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容若->正文
 专栏新作
 - 温迪-瓦瑟斯坦短剧
 - 女人的欢乐之源
 - 容若:一次读书会活
  
  
  
  

 
 
容若:一次读书会活动纪实

容若


引子:

温哥华的一些文友日前成立了一个读书会,作为共同的精神文化娱乐家园,每两周茶聚,交流各类题材、不同语种的影视书刊作品。会员均为爱好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的朋友,基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在周末聚在一起,闲谈聊天、分享知识,互通信息。下面是他们本周六活动的纪要。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天下第一楼》与《茶馆》(舞台剧与电视剧)的赏析兼及京味文化。

容若先介绍这两部作品的几个版本,还展示了相关剧照。在北京生活过四年的凡凡,直言她是因为美食才喜欢上《天下第一楼》这部作品的,觉得里面反映的饮食文化、礼仪礼俗堪称精采,而表演又很到位,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折,但却十分耐看。大树是上海人,本来没有在北京居住过,但却一直喜欢京味文化,他看过《小井胡同》,正是那部反映北京普通胡同里小人物命运的作品使他对京味文学开始着迷。容若则是从老舍作品中最先领略到京味韵致的。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八百万字,其中的《正红旗下》(未完稿)、《四世同堂》、《茶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作品都是反映不同时代北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故事,那平实中透着幽默、睿智的文字把人们带进独特的京味文化氛围。今天讨论的《天下第一楼》,剧作家何冀平虽然不象老舍那样有亲身生活经历,但她的这部作品和《茶馆》一样,也是以饭庄(茶馆)为载体,展现旧时代老北京的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命运变迁与相互关系,细节、对话无不尽显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剧中的各色人物命运反映了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话题转到京味文化时,自小生长在北京的病毒,从气候的四季分明谈到燕赵人物个性的刚烈与鲜明,她说,北京人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从容大气、浓厚人情,乃是一种至为珍贵的人性力量。关于京味文化到底是旗人文化为主还是汉人文化为主,容若以为,清人入关后,在思想文化、统治制度上迅速汉化,但满蒙的饮食、服饰、礼俗、语言等文化也在皇室贵族八旗子弟的扩张中,向整个社会迅速传播,在首都京城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儒家伦理为主导,并融合大量满蒙民族特色的一种全新文化,它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在此居住的北京人,从而产生了魁力独特、内容丰富的所谓京味文化。

失眠夜在北京前后居住了三年,正当八十年代,他和凡凡都认为,那时的北京在人文思想方面,引领时代风骚,开文 革 后中华文化复兴之先河,求学或工作于彼时的北京,所受到的文化熏淘与思想启蒙远远大于生活在其他城市。我们一起回忆了北京四九城的胡同、海淀中关村的书店,街巷的小桥流水,最后不无遗憾地谈到今日北京的面目全非,新旧建筑的不谐,交通环境的拥堵恶劣,来自于商业文化强力侵蚀下的人文沦丧。不过,大家又觉得,或许是因为我们已远离那块土地,今日的北京已变得不再熟悉,一些文化深层的东西我们无缘亲身感受体会,所以只看到了表象的变化,实际的内涵究竟如何,我们并没有发言权,我们的认知可能需要回去住上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会得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附录:《茶馆》与《天下第一楼》的相关介绍与背景知识


一、版本与导演、主演

1、《茶馆》:
编剧:老舍 1956年创作
话剧第一版:1958年首演,第二版,1979年重排,至1992年,先后演出374场,导演是焦菊隐、夏淳,主要演员有英若诚(老刘麻子)、黄宗恪(庞太监)、于是之(常四爷);
第三版:1999年重排,至2004年,已演出500场,导演是林兆华,主要演员有濮存昕(饰常四爷)、宋丹丹(饰康顺子)、梁冠华、杨立新。

《茶馆》电视剧版,目前正在改编及物色演员中,年底由中央电视台影视组开拍。演员阵容未详。

2、《天下第一楼》:

编剧:何冀平 1986年创作。
话剧第一版:1988年6月首演,导演是夏淳,主要演员有林连昆、谭宗尧、杨立新、李光复、韩善续;
第二版:2001年重排。
第三版:2005年全新阵容,导演顾威,主要演员:杨立新、岳秀清

电视剧版仍由何冀平改编,与第三版话剧同时拍,导演是夏淳的儿子夏刚。主要演员有:巍子(饰卢孟实),周莉(饰玉雏)、韩善续(饰罗大头)、濮存昕(饰修鼎新)、王姬(饰刘金锭)。

二、两部作品同异

同:饮食题材、京味风格。以饭庄、茶馆为载体,为舞台,展现旧时代老北京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命运变迁与相互关系。从细节、对话反映老北京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京腔京韵,加上清末民初的礼仪风范、行业准则,十分有味耐嚼,剧中的各色人物反映了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

异:《茶馆》更多讲的是“客”的故事,即来往于茶馆的三教九流人物。老舍先生在五万字的作品里写到了七十余个人物的情节,其中五十余个有名有姓,来自社会不同阶层,透过他们在茶馆相聚的对话与故事,反映了旧北京三个不同时代(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抗日战争)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 《天下第一楼》则侧重于讲“主人”的故事,即饭庄里掌柜、东家、帐房、堂头、伙计们。虽然也有客的故事,比如克五,但主要是饭庄内部的人物冲突。

