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谁说的?马克思说的,我记住,所以我在国内时是无产者。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变成有产者!”谁说的?李燕杰说的,我记住,所以我到了海外以后,我变成了有产者。今天,我华友公司十五周年庆祝,突然想起李燕杰当年号召我们做有产者。华友有今天,我和我老婆得好好感谢李燕杰。
当年李燕杰的演讲很牛,他从江青女士为什么喜欢《红与黑》开始,听完报告后,我去大学图书馆借《红与黑》,早已经被很多很多同学借走了。我至今没有读过《红与黑》,难怪我至今不懂婚外恋,我和我老婆得好好感谢李燕杰。
今天我突然想起李燕杰,这位我们大学时代学校强制熄灯后,暗夜闲聊,谈论最多的人物之一。李燕杰的名字,在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
一位香港知识分子听了李燕杰的演讲后激动不已,他专门写信给李燕杰说:“李燕杰的演讲是黄金、白银、钻石?不是,他的演讲是阳光、空气、水分,只要有人类存在,李燕杰讲的真、善、美就不会绝灭,而且永远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近几年,他的名字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似乎少了一些,但他的名字还在二十多家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出现,甚至在他78岁生日时他的学生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他举行了一个生日活动,与会各省市的学生们乘飞机、火车赶到北京,专程参加他的报告会,与会者约3000人, 一些人说一个大学教授,能受到如此众多的人的爱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些省部级领导讲:我们是听李燕杰老师报告长大的! 一些海归派讲:我们是在美国听李燕杰教授演讲,形成了自己的爱国心回国的。 一些企业家讲:我是在李燕杰教授的演讲激励下,挖掘了潜能走向企业发财致富的道路的。 还有一些失足青年,现在已人到中年,他们讲:我们是在监狱中听过李燕杰老师演讲走上新岸的。
有人把这些称为李燕杰现象。
有人讲他是演讲家,有人讲他是教育家,有人讲他是文学家,又有人讲他是国学家,还有人讲他是易学家。
直到如今,他已到过地球村680多个城市,演讲4000余场,社会职务680多个,他的著述销售上千万册,这到底为什么?
最近,作家黄海平先生、清华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张立红女士,通过认真调查研究,为他编了五本书,同志们讲这是播种的书,是激励进步的书,也是使人扩大知识领域增进智慧的书。
一、《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能说字字玑珠,但每句话都发自肺腑,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二、《大道有言--李燕杰演讲精选》,这本书选了他一批最受欢迎的演讲,其中包括上万名大学生冒雨听过的演讲,其中有真、有善、有美、有爱。
三、《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李燕杰论演讲美学400问》,这本书是李燕杰在大学及清华、北大等校培训班回答如何成为演讲家、提高讲话水平的精华录。这是至今关于演讲与口才类书中,唯一由著名演讲家亲自回答的演讲诀窍。
四、《生命在高处--李燕杰诗歌散文集》,是一本值得重视的书,是揭示李燕杰演讲之所以永葆青春的原因。他为了演讲,在演讲途中写下上千篇抒情诗、数百篇抒情哲理散文。这些是他的演讲讲课受到老、中、青三代人欢迎的魅力所在,人人可以看到他的吸引力、感染力、感动力、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五、《点亮自我--李燕杰传》,这是作家黄海平在编辑李燕杰上述四本书过程中的另一值得重视的作品。如果说李燕杰的《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是“果”,那么诗与散文是“花”与“叶”,演讲集和演讲答问录的“杆”,这本传记中体现李燕杰一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读万卷书而后形成他创作之源、写作思辨之“流”。
那时候,李燕杰比李连杰火。 (以下资料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李燕杰说,30年来自己的使命不曾改变,那便是“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外地偶有李连杰的仰慕者,不知偶像地址,信封上写着“北京李连杰收”就往首都寄。邮局的同志看到“李连杰”仨字:不认识!敢情是李燕杰吧?啪啪啪,转寄北京师范学院(首师大前身)。
李燕杰当然是付诸一笑——1980年代著名的青年导师、教育家、演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最新统计,他的社会头衔已经超过720个)……寄给他的信太多太多了。“最多的时候一天125封!”他回忆。
事实上,回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描述二十多年前的事情,用的是现在完成时。你需要不断地提问:这是什么时候?有时是1980年代,有时是1990年代初。
他穿白衬衣,戴黑框眼镜,对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挥舞左臂,“不管母亲多贫穷困苦~~儿女们对她的爱~~绝不含糊!”
