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不糊涂
作者:谢盛友
1994年在台湾与陈履安座谈,时值甲午战争100周年,我说,甲午战争中国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太善良了,但敌对势力亡中华之心不死,中国人绝不应该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
我:院长,您笃信藏传佛教,四大公子之一,善良仁慈,担任国防部长如何敢于下令开枪? 陈:善良仁慈不是糊涂。谢兄装糊涂! 我:糊涂可以装的?难怪全国13亿人,13 亿本糊涂账(当时有感于朱镕基:三角债是理不清的)。
陈履安善良仁慈,但是,陈履安有时难得不糊涂,陈履安有时又难得糊涂。我要善良仁慈,我更要“糊涂”,哪怕这糊涂是装的,我也要,因为这糊涂太难得。
糊涂常指不明事理的人和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人,糊涂东西、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清朝书画大师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 难得糊涂所指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我这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难得不糊涂。人言:顿悟者寡,渐悟者多。我却连渐悟者也不是,可能是死不悔改的顽固分子。人生呀,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意味着要有所放弃。我这人呀,一说放弃,就发火、就痛苦。人生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洗涤、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因此才谓之“难得”二字。看来,我这辈子真的糊涂,至今还没有获得这两个字。我这糊涂日子,也糊里糊涂地过到现在了。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样糊里糊涂地生活下去,因为心理学家指出,遇事“糊涂”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为人的创造力往往是在凌乱的环境中产生的,能够忍受某种程度的凌乱,就得“糊涂”。不能太追求完善完美,胸襟得开阔,不偏激,“糊涂”在婚姻里、在家庭里,“糊涂”对小事不过多计较,不过于注重生活琐事,减少焦虑,让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糊涂”人生。
2007年,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随笔集《钝感力》出版,三个月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年过七旬的渡边淳一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当今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睦相处。
“钝感力”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相通。《失乐园》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身为医学博士的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范围的人际关系领域,着力探讨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如何处理好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来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渡边淳一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钝感力。他认为“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纳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渡边淳一表示,“钝感力”和中国清代画家郑板桥倡导的“难得糊涂”有相通之处,“一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人事太过在意,可能会迷失方向”。
人生不易,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不过,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忙忙碌碌走过了一辈子,却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唉,我至今糊涂,糊涂至今,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干脆继续这样糊涂下去呗,你说呢? 老婆说,人生还是糊涂些好。写到这里,连我自己也笑了,我简直变成了姜昆:人生的意义在于糊涂,在于不糊涂,在于难得糊涂,在于难得不糊涂。我自己真的糊涂了,你呢?
写于2008年4月12日,德国班贝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