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多事->正文
 专栏新作
 - 多事:实习医师
 - 人之天性
 - 多事:不要回头
  
  
  
  

 
 
多事:实习医师

多事 


    徐老师今年四十二岁,有一个十三岁,刚上初中的女儿。她说话很快,也非常愿意说话。我在大学这几年一向懒惰,对快速的东西有些反应痴钝,所以她从大大的白口罩后面吐出来的音节对我来说总是那么的多,那么的难懂。我立着耳朵听她说话,在医院实习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候,不但有太多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把死记在脑袋里的书本全翻一遍,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好在徐老师不但喜欢跟我说,而且喜欢跟病人家长聊天,或者训斥他们:“广播里电视里天天都在说最近流行急性痢疾,你们怎么能给孩子吃生东西?瞧瞧孩子的手,洗过没有?我们这是省里第三大城市,不是农村。你们小时候不讲究卫生,孩子也要跟你们不讲究?看看孩子拉的,脸都黄了。怎么才来看病?”孩子的父母低着头红着脸,焦急中多了几分仓惶,几分歉疚。每次看到这种表情,我心里都觉得不是滋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只知道追究自己的错误,从不会去怪罪孩子。可话说回来,这里是儿科,来看病的孩子最大也不过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得保护自己。所以,我拼命地开始在脑袋里寻找这孩子是否是单纯的痢疾,能不能还有别的问题。还没等我想起类似症状的相关疾病,徐老师已经下了一连串的检查,将我所能想到的和绝对想不到的所有疾病都包括在内了。我的眼中流漏出敬佩,徐老师也十分喜欢看到我这种眼神:“现在是秋天,什么病都能发生,小心谨慎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哪,听说现在流行痢疾,见到孩子拉吐就认为一定是痢疾。其实,孩子的抵抗力很弱,稍微得一点病,就会损伤全身的系统。这些症状都是常见的。我们只需要在流行期多注意些痢疾就行。可不能忽视别的疾病。”

  我诚恳地点着头。我实习的这家医院在这座城里不算小,可跟我从小生长的省会比起来,还差的远。这里又不是儿童医院,我们科里一共只有两个主治医师,我有幸摊上一个,已经算是受益匪浅了:“跟徐老师才出了三天门诊,我就觉得自己在医学领地上很跨了几个台阶。”

  徐老师笑了笑,摘下她的大口罩:“下周就轮到主任亲自出诊了,那时候你学的就更多了。我出去一趟,你帮我看着点,处理不了就叫汪东过来帮你。他今天值住院班,要是他溜了,你就收入院。”我连连点头。“你带个口罩,别被传染了。”徐老师边嘱咐我,边匆匆地走出去。

  我经常替他们值班,即使前两天在病房,也会被汪东或徐老师拉出来顶替。遇到院长查岗,我就说他们上厕所或编造个理由。所以下午三四点钟该买菜的时候,我就会剩下一个人坐在门诊里。好在这个时候来的病人也不多,大部分不是急性痢疾就是感冒发烧,我倒还能处理。

  零星地来了两个病人,都是发烧,然后就是我一个人捧着书在桌子前面发奋图强。过了四十多分钟还没有病人,我有些不耐烦起来,想起刚才的两个病人要是分着来,每二十分钟来一个该有多好?怎么就凑到一起去了?想着想着,我忍不住去墙角抓电话,准备给病房的兄弟姐妹们问安,看哪个闲着调出来陪我。接电话的是汪东,他听见我的声音就像捞到救命草一样开始跟我扯蛋。他是住院医师,刚从上海学习回来,听说学了不少新鲜玩意,很受科里重视。但可惜,这地方水塘太小,他回来快一年了,什么本事都没用上。这里稍微重一点的病人都去省城了,再重的就去北京或上海,怎么也不肯在本地治病,所以他闷得比我还慌。上周吵着出门诊,这周又一定要回病房。毕竟,病房的患者总要比门诊的重些。

  “晚上我请你。”汪东没结婚,据说他去上海学习之前本来有个很不错的女朋友,是脑外的。等他学习回来,那姑娘已经嫁给了一外地人。他虽然因此而伤心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解脱出来,尤其喜欢找我喝酒问些省城的事。我知道他不喜欢这个城市,想换换地方。“今天吃鸡骨架,菜场上现在最流行的,说是从你们那里传过来的,好吃吧?”“我怎么知道?没听说过,反正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是从省会来的,而省会的都是从南方流行过来的。这么说好卖钱。”“对,门诊忙,你没看报纸吧?”