三、改编与原著

《茶馆》的电视剧改编本还没有看到,一般改编都会让看到原作的人失望,从舞台剧变成影视剧,也有也人不适应的地方。比如《雷雨》的改编,就是比较失败的尝试。而《天下第一楼》原著及改编都是何冀平,她可以保持风格的一致,可以展开故事,增加内容,而让人觉得比较合情合理。在电视剧中,她增加了三条线:一是把话剧本的“福聚德”竞争对手“全赢德”改为“适意居”,并极大扩展内容,写了两家饭庄的商业竞争和两个男人的旧恨新仇。使原有格局有了很大变化;二是增写了刘金锭这样一个女扮男装的角色;三是丰满了修鼎新、玉雏的人物形象,增写了很多有关这两个人的故事。

总的来说,和电视剧相比,话剧的表现力更集中、更鲜明一些,话剧主要靠台词来征服观众,所以它的文学性也要比影视更讲究一些。

四、演员的技巧

巍子演的卢孟实,据说一开始并未得到编剧何冀平的认同,她认为他不会笑,这不符合大饭庄大掌柜工于心计、笑迎八方的身份。与话剧版的林连昆相比,后者一直面带笑脸,但笑中含威,委曲求全中一样看出有尊严,有原则。据说第三版杨立新饰演的卢孟实,很合何冀平的胃口。

话剧三个版本的演员也有不少出现在电视剧版本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立新,他在第一版话剧中饰大少爷,那个曲不离口的票友戏迷,在第三版话剧中却演了卢孟实。这两个角色,性格特点差距很远,但杨立新基本上演什么就象什么,两个角色都演得很到位。再就是李光复,在电视剧版本中饰忠厚的堂头常贵,但却在第一版话剧中演了素质很差的二少爷。两者人物命运相去甚远,由于话剧中二少爷戏份不多,未能看出李光复的潜力,但在电视剧中,他饰演的常贵,报菜名、招揽顾客的一招一式都非常专业,据老北京观众称,没有二十年做堂头的功夫不可能做到,赞他“口正”。其实李光复只是为拍戏现学的“手艺”。

五、文化背景(资料摘编)

1、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当时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 
  为什么虚指“八”?因为中国人爱将同类事物归类然后说个大概数,如天桥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京都胜迹》一书引用过当时的一首打油诗曰: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陕西百顺石头城。(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 
  韩家潭畔弦歌杂,(韩家潭) 
  王广斜街灯火明。(王广福斜街) 
  万佛寺前车辐辏,(万佛寺系一小横巷) 
  二条营外路纵横。(大外廊营、小外廊营)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胭脂胡同) 
  八大胡同应是在清初期奠基,清中期兴起,清末与民国期间终成“大名”。乾隆时期徽班进京下榻于八大胡同中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此后四喜、春台等戏班相继来京,分别下榻于八大胡同之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 可见八大胡同与戏剧特别是京剧的形成发展的历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北京茶馆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这些人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西洋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是很合适的一处廉价社交环境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还有大鼓、评书、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变了,市场条件也变了。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没了,蹲茶馆也蹲不起了。大茶馆日渐萧条,相继歇业,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这些茶馆分为专卖茶水的清茶馆;以听评书听大鼓为主的书茶馆;以及附设棋案的棋茶馆,接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客。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其中以什刹海最为著名。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着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条茶棚长廊。后来这些茶棚日益发展,并且迁入了各大公园。象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的双虹榭、漪澜堂;以及太庙的后河等处。

3、北京饭庄
北京饭庄的渊源,可以上溯到金朝,那时候叫酒楼。这在《东京梦华录》一书里有记载。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正经火红过一段,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过描述。到了清朝,尤其到了清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越发兴旺起来。北京的饭庄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堂的最大,所谓堂,是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很是气派。最早的堂一般都在皇城周围,比如金鱼胡同的隆福堂、东皇城根的聚宝堂、打磨厂的福寿堂、大栅栏的衍庆堂、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衍、燕都是与“宴”谐音,均宴请之意),以及东单观音胡同的庆惠堂和前门外樱桃斜街的东麟堂两家冷饭庄,无一不是如此。

比堂略小的才叫庄,再次之的叫居。它们与堂很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秀才落脚之地。清未民初号称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单的砂锅居。 其中福兴居的鸡丝面颇有名,光绪皇帝每次逛八大胡同,必去那里吃鸡丝面。砂锅居专用通县张家湾的小猪,做出的白肉有66样品种,地小人多,只卖半天,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语:沙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说的就是它的兴隆。广和居是鲁迅先生邀朋聚友常去的地方。广和居是道光年间专为南方人开设的南味馆,其中南炒腰花、酱豆腐、潘氏清蒸鱼、清蒸干贝、蒸山药泥,都驰名一时。如今的北京,清末民初鼎盛一时的老字号,还剩有沙锅居、致美斋、正阳楼饭庄、全聚德等几处。


(后注:读书会下次活动将围绕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讨论八十年代的人文风潮、思想启蒙及大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