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辛北->正文
 专栏新作
 - 试看“量化”管理下
 - 辛北:挥之不去的传
 - 走出迷惘:一个早期
 - 走出迷惘:一个早期
 - 走出迷惘:一个早期
 - 走出迷惘:一个早期
 - 走出迷惘:一个早期

 
 
试看“量化”管理下的大学教师

辛北


  □推行“年终考核”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开始搞教师“年终考核”。相信原始想法
是在教改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教师管理,以“奖勤罚懒”。1990年代起,这套制度
渐趋成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所谓教师工作的“量化”。

  相关文件称,“量化管理”所据的精神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学
秩序,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文
件还强调:“那是高校科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学年结束前,院系要核算各个教师的工作量……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工
作安排、培训、考核、提职、调资依据之一。”

  于是教师们每年年终都要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考核评比,照行不误。据知,
各高校的做法大同小异。所以不妨以某大学为实例,其考核程序大体如下述。

  每人填写“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登记表”,包含政治思想表现和业绩考核两方
面。然后在教研室会议上自报公议,政治上分成“优秀”、“合格”、“基本合
格”、“不合格”的不同等级(各校有差异,一般后来多流于形式),业务上则按
照公布的所谓“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计算。评议结果上报党政领导审核、平衡
(所谓“平衡”,一般系指按硬性规定的比例确定各单位各等级的名额)。领导对
评议有最终决定权。规定凡连续两年获得“优秀”者,可升工资一级。此外,教师
按照授课学时数,给予授课“津贴”。“教师工作量”中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完成1,
200多个小时(授课时数乘上6(助教)-8(教授)等于工作量时数),或者指导一个研
究生一年给予50(一年级硕士生)到220(三年级博士生)小时分等等。 按照这种计
算法,如果“净”讲课,教师每位每年必须完成400-500学时的授课,等于每年
授课满50-60个整天(这对于专业课教师相当繁重),或者同时指导6个博士生(硕
士生则更多得多)。为节省篇幅,这里只作简单介绍,略去各项繁琐的计算法或公
式。

  □“政治评级”与“教师工作量”

  精神劳动很难量化,这本是管理学的常识性问题,但上述“打分制”显然是
企图借鉴体力劳动的尺度(计时与计件法)去“量化”高级精神劳动,把高级知识
分子降格为生产物质产品的“打工仔”。至于其中的所谓政治评级,则不禁使人
联想起大跃进年代的“大寨政治工分”。令人不解的是,已经到了新千年,我们
还因袭大跃进当年陈永贵那一套“政治分+劳动分”的办法去治理知识分子和教
授成堆的大学学府!

  所谓“教师工作量”评估中所采用的复杂公式,貌似深奥而精确,实质是“
伪科学”。大学是传播学术知识的殿堂,不像中小学老师上课时那样严格遵照教
科书所规范的内容。对于专业课教师,更无需机械限制。甲教师和乙教师都讲10
节课,但由于水平不同,二者的教学效果很难划上等号、评一样的“工分”。这
种计分法应属于机械论,完全可能鼓励那些似乎勤恳、听话,实际水平却不高、
甚至平庸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南辕北辙

  在所谓“打分制”的评议过程中无法不产生许多虚假和水分。为了争得自己
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争得较多的工作量,一些教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开“新课”,
或者把大班课“拆”成小班课上,搞“零卖”,以多捞分值。互相之间也难免明
里暗里争课程、夺时数,少数人甚至利用手中权力,霸课霸学时,使得另一些教师
工作量不足,影响晋升。这些都必然影响团结,涣散集体。另一恶果是,凡是没有
规定“分值”的“白干”任务,包括一些学术性活动、科普活动、学科建设活动,
许多教师容易表现不热心,有些人即使干了,内心也会觉得冤枉。去年,某校某老
教授呕心沥血,承办主持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筹办和组织这个会议,为国家
和学校争得很大荣誉,几个年青教师跟着他拼命干,没白天黑夜、没元旦没春节
地忙了两年多,居然因文件上没有载明这类工作的“工分值”,无一人评上“优
秀”。可见,这种考核体制很难真正“奖勤罚懒”,却往往打击“积极性”。

  我们的高校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讲究“梯队”,即“老中青三结合”,老
的要对年青的搞“传、帮、带”。所以到了一定时间,老的就不能不让出课程给
中青年去上,否则中青年教师如何成长和接班呢?既然如此,其中就有个教学时
数的分配问题。倘若老的总“霸”住课不放,中青年就得去“喝西北风”;而老
的若谦让(一般如此),则自己也就“打”不上学时数。既要让老的“传、帮、带”,
又要抠人家的“工分”,岂不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矛盾?

  可见,“打分制”最根本的祸害还在于驱使教师考虑自己每干一件事能“挣
多少分值”,而非到底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奋斗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从而使知
识分子的精神境界滑坡、世俗化、铜臭化!与这种政策制订者的初衷相悖,这种做
法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很好调动全体教师的创造性和才能,却很容易调动一部分
人搞歪门邪道的积极性,从而对中青年教师在精神上造成腐蚀和毒害。大学的领
导者无不希望大学教师有所抱负,锲而不舍地追求学术上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和
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是演变成那种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眼前物质利益的庸
碌之辈。这种考核评估体制到底能给我们造就出什么样的科学家?而在这种环境
氛围中造就出来的“科学家”、“教授”,又焉能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他们培
养的学生又焉能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当前实行的这种体制,必
然会限制、甚至扼杀一些有事业心、有才华、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可
以预料,这种体制迟早要使教育改革走向死胡同。