  “没,报纸徐老师拿走了。”

  “啧啧,痛苦。我说,牡丹江又涨水了听说下个月才能落下去。估计这急性痢疾还得泛滥一段时间,你小心点,一会儿下班记得把手洗干净。”“汪哥,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什么病没得过?一急性痢疾,怕什么?每年一次,习惯了。”“大夫。”声音非常小,好象是生怕打扰了谁。

  我回头看了看,那是个年轻的女性,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双颊透出红色,看起来不像城里人。“汪哥,来病人了。你一会儿过来吧。”“怕什么?你水平可以了,不行就先收住院,我去买骨架。”

  “好叻。”我挂上电话,转过身,“请进。”

  女人在门前迟延着:“不打扰您吧?”

  我点点头:“进来吧。”边冲着她身边的小男孩笑了笑。男孩子跟他母亲一样,有着大而油黑的眼睛,也许是因为疾病的原因,眼睛深深地下陷在眼眶里,显得过分的天真。一头黑色的头发虽然少有光泽,但却浓密,蓬散地罩在苍白且有些发黄的脸上,稍微有些刺眼。后面跟着的大约是孩子的父亲,也是一身农民打扮,红着双颊。我突然意识到几乎这一带的农民都是红着双颊的,也许是水土原因吧?他们还是迟疑地相互看着,也许是因为吵到我打电话,而有些不安。我再次招手:“进来吧,孩子的脸怎么这么白?”孩子对我笑了笑。那父亲推一下妻子,三个人走过来在我的桌边站下,又开始相互望。我有些不耐烦了:“孩子到底怎么了?把孩子抱凳子上坐下。你们不说话,我看什么?是拉肚么?瞧孩子这脸,都黄了,怎么才来看病?”“在县里住了两天院,才转过来。”

  我点点头,心里稍微平静些,我最头痛的就是问诊,想来想去,怎么都怕自己问不全,将什么重要的症状错过了:“病志呢?”做母亲的连忙从兜里摸出一个门诊用病本,病本看上去新的一样,没有一个皱褶。我接过来:患儿李远志,男,六岁。主诉:厌食,恶心,呕吐,头晕,时有腹泻。查:菌培养,便检,血尿常规。查无异常,收入院。我的心中升起一阵蔑视,县城医院,就是不行。这写的都是什么?“孩子吃饭好么?”“他恶心,吃不下去。”

  “还拉么?”

  “很少。”

  “做过胃透么?”

  母亲看了那个父亲一眼,两个人都是一脸的迷惑,接不上话。迟疑了片刻,还是那个父亲开口了:“大夫,我们不懂。就求求您,救救孩子吧,这孩子一天比一天瘦。”

  我笑出声来:“估计没什么大病,你放心,没什么事。我给他下几个检查。你们县医院也没把检查结果给带来,我看不到结果,没法下药。”我快速地重复血尿常规,便检。然后摸了摸孩子的头,觉得痰培养怕是没什么必要了。“你们带孩子去做检查,检查结果明后天就能出来。不过我看你们别等结果,估计是胃肠炎什么的。我给他开点消炎的药,你们先给他吃上。明天……”

  做母亲的急了,她拉住我的手:“大夫,大夫,收孩子住院吧,我们县里说他们处理不了,一定要我们到市里大医院来住院。求求您,我们有钱,我爸是村长,我们有钱。”她回头看一眼男人。男人慌张地把手伸进怀里猛力地拉扯着什么,咯嘣一声,缝在衣内襟上的钱包被他连着布扯下来,钱散开,撒了一地。我皱起眉,甩开她的手。做母亲的忙把手放下,向后退开。现在的村长都跟土皇帝似的:“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您到了医院,千万别怕。”我又看了看孩子,觉得他除了脸稍微黄点也没什么别的毛病,“孩子没什么大事。你们……”“有,有。医生,真的,孩子这几天瘦了十多斤。”

