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校友兼同乡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张业松教授有篇学术名作,叫做《鲁迅的宽度》,我这里以《余秋雨的高度与宽度》为题,算是借用张教授的题目。其实我是确定了自己的题目之后才想起张教授的题目的,但既然是张教授的题目在先,那就还算是借用吧,也许我确定题目时,潜意识里已经受到张教授题目的影响了。
闲话少说,下面开始说余秋雨。
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说得上是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奇迹,一座丰碑。因为余秋雨,大陆学界热闹,亮丽了不少。这些年来,如果没有余秋雨,大陆学界一定会寂寥,暗淡很多。在与海外交流的学术前沿,大陆学界拿得出手的人物实在并不多,余先生算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应该说余先生在这方面为大陆学人争光不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如何,大陆学人应该感谢余先生才是。
读余先生《借我一生》,才发现余先生现在已经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余先生才会写《借我一生》,一来算是对自己一生做个小节,二来也算是对外界的攻击和批评做个剖白。余先生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地激情四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相当完整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为以后《余秋雨传》的作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读《借我一生》,既为余先生的学术成就感到高兴,也为他遭受的攻击为他不平。当然,我发此贴的目的不在这里,而是想对这本书以及余先生的一些做法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用学术界的说法,就是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同余先生商榷。想同余先生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二。
第一,余先生在书中夸奖赞美自己的地方似乎稍嫌多了一些。当然,余先生没有直接自己夸自己,而是借助他人的话来夸自己,而他人的这些赞美也都是事实。但我总觉得如果这些话余先生私下跟亲友转述一下倒也无妨,但由自己在自传中引用出来好象就不太合适,或许以后由某位《余秋雨传》的作者收集整理出来可能会更好。论余先生在学界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那基本上可以说是高山仰止,高耸入云了,在这样的高度上,余先生似乎已经用不着引用那么些夸奖自己的话来抬高自己了,这样一来,倒显得余先生反而把自己的高度降低了一些。我想,要是《借我一生》中没有引用那么些夸奖和赞美,我对余先生的崇敬肯定反而会更多一些。这里说的是余先生的高度,至少余先生在本人心目中的高度应该是可以更高一些的。另外,余先生那些对夫人的赞美之辞,似乎也可以留给以后写《马兰传》的作者去说,自己先把话都说尽了,还让别人以后说什么呢?
第二,对待他人的攻击,余先生的态度好象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余先生是世界名人,本人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这方面本来是没有资格同余先生商榷的,然而好歹本人也在网上混了几年,也挨过不少骂,所以也能稍稍理解余先生挨骂的心情。
余先生是大名人,作为一般的普通人,想和大名人套套近乎,以此提升自己的人气,也在情理之中,就象本人这个贴,说白了也是想借余先生的名气来把自己的人气也往上抬抬,前面扯到张业松教授,也有拉大旗做虎皮的意思,这个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还有,社会上总有那么一批人是靠大名人养活着,曹雪芹就养活了一批人,鲁迅也养活了一批人,别说曹雪芹,鲁迅等,就象巩俐,章子仪,周迅,赵薇,徐静蕾这样的文艺界明星又何尝不在养活着一批人呢,更何况国际性名人余秋雨先生了。
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的确可恨,而且流言还可以杀人,在是非立场上我绝对是站在余先生这边的。名人难做,尤其在中国,要做无权无势的名人非得有坚强的神经中枢和极为宽广的胸怀不可。但我觉得余先生应该是可以面对的,与阮玲玉不同,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使的是如椽之笔,写的是宏大叙事,以余先生那样高远的历史眼光应该可以看出,先生自己是要进入历史的人,而那些流言小人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他们其实很可怜,余先生跟他们置气,那不是抬举他们了吗?
其实,这种事没有中庸可言,不打官司则已,一打官司,就要象李敖那样把对方打个倾家荡产,让人以后不敢再惹你。既打官司,又谈宽容,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如果我是余先生,我就根本不打官司,也不谈宽容,压根就不去理睬那些人,这才是最大的宽容,也是最大的蔑视。当然,我也不会由着那些人胡说,我会很温和地写文章来陈述事实真相,不动怒,也不剑拔弩张,甚至在文章中都不涉及诽谤者的名字,而且,以余先生的名气和影响,应该不会有话语权方面的问题。还是美籍华人陈栎之先生送给余先生的那幅对联说得最好:清雅之口,何必驳难无稽之谈;超时之笔,岂可描画驱鬼之符。如果把一个人对待流言诽谤的态度看作一个人的宽度,那么余先生的宽度,应该是可以更扩展一些的。当然,这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一旦象余先生那样置身事中,能否有这样的认识,也难说得很了。
平心而论,余先生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在这里这样苛求,就算是责备贤者吧。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