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5-7)
作者:谢盛友
网络新闻学: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 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威尔伯•施拉姆在其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到:“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等。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是新闻媒介,它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在传统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媒介的传播手段:是指媒介是用什么来传播信息的,即用什么传播符号。这是区别媒介的根本,也是认识媒介特点的出发点。比如是纸媒还是网络。 (2)媒介的时效性:不同的传播媒介在其信息传播速度上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月刊慢,讲求背景分析。网络快,强调信息传播速度。 (3)媒介的持久性:是指媒介保存信息以足够时间与受众接触的特性,与时效性成反比,同时也因不同媒介而各不相同。不是任何媒体的信息都有持久性,一天的报纸有一篇持久性的作品,就非常了不起了。 (4)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受众是带有目的和参与意识主动使用媒介的。受众对媒介的参与主要指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介入程度。受众参与程度不同,媒介也会有所不同。 这在网络论坛和博客最为明显。
信息发送者的对方就是接受者,又称受众,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相对存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且二者主要在面对面的环境下完成传播行为,可以及时反馈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而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阅听者,是对社会总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报刊书籍的作者、广播的听众、电影戏剧的观众、网络的读者。他们能够决定一个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生存前景。
网络论坛和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网络里,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无意的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意的是指一个人用不同笔名(假名)自贴自评。这在纸媒那里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媒体人,他要出版什么,首先对受众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围绕与受众的特点、受众的行为动机、受众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这几个方面入手而展开。也就是说,你的读者群是谁。 网络的确改变了传统的传授关系,围绕这一问题,传播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以前是先有报纸后有网络,现在,恐怕网络也有容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身的,统统被网络网起来。
网络新闻学(6):新闻的价值
传统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 (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 (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 (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比如名人的逝世、大党会议。 (六)灾难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如海啸、地震、空难。 (七)人文味:能引起人文思考的人与事。(往往在副刊) (八)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普通人的生活事件。
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失去了意义。
网络传播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新闻作品时滞性的局限,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可见,网络新闻作品的“新闻性”所描述和强调的是,网络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全程参与。
网络媒体是全时性的新媒体,即24小时实时更新的媒介,这使得新闻网站较之传统媒体在时空时效上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网络评论语言往往过激,网言网语,有时更深刻、更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正确性。有时则平民化、通俗化。如今,网络评论(牛粪贴除外)被认为是新闻网站社会影响力的表征。但是,若不正确引导,恐怕会爆发网络“文化大革命”。
网络新闻价值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 时间的连续性:作品必须在网上连续登载一年以上。 2, 必须保持更新:每周发布或更新不能少于一次。 3, 有固定的位置:作品在新闻网站中有比较固定的位置。 4, 应该内容充实:作品要求选题重要,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文音像并茂,编排制作精良。 5, 社会影响较大。
网络新闻学(7):新闻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 ,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 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 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煽动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写于2008年4月23日,德国班贝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