  “哪有几天瘦了十多斤的?”我有些不耐烦。

  “是,是半个月。”

  “这孩子他恶心你们就不给他吃饭,半个月不瘦十几斤才怪了。孩子不吃饭不知道早点看大夫?”我飞快地写着初诊病志,“你们先找个地方住下来,还有,不是在县医院住过院么?住院病志哪?”他们对望着,又不说话了。汪东走进来,把一个塑料袋扔在桌子上,里面包着两个鸡骨架。他又伸手去兜里往外掏酒。我边写病历边笑:“咱马上就走了,你不用拿出来臭显。”

  孩子冲我笑了笑,我也对他笑笑。就在这时,孩子突然张开嘴,一股黄色的液体从他嘴里喷涌而出,奔着桌子冲过来。我吃了一惊,大脑还没有反应,人已经逃到了窗下。我的眉毛皱在一起,心中充满着愤怒和厌恶。汪东的手一松,酒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天哪!”

  那对夫妇惶张地伸出袖子在桌上擦抹:“对不起,对不起。真对不起。”他们的头连抬都不敢抬,恨不得一下就能将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汪东用手扶住孩子:“他经常这样吐么?”

  “对,对不起,真对不起。我忘了说。”孩子的母亲仓惶地寻找着什么可以擦抹的东西,她的袖子已经肮脏不堪。汪东拦住她,转过身来问孩子:“你眼睛感觉怎么样?”

  孩子瞪着眼看着他笑。那父亲从提包里找到了一个布的三角兜,交给那个母亲:“他总说眼睛胀。”“噢。”汪东向我开的医嘱上扫了一眼,用眼角瞟一下住院单,“你怎么不早说?”我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肯定犯了什么错误,便忙走过去:“你怎么不早说?病历上也没有?”我撕下一张住院单,匆忙填好,用徐老师的章扣上交给那个父亲,“下楼往左转,办住院手续。”“是,是。”做父亲的笑着走了。那个母亲也笑了,急着擦桌子。汪东再次拦住她:“有亲戚跟来么?”“我们家都来了,孩子爷爷说人多吵,都在楼下等呢。”

  “那就好。”汪东把孩子抱到诊床上,开始进行神经功能的各项检查。我在脑袋里飞速地思考着背过的书,终于,我的心开始发慌,我记起喷射状呕吐往往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我在汪东身边认真地看着他搬弄患儿的四肢,孩子的母亲很快擦干桌子上的脏东西。她看着我们在孩子的身上敲来敲去,手足越发无措起来。终于,她局促地站起身小声的开口:“大夫。”汪东似乎没有听见,他眼中的兴奋和激动就如同一个拿到新玩具的孩子。是不是每一个喜欢科研的人都这样?我不知道。我还从没遇到过神经科的病人,在学校的时候,我对这类东西也很不感兴趣。“大夫。”那母亲再次开口,她的声音还是那样的轻,那样的无助,怯懦,细不可闻。似乎我们会因为她的打扰而生气一样。我回过头,惊奇地看到她眼中的泪,“大夫,我能不能去把孩子的爷爷叫来?”汪东头也没回:“去吧。”

  她走出去。我有些奇怪:“真是的,医生检查孩子她哭什么?”

  汪东用手费劲地翻孩子的眼皮,那孩子怎么也不肯闭眼:“农村的女人,在家做不了主,她男人不在,自己就怕了。再说,孩子这样谁看着都心痛。”

  “嘿,她不敢看了?”

  “你再干几年就能体量患者家属的心情了。对了,等回儿你骑我车子去徐老师家,让她晚上过来一趟,这是重病号,你收入院,她怎么也得看看,不然明天主任该发火了。顺便买瓶酒回来。”“你还有心思吃呀?”

