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八国峰会的存在意义
当头一棒的和平研究报告
当上星期八国峰会落下帷幕、东道国与主流媒体纷纷扬言“取得重大成果”之时,斯哥德摩尔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随之提出了其年鉴报告。其中,着重提示2006年之内,全球军事开支提高了3.5%。此外,过去的10年内,全球军事开支增加了三分之一(1.2兆美元,相当全球人均开支184美元);美国占全球军事开支的46%;2006年美国的军事开支为5287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分摊1756美元。2006年,中国军事开支首次超过日本,排行于美、英、法之后的第四位…。
本益比不对称的八国峰会
此次八国峰会,原计划讨论生态、对非洲援助、反弹道导弹系统、伊朗核武问题,以及科索沃独立问题。会议前,在东道国迈克尔总理的积极推动下,尤其是对减少温室气体的问题,提出过响亮建议与美好愿景。但是,经过几天的拉锯,最后仅仅以一项毫无约束性的意向声明,表示重视迈克尔提出的主张,其中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20%;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摄氏2度之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于2050年减少50%。至于援助非洲一事,不过是再次重申过去所做过的承诺。伊朗问题则由于提不出其发展核武的任何证据而无从讨论。在波兰及捷克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问题上,也由于俄罗斯提出“美、俄在阿塞拜疆联合部署该防御系统的建议”之后,由美国作出“将研究、研究”的反应而就此打住。至于科索沃,由于俄罗斯反对科索沃独立的态度非常明朗,促使布什绕个圈子,于会议结束后访问阿尔巴尼亚期间,公开表示支持该地区进行独立。
令人感到费解的是,为何这样一个动员15000名公安人员保护、支付了近两亿美元开销、却又得不到任何具体结果的会议,竟然如此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地开下去?
1975年,当此峰会第一次召开时,目的纯粹是为了商讨当时的美元疲软和石油危机问题。出人意表的是,由于参与国的资格象征着大国实力,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目与争取。由是,年复一年,该会议终于蜕变为一场“大国身份秀”,因此也成为反对全球化、反对现行国际秩序人士的最大抗议目标之一。
其实,单单审视八国峰会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即可发现中国、韩国、印度、巴西这几个非成员的社会总产值就超过加拿大。此外,非洲地区每年在入超扩大问题上,债务积累问题上,以及西方贸易壁垒对非洲的不利影响上,也显示出与发达国家微不足道的经济援助丝毫不相对称。然而,这一切畸形现象都还不足以说明八国峰会的虚伪与无聊。只消留意一下70年代初期同时建立的一系列国际机制的命运与结局,就多少能够了解当前的实际国际势态。
70年代的划时代进展
强调70年代,原因主要是彼时正值越战失利,美元下滑、第三世界抬头、核军备竞赛已达到美、苏两霸不只是能够保证互相毁灭,甚至可轻易摧毁全世界的地步。于是在强大社会运动的压力下,国际上先后出现了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2年的《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3年开始推动的“互相平衡裁减武力”谈判(Mutual Balanced Force Reduction,MBFR),以及1975年成立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欧安会)。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要宗旨在于限制核武的扩散、推动核裁军与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1970年该条约生效迄今,进一步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已有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其中,以色列与巴基斯坦明显是在美国默许下取得进展。至于核裁军,早从克林顿时代起即停止推动。就核能的和平利用而论,寻常的核能发展反而成为美国向伊朗进行威胁的借口,而伊朗发展核武的“危险性”,与前两个重大条约目标相较,根本就无从比拟。
签订《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目标在于限制核武竞赛。美、苏双方作出不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条约承诺,以确保维持“互相毁灭”的均势。然而,2002年6月13日,布什总统非止是单方面宣布正式退出该条约,如今甚至还回避征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欧洲联盟的意见,执意决定在波兰与捷克境内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结果,除了迫使俄罗斯威胁将重新把核武器瞄准中西欧国家外,还可能引起一轮新的核竞赛。
“互相平衡裁减武力”谈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22个华沙、北约集团成员国终于在1990年签订了“欧洲常规武器条约”(Treaty on Conventional Armed Forces in Europe,CFE)。这个原计划于1992年生效、目的在于大规模裁减常规武器的条约,由于华沙集团与苏联的突然瓦解而需要重新调整。1999年,33个国家通过协商,再次拟就“经修订的欧洲常规武器条约”。问题是,至今除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进行签署之外,北约国家一概拒绝加入,所提出的理由是,俄罗斯必须从格鲁吉亚和摩达维亚撤军。然而,从法律角度观之,“欧洲常规武器条约”并没有规定任何先决条件。如今,继北约组织的前沿阵地不断向俄罗斯边境推进,俄罗斯已表示将放弃该条约。
1995年经提升为常设组织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 OSCE)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会),成员包括欧洲国家、苏联解体后的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70年代欧洲社会普遍意识到化解国际冲突的责任迫在眉睫,因此必须为进行对话、进行合作、预先排除危机因素,而建立一个合作安全机构(有别于此前的集体安全和集体防御组织)。在该机构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接受了华沙集团的国界现状;而华沙集团则承诺改善其人权状况。此后无论是在监督民主进程方面,或促进缓和方面,该组织均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1995年该机构提升为“欧安组织”之后,美国益加专注于巩固独占鳌头地位,进而试图摆脱国际组织的束缚和一切碍手碍脚的国际条约,由是在此主导思想下,欧安组织便逐步边缘化并沦为虚设。
通过此背景介绍不难看到,冷战结束以来,真正起积极作用的国际条约与机构,逐个遭到枪毙;而丝毫发挥不了作用也毫无代表性的“八国政治秀”却独领风骚。当然,其必然结果就是全球范围的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和贫富两级的继续扩大,以及,接踵而来、声势益加浩大的反峰会游行示威活动。2007/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