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杨柳岸->正文
 专栏新作
 - 江南往事
 - 古玩逸事
 - 摆 渡
 - 闲置的地瓜园
 - 篱笆架上的花
 - 故乡二题(二)忧伤
 - 故乡二题(一)故乡

 
 
古玩逸事

杨柳岸


  三年前,我把父母接到过来住时,对老宅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有四件物品被
我带回来:一架大铜钟、五本古书、一张雕花老床、一座瓷制毛泽东头像。剩下
的杂物一统卖掉,得人民币一千余元,充作托运费及往返费用。唤了一个远房亲
戚代收老宅几家店面的租金,便远离了那块熟悉的土地。

  百年铜钟

  铜钟既大又重,虽木质框里镶着,然毕竟历近百年的风雨,表层绣点斑斑,
但机器完好,行走准确,只是走动的声音很沉重。小时候,每于午夜梦回之际,
听那一声声清晰的回响,好象都拔动在心坎上,有一种难耐,一种无名的伤感。

  铜钟,乃故乡开埠时,曾祖父辗转自英商手中购得,当时花去多少银元并不
得知。曾祖父是清末举人,算是当时比较开明的乡绅,能够较早地接纳西方的东
西。铜钟这一辈子,所经历也是够上“苍桑”二字,它一直悬挂在厅堂老宅的中
央,目睹百年老宅的变迁,其间的哭与笑,泪与痛,悲欢与离合。

  文革开始后,这铜钟就被收缴到人民公社作为办公用品,悬挂在大礼堂的中
央。祖母经常到公社去开会,她是“常委”资格,每次都在台上低头站着,身上
挂一张十来斤重的木牌。背对祖宗的大铜钟,面对台下愤怒的群众的骂声:打倒
地主婆,打倒臭地主婆。铜钟的走动,暗示一切都会过去。祖母没有等到还她尊
严的时代,六十五岁时死在她阴暗的五平米的小阁楼里。

  祖母是最后一代缠脚的中国妇女。这令我觉得奇怪:她竟然能够在台上一站
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且身上还有十来斤的木牌挂着。想来想去,只会自欺欺人地
想到铜钟的力量,家族的尊重。

  文革的后期,是派性斗争。一开始是好多派,到最后剩下两派,斗来斗去,
斗到了人民公社,抢、砸、烧。铜钟也在那一场无法无天的斗争中被抢走了。那
年头,人人芨芨可危,自己的身世与未来下落,并不得知如何,也没去关注那铜
钟的下落?到七十年初,祖母去世的第二年,铜钟竟然出现在邻家小妹厅堂里。
邻家小妹之父辈属老实人,与派性斗争并无瓜葛,那铜钟怎么会到她家里?总之,
两家很好的关系,一说出口,就还过来了。我家答谢了两斤家酿老酒,竟是两家
人一起喝了,还吃了她家不少菜。说来惭愧。

  从此,铜钟一直保存无失。只有一次,差点卖了出去。那是九十年代初,温
州一商人前来收购旧物,出价三千元,父母从未见过这么大的价格,吓坏了!打
电话给我。我鞭长莫及,想到曾读过老作家冯驥才那个伤感的小提琴的故事,慌
忙交代:一不要卖,二不要清洗装饰,原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

  铜钟是历史的见证,单就它近百年的经历却依然存在,就是很了不起。现在,
我把铜钟带到一个崭新的家。无论如何,我是不会卖了它。

  残缺古书

  古书,是在雕花木床靠背上方的抽屉里发现的,计五本。其中一本,前后页
没有了几张,就这一本年限无法考证。其余的四本,因俱有书局印鉴,可辨别出
来,两本乃明崇贞年期浙江杭州某书局所版,另两本为清光绪年期江西某书局所
版。都是兵荒马乱、国势渐衰之时。其实,这四本半古书,都是药书。清光绪年
间版的那两本为《伤寒论》。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现在大小书店可以见及,
在内容上,此古书并无什么价值。闲来翻翻,觉得倘若有价值,便是原文的旁注,
可能是作者行医的心得。

  一次与父亲闲聊,说到我们家藏古书怎么才五本的事。父亲就生气:都被你
们兄妹仨折了纸船了。我不记得有此事。后来弟弟自南京回来,果然如父亲所说,
他承认了是他与妹妹俩所为。老宅庭前很大,陷三块砖的地势,雨天成了一个小
池。弟妹便折纸船,当时纸张短缺,不象令之铺天盖地纸张泛滥。翻箱倒柜之时,
那些古药就惨了。一本本被撕掉放舟童年的梦,却不知毁了多少有价与无价的古
物。