  “又不是危险病人,何况今天赵莉值班,也轮不到我忙啊。”

  “你这什么态度?”

  汪东边检查孩子的颈部,边回脚踢我:“就你那吊儿啷当的表现,还跟我谈态度?不过咱快点吃,这孩子有研究,估计赵莉还得来找我。”果然,我们的饭还没吃完,徐老师就从家里赶来了。赵莉慌慌张张地到寝室来找汪东:“徐主治叫你。”我抬头瞧了瞧,赵莉满脸通红,眼圈还红红的,就知道她肯定被徐老师损了一顿。汪东把烧饼扔在桌子上:“走吧。”这种病人在实习的时候能摊上一个不容易。我本来怕他们要讨论,不喜欢我在场,听他一说,就非常高兴地跟着汪东往病房走。儿科十几间病房,因为不是重病季节,所以只有三个病人。另两个都是痢疾,最多三天就可以出院。淡季住院受的待遇就是不一样,汪东特意给他们分了单独一间。我走进屋子里,孩子的父母,爷爷和叔婶都在,他们见屋子里太挤,都陪着笑脸退出去。徐老师正在重复汪东下午做过的各项检查:“汪东,你看能是什么病?”汪东皱着眉:“徐主治,我也说不准。”

  “住院待查可不行啊,我们怎么也得在主任来之前做个初诊。不然能被他骂死。记得马主治那次出的事么?不也是因为在主任查房前没下结论,瞧给骂的,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汪东探着头:“您看能不能是颅内有问题?”

  “我倒希望他是,可孩子家长说这孩子最近也没摔着。不过现在的家长不象我们那时候,粗心大意的,何况是村长的姑娘,平时能干活么?估计连刷碗都不会,现在的村长,跟土皇帝没什么两样。当上村长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家盖大瓦房,换谁都一样。不管是选举上来的,还是委任的。现在的人哪,怎么都这样?我们下乡的时候,干活最多的就是村长。时代变了。”我忍住笑,知道她这是因为晚上加班生气。我低头看那个孩子,他的脸在日光灯下显得更加苍白,苍白中透出的黄色也不再是若隐若现,而是橘皮样的色彩。一瞬间我以为自己看错了,但仔细看看,他的脸色的确比下午更坏。我忍不住摸一下他的前额,没有发烧。徐老师白了我一眼:“你下午干什么去了?不知道翻翻书认真学习?你看是什么病?”

  我没敢接话。汪东咧咧嘴:“让你说你就说,平时你跟我们什么不说呀?第一次看重病人,害怕呀?”我本想开两句玩笑,但我发现那孩子正用眼睛望着我,我觉得他的眼神很怪,直勾勾的,没有下午那般的灵性。我的心一抖,扯了扯汪东:“汪哥,我瞧他眼神怎么跟下午不一样?脸色也不好?”还没等汪东开口,徐老师的话又从嘴里嘣出来:“下午那是自然光,这时候是灯光,孩子的脸色当然更不好看。这孩子应该是颅内压偏高,所以眼神呆瞌瞌的。早十年就好诊断了,一定是脑膜炎。但现在条件这么好,谁家孩子还得脑膜炎哪?”汪东扯了扯徐老师,在她耳边轻声说:“徐主治,这孩子眼光是不如下午。”“能不能是颅内渗出严重了?”徐老师抬起头,拔开孩子的眼睑,认真地瞧着,“小赵,你往神经科打个电话,看谁在,让过来会诊。”她放开孩子,低头沉思。汪东也在一边默默地想。孩子努力地眨眨眼,似乎徐老师拨眼睑的时间太长了,他有些难受。我见他眨眼的时候眼眶深陷下去,有些像商店里卖的洋娃娃。这孩子长得非常好看,圆圆的脸型并没有因疾病而变型,也许是病了没多久吧?他似乎不喜欢哭,又对着徐老师在笑。这倒是跟别的患儿不太一样。我伸手替他把被子盖上,毕竟是秋天了,医院还没有封窗。孩子的母亲在门外看到我给他盖被,忙走进来,一边对我道谢,一边细心地为孩子掖好被角。徐老师突然问:“发过烧么?”“啊?”那母亲惊了一下,随即回答,“没有,不,不记得他烧过。”

  汪东小声问:“您怀疑是脑膜炎?”

