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诗文里的茶事 |
|
杨柳岸
|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句话实在妩媚,非深谙茶中三昧者不能道出。于古 代诗词名家中挑挑捡捡的猜,也只可出自苏东坡之手。苏东坡曾专门作过一首咏 茶词《水调歌头》,显然比之大为逊色,其中最好一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 莱”,在我看来,不痛不痒,有强自为欢的感觉。他自己可能感觉挺好,又在《 行香子》里意思重复“觉凉生、两腋清风”。我便生疑:苏氏可能只想着两腋清 风去做神仙,譬如他把酒问青天时,也是欲乘风归去。
诗词家好夸张,早已司空见惯。唐代卢仝之茶诗,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说得真好。他又说“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欲归去。”显然醉得一塌胡涂,落入苏氏作派。卢仝早于苏 东坡,“卢仝茶诗唱千年”。苏氏“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之句,疑是袭自 于此。我觉古代诗词家写茶,于此窥一斑见全豹,明明说的茶,到后面往往成了 酒力。古人吟诗作赋,大多于欢宴送别之时,一般地以酒为佐,我估计他们都喝 醉了,醉眼挑灯看酒,却当作茶来吟,醒来不好说破。所以,后人读着读着,冷 不丁地就闻到酒气了。
自然也有例外。郑板桥之《满庭芳》就作得一点酒气也没有,中有“寒窗里, 烹茶为雪,一碗读书灯。”真是绝妙的佳句。我对“一碗读书灯”爱不释手,此 句可出“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右,其境界极为清悠淡远。但我于其“烹茶为雪” 大是疑惑,茶神陆羽之《茶经》有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雪水却 是不在列举之中,猜来是次下之品。可清朝人大是欢喜,除郑板桥外,曹雪芹算 一个。《红楼梦》三十二回,贾宝玉作《冬夜即景》,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 将新雪及时烹。”,说的是新鲜的雪好煮茶。又,妙玉将贮藏多年的雪水煮茶, 待客于黛玉、宝钗、宝玉三人,据说乃五年前取自梅花之上,着实费心。宝玉饮 罢,顿觉清凉无比。说的是旧雪好煮茶。说来说去,无非在说雪水宜煮茶而已, 我等南方人没这福气,不敢妄说。但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有说,雪水大抵排在 第二十种,可见是次之又次。话又说回来,宋时的天空,清时的雪,时过境迁, 自然有别。况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北京人喝大碗茶,广东、闽南人喝工 夫茶,牛饮抑或品茗,能喝出一种好心情来,就算是茶中人物了。
本省仙游人蔡襄有著《茶录》,这部著作我没有见及。仙游邻近安溪,猜来 言及乌龙茶篇幅较多。闽东这一带出产绿茶,以茉莉花茶著名。但近些年,嗜好 铁观音的人多了起来。《群芳谱》有道:“上好细茶,忌用花香,反夺其味,是 香片在茶中,实非上品也。然京、津、闽人皆嗜饮之。”其中闽人大概单指福州 以北一带人,不包括闽南。但那“忌用花香”之说也太绝对,茉莉花茶的味道可 以对其进行反驳。我窃以为,乌龙茶比较适合男性,而茉莉花茶比较适合女性。 冰心文中曾言及她的饮茶,乃是将她父亲杯里的浓茶,倒一些于白开水中兑着喝, 可见女性大多不胜茶力。 彼岛作家三毛道: “人生有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 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似有“茶过三巡”的说法,《说文解字》 段氏注里也有“三口为品”之说,可见饮茶以三为限,而品茗乃饮茶之最佳境界。 闽西友人曾送我一罐苦丁茶, 饮罢感受恰如三毛所言, 然人生终究不同于饮茶, 那“淡如微风”之境界,岂可易得? 所以,便有 “烟嗜头口,茶饮二道”之说, 谁都愿意饮那香甜的第二道。
有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末位,却也是生活之必须,所谓粗 茶淡饭,便是这意思。现代人对古人把茶列入“七件事”之中,可能难以理喻。 有的人就喝白开水,日子过得不比喝茶的人差。可见茶中道理,现代人知之甚少。 因而,渐渐自“七件事”的末位退出,成了饮食男女之外的事。酒醉后喝茶,已 经摆到酒的后头去了。我比较不喜欢“寒夜客来茶当酒”这句话,好像茶真是不 如酒似的。且,这话也是穷家人气质,底气不足。
晏殊有“一曲新词酒一杯”之句,却不是“一曲新词茶一杯”。疑心茶道之 衰,从那时就开始了。其实,茶之于我们十分亲近。各人桌上都有一杯茶,茶道 实非衰,而是淡。近些年,茶道大兴,可自各类茶苑林立、生意兴隆见现代人之 趣好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否可认定为饮食文化品味的提高?若此,茶就庆幸地 摆到酒的前面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