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人误以为政策转向,即能大开出国之门。实际上西方国家为保持优势,一向采取严格筛选办法,导致穷国向富国输血现象。兹刊登旧文一篇,以供参考。 何谓劳动力流通?
今年年初以来,德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发放2万张“绿卡”(具有工作许可的居 留证)给外籍电脑专业人员。嗣后有人调查,德国各行各业实际所需要的科技人 员竟达150万之多。再经全欧盟范围的调查,2050年之前甚至需要增加4700万外来 移民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所谓“人材外流”(braindrain)的问题,尤其对第 三世界说来早已存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此严重问题也一向束手无策。往往, 虽然明确知道耗费本国有限资源所培养的知识分子迟早会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骨 干,但却多以“维护自由经济劳动力的流通”、“两地待遇落差太大无从避免” 等等理由自我辩解。运气好者,随着本身经济条件的好转,再加上适逢发达国家 的经济不景气,偶尔会发生大量知识分子回流的情况,但总体说来,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之间一向维持着“病人向健康人输血”的关系。
诚然,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争取高科技人材的问题。以最近几年加拿 大大批科技人员“投奔”美国为例,就反映出对人材的需求是个全球性的普遍问 题。尽管如此,一旦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美国的所得 税相对偏低,只要经过税收制度上的适当调整,该问题便多少可获得解决或减轻。 至于发展中国家,问题就远非如此简单,往往,需要调整的似乎不仅仅是税收制 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待遇、子女教育、就业机会、甚至文化生活等等都在 捉襟见肘、“无从调整”的范围之内。
就发达国家而言,德国其实是个非常具有代表性、非常说明问题的国家。一 方面,目前在社会民主党的主持之下,大规模地召募包括有色人种在内的科技人 员;另一方面,起码从七十年代开始,也是在社会民主党的主使之下,对外籍劳 工和难民逐步采取不欢迎态度,而且就在国家当局的影响下,排外情绪一发不可 收拾,以至于每天都会发生数起极右派分子迫害有色人种的严重事件。究其原因, 不外是德国当局设法转移民间的视线,把经济萧条的责任推诿到大量的外籍劳工 身上。至于难民,尽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却宁可把移民 政策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便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吸收本国所需要的 劳动力和人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速之客”。
从较广泛的角度观之,劳动力的自由流通本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调节劳动力市 场需求,与平衡各地区收入落差的最好办法。因此无论是实施“资金、服务、商 品、劳动力”自由流通的“四大自由”的欧洲联盟内部,或是发达国家之间,对 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均一向采取最通融的作法。问题是,如再把视野转移到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立即会发现发达国家虽处心积虑地逼迫发展中国家开发资 金、服务与商品市场,但在劳动力的流通方面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其间唯一的 例外是,过去,发达国家皆默默地争取第三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如今,则颇有 大张旗鼓招聘之势。如果,考虑到两、三百年来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所占据的生 存空间有多么之大,资源有多么之丰,对第三世界劳动力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 又是多么地能够达到使第三世界永远成为廉价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供应地,那么, 我们对发达国家所谓的“自由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民主”、“自由” 与“文化”就应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应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大量 “失血”的现象有所重视和警惕。如果说,连加拿大当局都会感到采取对应政策 的迫切性,第三世界国家要想维持自己的有限一席之地,就更加不得掉以轻心。
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落后往往标志着社会的全面落后,也就因为如此越 加不能期待政策方面出现更大的偶然性。然而,好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具有 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千年来培养的优秀劳动力素质,以及普遍顽强地存在的自强 愿望,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危机所在,应当具有改变一时落后的逆境的能力和 提出扭转乾坤的办法。别的暂且不谈,最起码,国家当局应当把“回收流失人材” 定为本世纪“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东亚地区的数十年经验, 许多当局早已意识到人材滞留不归的最大原因除了制度与待遇有待改善之外,还 在于归国之后儿女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因此只要各个当局花费不多的资源为海 外成长的子女提供适当的受教育机会,如增设双语学校、侨校、华侨子弟班、保 障升学名额等等,便能够消除许多海外知识分子的顾虑。(完)
200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