  □追本穷源

  这种做法的产生,究其根源首先是几十年来的“大锅饭”体制。改革开放后,
在低薪制下放开了个人“创收”(曾被喻为教师“生产自救”),有些教师在错误
的“政策指挥棒”下,热衷于“捞外快”而渐渐疏忽本职工作;此外,师资队伍中
一向存在着良莠不齐、人浮于事、忙闲不均,有些人熬年头、泡职称;人才流动
难,导致缺乏竞争机制……可谓弊病丛生、积重难返,变成了一种“综合疑难杂
症”。可惜上面开出来的药方非但矫治不了这种锢疾,反而产生副效应。乍看,
这种“量化法”的“偏方”似乎很像半个世纪前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工作量”方
法的沿袭,其实学习前苏联以来的数十年,我们并没有搞什么年终“打分制”和
按照“分值”发放奖金,教师的晋升奖励,除了根据所谓“政治标准”之外,就
是个人的实际业绩和水平,当然是否公道则是另一回事。苏联的那套“教学工作
量”(Utchebnayanagruska)制度主要还是供聘任和定编时参考,基本仍属分工包
干制,前苏联更没有搞“年年计件付酬发奖制”。已经改革了20年教育体制的我
们,在这点上反而不如当年的苏联“老大哥”!

  □什么是高校教师的正确激励体制?

  高校教师是高度的个体脑力劳动者,他们在学术和科技上的业绩,往往不一
定在短时间内能够凸显出来,因此与一般职工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对这部分人的
聘任、考核、评级、评薪,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教师在完成他们所承担的教学
和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常受到其个人的才学、能力以及一段时间所处的主客观环
境,甚至某些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教师的业绩很难进行短时间段的横
向比较,甚至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段也常会因际遇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一个大学教师,在学术上可以有一时的轻取成功,也可以有暂时的挫折失败;有时
可以是一帆风顺,有时可以是备尝艰辛。一言以蔽之,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本质上就应属于“包干”性质。 采取年度“劳动工分制”,对教师的脑力劳动搞
计时计件,不言而喻,是十分荒谬的。但是有些干部已非常习惯和善于用这一套
去管理知识分子。曾有某校一科级职员被领导器重而提拔到某系当“一把手”,
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宣布对全系教师实行“坐班制”,迟到早退扣发奖金,
这种对知识分子施行“官威”的做法虽然在地方基层随处可见,可居然也出现在
大学这种文化圣殿里,实在令人闻之痛心。

  对大学教师的聘任合同理应载明其所负担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可以定
期评估其个人的工作状况(如搜集授课效果反应和在学界的影响因子等),此外,
对教师承担非合同内工作的热心和效果也应属于评估内容。高校教师的分配激励
体制应当是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聘任基础上实行择优晋升晋级制度,当然可
以辅以适当的专项奖励(如年终奖之类)。凡是教学研究业绩好的教师,理应晋升
快,使其物质精神双受益;而长期不求上进、业绩差者,不予晋升或晋升慢。其
实知识分子最爱面子,后一类人迟早会自动“转岗”。这才是对大学教师和研究
人员的最佳激励体制。这方面国外已有成熟经验,没有必要闭门造车去制造纯粹
的“中国式”。

  □优质优聘才是正道

  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有句被人称颂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应视名牌科学家、教授为至宝,竞相争聘。一些世界名牌
大学的院系,哪个“朝代”不都是靠一些世界级名牌学者撑着,否则哪有其名牌
之谓?

  当年鲁讯被北大、厦大、中大聘为教师、教授,下了聘书、定了薪金,校方
绝不会傻到年年给他搞“自报公议”评分,对他计算“劳动分值”,以便确定其
酬金的或添或扣。如果有个校长如此做法,鲁讯想必早就拂袖而去!

  难道我们的21世纪的教授反而要主动或被动地降格成为“打工仔”?

  没有自尊的科学家固然不会有巨大成就,不尊重科学家的领导者也不是聪慧
的领导者。国外成功的激励体制不外乎:高质高聘,低质低聘,上进者升迁,长
期业绩平平或停滞不前者难以晋升,甚至解聘,以此机制激励教授、科学家竞争
上进。

  在人才流动的基础上,激励竞争精神,真正知名的专家教授高薪引进,而不
在平日工作上对他“斤斤计较”地苛求,因为你要他来,就是因为你认为他来了
是个“真宝”,这个“真宝”你不要,别的学校随时会抢过去。是真宝的知名专
家教授就是要让他“吊起来卖”,谁不好谁就“吊不起来”,就没人聘你。这样
就可以激励竞争精神,自觉在高校混不下去的人迟早也就会设法离开,那也就优化
了教师队伍。

  可惜目前有些大学的人才引进并未认真做到“优质优聘” (按拟聘的对象的
学术水平、学界知名度、实际业绩和资历确定薪酬),而只要看到是个“教授+博
导”,便往某个“岗”上“套”,一律给那个“价”(薪酬和上岗补贴,引进一个
“教授加博导” 某校还一律赠以数十万元的研究经费)。可是当今大学中正泛滥
着浮夸、浮躁、学术腐败,因此某些“教授”、“博导”到底底蕴如何,难免令
人担忧。可是,有些人才青黄不接的大学院系,往往还是从“矮子里拔将军”,
甚至是“饥不择食”,大搞“时势造英雄”。

  事情难办还往往在于我们的单位领导只习惯凭“红头文件”办事,盛行搞“
一刀切”、“生搬”加“硬套”。大学上面的“婆婆”很多,大学没有多少办学
独立性可言,加上掌管高校的又往往不是真正的教育家,就算校长再有真才实学
和雄才大略,他又有多少决策权和发挥能耐的余地?

  September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