  徐主治摇头:“奇怪。”

  “您看能不能是孩子摔过?”

  “我也这么认为,但难说啊。”

  这时,赵莉领着另一位医生走进来。汪东很快为他说明病情,神经科的医生也开始重复着各项检查。然后四个大夫走出病房,进办公室去研究。我则因为没人叫,而留在屋子里。孩子的家属陆续走回来,他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接过来走出门外。那父亲跟出来带上门为我点燃:“医生您贵姓?”我没接话,我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脑袋里搜索我背过的,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幻想出来的所有疾病上。很快,我的头大成三个,脑袋也成了一锅粥。那父亲讪讪地笑笑,到旁边去吸烟。我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摔过么?”他没回答我,伸手推开病房的门:“翠玉,孩子摔过没有?”

  “没有。”

  我皱着眉:“确定么?”

  还没等那母亲回答,孩子猛一张嘴,又吐了。孩子的母亲慌着用手去摸他的嘴,一屋子人乱成一团。做父亲的跺了跺脚:“这大夫问你话哪,你等回儿收拾。”他的声音充满焦急和无奈。母亲连忙答应着,往身上抹着手,匆匆走出来:“是,是。”屋中的女人接过母亲的活,给孩子擦脸,另外两个人收拾地面,很快就把屋子打扫干净。我怔怔地看着他们忙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对夫妇在我身边规矩地站着,等我说话。我突然间意识到,这是中国的农民的忍耐,他们从来都认为别人很了不起,即使是一个不会给别人治病的实习医师。是啊,他们怎么会知道我是个实习的大夫,见过的病人未必比他们见的多?“孩子摔过么?”我问得很慢,声音有些沙哑,这是第一次,我在病人家属面前觉得自己矮一节。往常,只有他们听我的份,但这次,真的不同。我不知道他们回答我后,我能告诉他们什么。那母亲回忆着,呐呐地没开口。我惭愧地看着自己的脚。做父亲的又急了,他再次跺脚:“你,孩子摔没摔过你不知道?”那母亲依旧没回答,她慢慢地转过连去看孩子,泪顺着她的脸滑落:“孩子在上学前班,爹不让我送,我,我怎么知道?”她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我知道她心中充满悔恨,如果时间能倒流,她决不会再让孩子自己走去上学。

  连我算在内,一共有四个在儿科实习的学生。我们换过白服,跟老师们一起坐在办公室里。主任姓赵,平时我们很少能见他的面,这次我轮门诊居然能赶上下周他亲自出诊,同学们都很羡慕。但现在,我的心慌慌的,不知道昨天病人家属有没有跟他讲我曾经拒收住院的事。夜班的交接比往常进行得快多了,大家都听说昨天快下班的时候徐老师收了一个重患,她跟汪东做检查一直到晚上九点。这种患者对儿科大部分医护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主任点上一支烟:“早上都看过七病房的患者了吧?”

  没人开口。主任亲自领大家查房,当然是每一个人都在。

  “徐主治,说说你的看法吧。”

  徐老师慢慢地开口,但只说了一句话:“那孩子的颅内压应该很高。”

  主任看她不再说话,把脸转向汪东:“你看哪?”

  汪东用眼角瞟了瞟另一位主治医师马大夫:“我觉得也是。”

  “马主治,你看哪?”

