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朝鲜自古以来就属于儒家文化圈,也知道历史上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鲜军事上的保护国及政治文化上的宗主国,但所谓儒家文化圈宗主国之类都只是些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背后的具体含义,这些概念背后的真实图景,我却是一无所知,直等到看了《大长今》以后,才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也才知道了这些概念在历史上是怎样从朝鲜的政治生活中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鲜明地表现出来。
如果在这方面稍稍留心,就会觉得看《大长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不是剧中人物穿着朝鲜人的民族服装并且不时地把中国,明国,大明这些词挂在口中,我肯定常常会忘记了我看的是一部外国电视剧。从电视剧最初揭示三个女人命运的神符开始,剧中人用的文字差不多都是汉字。而且,整部《大长今》,没有一集不涉及到中国与中国文化,从《大长今》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曾经涵盖了朝鲜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剧中涉及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地方实在数不胜数。比如,夸人长得漂亮,会说人长得象杨贵妃,夸人聪明,就说人家象诸葛孔明,夸人医术高明,就说是华佗再世。小长今参加考试,最后的压轴考题是曹操的鸡肋故事,大长今参加考试,压轴的考题则是孟子见梁惠王。闵政浩要借给徐长今看的书是儒学经典之一的《诗经》(大概他是希望长今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道理吧)。学医,当然要看李时珍的《本朝纲目》,遇到疑难杂症,就要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了。有意思的是,当剧中人提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类时,他们并没有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就好象他们本就是中国人,在谈论自己本国的事情一样。那时候的朝鲜人,言必称中国,称大明,就象现在世界各地都言必称美国一样。一部《大长今》,如果去掉这些与中国有关的东西,不知道还能剩下点什么。
那时朝鲜的外交奉行事大主义,他们的外交对象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一切唯中国马首是瞻,只要搞好了和中国的关系,周边就不会有大的麻烦。政治方面,朝鲜的皇帝登基,世子册封,都要得到中国皇帝的首肯,《大长今》里就有朝鲜皇帝为世子册封还未得到中国皇帝承认而忧心忡忡的情形。中国皇帝无法亲自到朝鲜,朝鲜的情况和要求就只能通过中国访朝使臣和朝鲜访华使臣转达给中国皇帝,所以每次中国使臣访朝都可以说是朝鲜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剧中就有好几次隆重款待中国使臣的情节,应该是与历史事实相符的。
有明一代,是中朝关系最好的时候,万历年间,中国曾派兵抗日援朝,帮助朝鲜平定“壬辰倭乱”,也就是朝明联军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军。这次中国的抗日援朝对朝鲜来说,恩同再造,是以朝鲜对明朝一直忠心耿耿。明亡以后,朝鲜表面上敷衍清廷,暗地里却一直在做着反清复明的准备,打算一有机会就举兵北上,帮助恢复明室。大长今的故事就是被放置在这个中朝友好的时代背景之下。那时候,中朝两国可谓患难与共,都有着共同的外患--陆上有女真骚扰,水上有倭寇侵犯,这些在《大长今》里都有涉及到。很遗憾的是《大长今》中没有提到“壬辰倭乱”中中朝联军并肩作战这段历史,如果我是《大长今》的编剧,我一定会把这一段放进去,以增加戏剧效果。
中国是个大国,人多地广,中国文化在东亚形成强势地位,向周边辐射,其实是一件很正常很天然的事,并没有多少特别让我们觉得自豪或是骄傲的理由。从韩国方面来看,强调民族文化独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韩国七十年代以后,明令废除韩国文字中的汉字,这样人为地割裂与一个不能不经常面对交往的强势文化之间的联系,就如同中国为了文化独立而严禁在中国使用英语一样,不能不说是十分不明智的。这样做,受害最深的其实不是别人,正是韩国人自己。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走到属于东亚汉字圈的中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面对满大街的汉字招牌,竟如同睁眼瞎。韩国人自己把自己隔离在东亚汉字圈外,自己封闭自己,实在是一种极愚蠢的做法。
中国文化在朝鲜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排除的。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意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开始学习汉字,学习中文。目前,据说有十多万韩国人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上的吸引力以外,地域以及文化上的亲近感应该也是重要的原因。至于那些诸如中医是韩国人的发明,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说法,完全可以将其与足球是中国人发明之类的说法等量齐观,一笑置之。
二00六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