的12000公顷农地中,保留300至500公顷。至于多余的农地则于2003年底前分给黑人农民。如今,白人农场主遵照政府规定放弃农地的限期虽然已过,但仅有极少数白人主动予以配合。估计征地政策将于数日内雷厉风行,届时西方媒体难免又大肆渲染一番。目前西方国家在经济制裁之外尚无采取任何军事干预的迹象。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津巴布韦白人人口太少,黑人太多,白人太富,黑人太穷,极端的对比使得西方国家无法公然进行军事干预。
津巴布韦之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待遇,除了上述的土地不均问题之外,更加使西方关切的是,一旦津巴布韦的土地改革运动顺利推行,必将对南非、纳米比亚、肯尼亚、赞比亚等南部非洲国家造成骨牌效应,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最好耕地至今仍旧掌握在白人手中(南非白人土地占可耕地的90%)。果真白人利益受损,西方对非洲的影响力也就相对下降。正是出于此缘故,西方对穆加比的谴责不绝于耳,使得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以为非洲出了个毛泽东。2002/8/17
后记: 西方对津巴布韦进行经贸制裁和逼债后,并没减缓土改的速度。迄今,约有70%的农地已转让给黑人。由于接连4年的干旱,再加上黑人缺少资金与农业技术,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本年4月份通货膨胀甚至一度高达10倍。尽管如此,在大批黑人获得农地的情况下,社会治安相当安定,西方撤出的资金也陆续有印度、中国、伊朗等亚洲国家来替换。2006/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