  马主治笑笑,这是徐医师的病人,他也不好开口,何况,他昨天并没跟着检查,只是今天早晨看过病历:“是啊,是啊。”主任皱起眉:“你们都有什么看法?我们是讨论,随便说么。徐主治,这毕竟是你的病人。”“我觉得,我认为,这孩子在半个月前突然开始呕吐,也许是家里没看好,孩子摔了一跤他们不知道。半个月了,皮下血肿看不出来,但可能有颅内渗出。我们医院没有CT,是不是应该让他到市第一医院去检查一下?”马主治见主任把脸转向自己,忙跟着说:“徐主治推测的合理。”

  “对,对。”屋子里的人都附应着。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人在主任面前都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主任叹了口气:“颅内渗透不是摔一交就能摔出来的,如果能摔的那么重,孩子最起码会昏迷。如果昏迷,孩子的家长怎么会不记得?我在日本学习的时候,日本的卫生状态也不是很好。那时候我跟我的导师山本智先生一起做临床研究。他是国际上有名的儿科专家,而且是专门搞脑膜炎的。我们在两年里研究了三百二十七个病患,整理了很多一手材料,并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其实,我们医院病人太少,生活条件也好了。有些病你们都没见过。这孩子的症状很典型,是脑膜炎的症状。喷射状呕吐,眼压增高,克式症,布式症,颈强直都是阳性。其实就是农村很多事情都不注意,孩子发烧什么的不放心上。小孩的机体抵抗力较弱,血脑屏障功能也较差,细菌容易侵入神经系统。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做一个脑CT,要花很多钱,而且,我们让他们查什么呢?让人家笑话。这种病,早十几年是非常常见的。”主任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大家听的都很认真,于是弹了弹烟灰,“确证的方法很容易,做一个脊髓穿刺就可以确诊。然后做一个菌培养,在现在,这是个非常难得的病历。你们这些学生多向老师问问。”我们忙着点头。“小汪,你在上海学过脊髓穿刺吧?”汪东的脸上透出兴奋的光芒:“我还带回来一套工具。不然咱这儿还真难找。”我知道,这是他等了一年多的机会,心里也很为他高兴。主任点点头:“许主治,马主治,快十年了,院里还是头一次。学生们都去看看患者。老师们,看看材料。我知道现在股票比学习重要,但你们,毕竟是大夫。”主任的尾音脱得很长,他站起身走出去。汪东站起来等着两位主治医师先走,许主治和马主治谦让了一下,还是许主治率先走出去。余下的住院医师闷着头,我那些落在他们名下的兄弟姐妹也都不说话。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命好,摊上两个好老师。但毕竟是多少年的情意,我蜷缩在角落里,希望汪兄能回头叫我一声,但很显然,汪兄匆忙的脚步没记起我,也许他认为我会自动跟出去吧?总之,我一直等到屋子里的老师们都动起才往外走。不知道是哪位老师在后面小声说了一句:“这病人也真是,什么季节了,还得脑膜炎啊?”

  汪东迎面走过来:“你去安慰一下病人家属,告诉他们我们要做个手术。”我一怔:“手术?”

  “就这么跟家属说,他们得签字。”汪东向主治医师办公室走了几步,回过头来,“你今天动作怎么这么慢?还是练家子呢。快去,完了跟我上台。”

  我应了一声,忙走向病房。孩子的父亲先看到了我,他一步跨到我面前:“大夫,大夫,多亏您了。我,我谢谢您。”他粗壮的大手紧紧地抓住我,我可以感觉到他内心的火热。一瞬间,我第一次对做医生的自豪感有了深刻的体验。我笑着点点头:“孩子好么?”

  “好,好多了。”

  我给孩子搭了脉,想了很久,还是没考虑好怎样开口。告诉患者家属做手术?为什么呢?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手术成功还是不成功?我没有主意:“一会我们要给孩子做个小手术,看看,这个,看看病情。然后研究治疗方案。你放心,我们主任亲自参与治疗。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日本学习过两年,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伸手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做手术不许哭,叔叔给你买糖吃。”

  孩子再次露出他纯洁的笑:“我病好了,请这里所有的叔叔阿姨去家里吃饭。”我的手迟疑的从他头上拿开,一个六岁的孩子,是社会变得太快,还是他太聪明?我转头看了看他的父母,发现他们脸上浮现出由衷的欣慰。我点点头:“好。”汪东推着一个手术车走进来:“小多,帮我一把,工友忙不过来,你就跟我做搬运工吧。”我们把孩子推进无菌间,汪东打开他的包裹取出一支粗大的钢针:“针要顺着进去,把脊神经拨开。如果横着进,就容易把神经切断。脊髓穿刺不是玩的,但也没太大的危险。只要记住时刻小心就行。”

