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将领的微词与战争的本意
9月2日,报载3位英国将领指责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为“智力破产”、“胡闹”、“反恐战争不合时宜”、“致命缺陷”,同时具体指出美前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除了“置一切警告于不顾,使得如今进退失据”之外,尤其是解散伊拉克本身的安全力量更是个严重错误…。同时,媒体又广泛报道,英国有意“让联合国派遣蓝盔部队取代英国士兵,近期将撤退伊南巴斯拉地区的驻军”。
此消息与前几天美国国防部长盖兹所提出的“打算在伊拉克建立类似韩国的永久性军事基地”对比,的确让人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混乱扼腕。
首先,这场战争是在没有安理会授权下发动的非法战争,且不说国际社会本应根据《宪章》规定,对侵略方进行集体制裁,而实际情况却是,由安理会作出新决议,将侵略方“漂白”为“管理当局”。去年黎巴嫩事件亦是如此,以色列进行侵略之后,联合国不是组织军事力量对侵略方进行制裁,而是将维和部队驻扎在受侵略方境内,要求挨打的真主党缴械。其他类似事件,如阿富汗、南斯拉夫的瓦解,埃塞尔比亚对索马里内战的干预,结局均是由国际维和力量出马,处理善后。如今,英国更是重施故技,情况好比不法商人,习惯性地要求纳税者贴补自己的投机亏损。
就上述3位将军对美国的指责方面,从现代军人“为和平而战”的理念出发,的确是一针见血。但是,如果美国战略家的初衷在于分而治之、让伊拉克倒退50年、控制石油资源,则美国“做得说不得”的战略部署,绝对不是那么低能弱智。
综观近27年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可轻易观察到同样的轨迹。分而治之、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首先运用在南斯拉夫身上,待敌对势力约束在局部地区之后,便开始对其人民进行经济封锁和集体制裁。肢解前南斯拉夫的过程至今未告结束,本年11月科索沃宣布独立似乎已成定局。
黎巴嫩、巴勒斯坦情况也是如此,分而治之、拉一个打一个的结果,便是将敌对势力逐步孤立在难民营及加沙地带,以便作最后的扫荡。
探讨战争的目标在于重建和平,或赤裸裸的摧毁敌方,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攻击方使用什么武器,打击什么目标。如果,攻击目标以基本设施为主,又以投掷大量集束弹、贫铀弹为辅,则真正的战略目标肯定是不可告人。
伊拉克问题方面,自从最后一个逊尼派部长辞职后,不论是直接寻求独立或以“邦联制”加以点缀,“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无可逆转。库尔德一方,早于1991年底北纬36度禁飞线划定时,便已俨然成为独立王国。南部什叶派生活圈,也于1992年8月北纬33度禁飞区划定之时,逐渐为不同什叶教派和地方势力所控制。今后伊拉克政府一旦以邦联模式促成分裂,则结果必然是一场族群清洗的重演。彼时除了现有的400万难民之外,通过互相驱赶,再增加数百万难民也并非不能想象。同时,即便“三国鼎立”势在难免,美、英两国为了更加有效地加以管理和控制资源,进一步将该三地区分解为若干势均力敌的地方势力、军阀势力,也可从当前的乱局中略见端倪。事态果真如此发展,则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控制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将成为美国任何一个政府必须执行的国策,但为了减少己方有生力量的伤亡,增加联合国的蓝盔部队不失为聪明之举。
估计未来伊拉克军阀割据局面将长期存在,凡需要美国支持的地方势力必须提供“以油换物”的服务;而国际社会,为了分享石油大饼,也必须参加维和部队,“以人换油”。
比较之下,阿富汗的前景远非伊拉克之“明朗”。为了确保对中亚石油、油气的控制,美国早已与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军阀结为盟友(多在政府担任要职)。按此原始计划,上述资源可避开伊朗,经阿富汗北部,直接通往巴基斯坦出口。当前问题在于,自1980年起,巴基斯坦在美、英协同下,长期大规模培养塔利班势力。如今,即便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已遭美国推翻,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塔利班原教旨主义者已与阿富汗南部的塔利班结为一体。因此,别说是控制资源,甚至维系巴基斯坦的国家完整都大成问题。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指出,当前国际市场93%的交易鸦片产自阿富汗;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与巴基斯坦的接壤地带。这说明,阿、巴之间广大地区早已失去控制。
塔利班政权瓦解后,即刻蜕变为潜入民间的游击组织。只要该组织保持分散、游击状态,便可能以拖延时间来等待转机。但如果一时冲动,尝试构建地方政府,则将成为固定枪靶,重蹈巴勒斯坦哈马斯的覆辙。阿富汗山岳密布,历史上一向是影响发展的障碍,但也是任何外来势力无法全面控制的原因。近百多年英国、苏联都先后有过惨痛的经验;山姆大叔虽然兵强马壮,但也需要极好的运气。2007-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