  我的五叔公(祖父的弟弟),是国民党黄伯韬兵团某军司令部的少校宪兵队
长。淮海战役大败之后,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当时他二十五岁。在黑龙江农场劳
改了几十年,回来时六十多了。那已是78年底,我正上初中,因为是长孙,他时
常与我聊家族的旧事,描绘解放军临近时,老宅的仓皇与纷乱,各各打点金银细
软逃命,一下船,七个小时行驶就到台湾。单就藏书无人关顾,便留了下来。凭
他的回忆,那时老宅藏书计有三千册左右,包罗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民间野
史也占一大部分。俱是我祖父手中购得。

  我就不明白,因何单单留下了药书。五叔公也说不出所以然。这个节,到我
上大学时疯狂地读史时才恍悟解开。原因简单得很:药书没有阶级性。所以,它
可以长存。实际上家藏三千册书是文革中,父亲被追亲手交给了红卫兵,他忌讳
着不说的原因,是因为红卫兵把三千册线装古书当面焚于一炬。父亲性情如祖父,
嗜书如命,经文革的风雨,变得十分恨书。

  这令我思及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发展,赖之于其本
身的无阶级性。秦始皇焚书坑儒,却不会焚医书坑郎中。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却也不敢罢医术。否则,生病了怎么办?

  雕花老床

  我在古宫游玩时,透过玻璃窗看到了光绪睡觉的那张床,不禁联想到自己睡
了十多年的雕花老床,结构上竟是与它相似。只是光绪那张床又狭又小,我们家
的那张老床可以是它的三倍大。

  雕花老床可能是父母结婚时的嫁妆,那么应是六十年代的物品,至今不过三
十多年。但是据舅舅生前所述,母亲嫁给父亲时,仅一人而已,空手而来。又据
父亲自述,其时家道中落,诸物变卖频繁,能卖的都卖掉,哪有钱再购置结婚家
具?父母每言及三十多年事便伤感,我仅此雕花老床来历,不知其详细。

  老床矩形构造,长约1.6米,宽约0.8米,上下1.3米,上一条约三十厘米
宽沿,雕刻十八条龙凤相嬉图,床沿两旁是两扇护帘,各两条龙凤镂空木雕,床
内靠里侧上方有四个抽屉,并无出奇之处,但里床东西向壁上各有两幅木刻雕图,
内壁有四个木刻雕图,俱为才子佳人图案。整张床漆成黑红颜色。记得小时候,
我们一家子都塞在这张床上。稍大点,才被派发去睡木板。七几年时,我稍大点,
懂了些事,看见父亲曾几次用白纸贴盖了床内壁上的八个图案上,说是避开运动。
果真见过一次公社的干部检查,撕开了白纸,说要把床壁上的图案铲去。最后,
父亲用两支丰产烟让他们闭上嘴。八十年初落实政策,父亲平反了,生活每日愈
佳。雕花老床退居二线,收拾放在杂物间去。搬家时,我重新翻出来,竟然是一
点蚊痕也没有,真是上佳好木。

  毛泽东头像

  文革中,毛主席像章、雕刻品、瓷制品非常多,以胸前挂的那一种铜铁纪念
章为最常见。现今收藏爱好者手中,也以毛主席纪念章为多,因为其为铜铁物,
体积小,善保存,容易收藏。其余所见不多。瓷制的就更少了。

  这几年走南闯北之际,到过不少收藏馆所,倒是尚未见到第二座这样瓷制毛
泽东头像。我猜测大凡瓷制品,总是易碎,不长久,所以它更难得。我家的这一
座毛主席头像之所以收藏至今,完好无缺,有一个插曲。

  六、七年代,各家各户都把毛主席头像摆在显现位置,这座瓷制头像原就摆
在卧室的桌上,神圣不可侵犯。弟妹稍大点,父母俱交代:不得乱摸乱动。但终
有一次被弟弟在头像的眼里点上两滴墨水,弟弟好画,他认为点上墨水,比白白
的眼球好看。全家大惧,奇怪是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摆着肯定大祸临头,砸不敢
砸,扔无处扔,最后是严严实实地包上几层布,放最隐密处。另外,再去卖件同
样的瓷制头像摆在桌上替代。

  摆在桌上的那一座头像不见了,藏得严严实实的那一座头像完好地保存下来。
就是现在这一座,毛主席纪念章收藏爱好者,若有兴趣,可通过编辑获取我伊妹
儿,愿与商议价格。此头像高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中空,通体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