  穿刺进行的很顺利,汪东的技术非常熟练。我高兴地回到门诊坐班,徐老师知道我还沉浸在新鲜刺激的喜悦中,便笑着接过所有病人:“你好好看看书。说实话,全院哪,能做髓穿的也只有小汪一个人吧。会做的年纪都大了,手抖,容易出事。年轻的,谁学呀。危险着呢。”

  孩子的父亲匆忙地走进门诊,我侧过头对他笑笑:“孩子好么?”

  “大夫,怎么让我们转院?”

  “转院?谁说的?”我吃了一惊,做完穿刺才两个小时怎么就转院?

  “主任说的。”

  我吱呜两声:“噢,是啊。你找汪大夫问问,我,现在出门诊。”

  “汪大夫跟主任一起说的。”

  “那你问他呀?”

  徐老师开口了:“转到哪儿呀?”

  “让上省里。”

  我的脑筋有些转不过来。徐老师低声重复一句:“省里?”然后她提高声音,“去省里也好,医疗水平高。我们这里下了药,控制住病情,你就去。孩子还是最重要的。”

  那父亲的眼中突然流出泪来,他的声音第一次提得那么高,那么的声嘶力竭:“可是你们没给孩子下药!让我们去省肿瘤医院!”徐老师的脸豁然变得惨白。她手中的押舍板掉在桌子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站起身直奔病房。汪东在他的办公室里呆呆地坐着,他的面前平摊着一本厚厚的书。见我进门,他猛然把书合上。我问:“怎么了?什么病?”“脑,脑髓母瘤。”

  “那是什么?”我从没听说过这个病名。

  “肿瘤。不是,渗出,也不是炎症。”他的声音颤抖着,哽咽着。

  我的喉头咯咯地响了两声,也不知是不是在笑:“肿瘤?六岁孩子,得肿瘤?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汪东一把推开我摔门走出去。我看到他脸上的泪水。我抓起桌上的书翻开。里面对脑髓母瘤的介绍只有短短的三行:

  分类:恶性肿瘤

  症状:厌食,头晕,恶心,常伴发喷射状呕吐,并伴有眼压增高,克式症,布式症,颈强直呈阳性。

  诊断:髓母瘤细胞下面是一个大大的图形,一个癍驳的肿瘤生长在灰色沟纹的脑中。没有治疗方法的介绍。图形下有一行重铅黑体字:禁忌脊髓穿刺。我突然明白汪东的眼中为什么有泪,那不是见惯了生死的人的眼泪。那泪,是医生的。

  (全文完)

  后记

  这应该是我写的唯一的短篇。第一次成文,是在实习结束的时侯。交给院报,老师并没有给我发表。她说太黑暗。好多年过去了,初稿早就没了。我曾经想过,也试着写过其他的短篇,但终没有成功。因为每一次写完一个短篇,我都觉得起震憾的程度不够。我无法忘记那个孩子跟我说过的唯一的一句话:“我病好了,请这里所有的叔叔阿姨去家里吃饭。”当时,我并没有觉出有任何异常。直到九天之后,那个孩子死在肿瘤医院。回想起来,我总觉得那句话不属于孩子的思维。也不是他父母告诉他的。会不会是那孩子过早地步入成熟?我记得那孩子说话时的表情,甚至他说话的语气。他见到我自信的样子,脸上突然浮现出一阵潮红,他的声音也透出焦急和盼望,当他说完那句话的时侯,声音也就平稳了,似乎他知道没人能治好他的病。我不知道。有时侯,我怀疑自己的思维替那孩子加上了我想象的这种玄学范畴的东西。总之,我看到关于“脑髓母瘤”的介绍时,是深夜。我想,这次写出来,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因为我相信,无论我加入多少想象,都不会写出初稿的那种效果。遗憾的是,那稿子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