高举双臂,掌声响起,顿了顿,“我们只喊一声:祖国万岁!强烈的爱~~在那感情的深处啊!”
“那几千人群情激昂的,要是有个汉奸在那儿,得把他的脑袋给拧下来!”忆到兴起,他说。
与时俱进的演讲主题
刚解放时,李燕杰曾在北大露天广场看过郭沫若的演讲,这给他的印象很深。“郭沫若先生一上台就说:‘今天我沐浴在金黄色的党的阳光下,沉浸在轻怡的海洋当中,我也变得年轻了许多。’立刻吸引了很多人。”
他自己的第一次公开演讲是1977年1月25日。当时他是北京师范学院讲师,北京市运输局请他做一个批判江青的报告,他创造性地从“江青女士为什么喜欢《红与黑》、《简爱》、《飘》、《基督山恩仇记》、《红字》这五本书”出发,进行了演讲,引发一时轰动,并由此——按他自己的话说——走出象牙塔外,奔向十字街头。
1980年3月25日,新华社的一篇通讯在探讨“政治性很强的大道理,怎样才能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时总结了李燕杰的经验:在讲理论时,有点哲理;在授知识时,有点新意;在语言表达上,有点趣味。
李燕杰自己则说,自己的报告老受欢迎,不出大错,是因为抓住了这三条: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与开放绝不搞自由化、宣传教育绝不简单化。
李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媒体报道,他每隔几年就提出一个新的演讲专题。譬如1976至1980年“粉碎旧的枷锁”;1990至1992年“迎接新时代的挑战”;1992至1995年“投身改革大潮”……
最新思考的题目则是“大爱大智大美”,“这到哪儿都受欢迎,你说这谁会反对?……每天生活都得向高标准看齐,胡锦涛想什么我得注意,普京、布什想什么,我也得注意……”他研究了十七大报告,认为“大爱”在现阶段就是“以人为本”,而报告精神则可归纳为“根、变、度、效”四字。
2007年10月25日,李燕杰在北大百年大讲堂完成了自己的第4078场演讲,同时度过了自己的78岁生日。“三天前党的十七大闭幕,一天前嫦娥一号上天,”他笑着说,“开好十七大的同时,让嫦娥一号顺利上月球,两者互为作用,这说明他脑子里有宇宙全息论,也有大成智慧论……”
在德国讲贝多芬把他们讲哭了
他总结自己的优势,第一,学问是基础,第二,走的地方多,“每到一个城市,准写诗,准写哲理性散文”。
他拿出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生命在高处》,逐字念目录:“那题目,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伊尔库茨克之鹰》《从红河谷到感恩节》《伊甸园中的散步》《西雅图怀想》……”
李燕杰去过全球680个城市,“小小的美国,本人去了48个城,83所大学”。1980年代,一位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曾多次鼓励他:“做青年工作,不仅要靠党、团组织,还要靠一批专家学者,要有一批志士仁人关心这件大事。”
李在1982年当上了“巡回大使”,连续三年出国作报告。当时的 “中央慰问留学生代表团”,他是首席团员,“每年11月集中在中南海,圣诞节前出国,在国外过新年,一直讲到农历正月十六七左右才回国。”
“中央当然希望我们讲爱国主义,讲改革开放,但我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他每到一地便会研究当地文化,找贴近性,“在德国我就讲贝多芬,一讲完外国人都哭了,他们说,那一瞬间,李燕杰就是贝多芬……”
1982年,慰问团到美国,美国人问他们为什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团里没人敢回答,我说,我来回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都变成有产阶级!”他哈哈大笑。
李燕杰没有去过台湾。记者问他,若有机会,他希望在台湾讲什么?“我不说你陈水扁。我说中国的历史上,南宋以后中国人给人起名字爱叫岳飞王飞刘飞孙飞,没人愿意起名叫秦桧是不是?我不说陈水扁,下面就知道我说什么呢,对不对?”
现在的李燕杰太少了
上海一位文化学者曾说,于丹就是21世纪的李燕杰。李燕杰听罢点头,“全国叫XX李燕杰的太多了,演讲不错的,马上就叫‘李燕杰’,还有人说呢,易中天走的路,就是李燕杰的路。”
他们的共同点?还是那句话:走出象牙塔,奔向十字街头。李燕杰觉得,现在的“李燕杰”,不是太多,是太少了,社会上那么多人自杀,“要是有‘李燕杰’给他们做报告,他们至于吗?”
他忆起当年,杭州一女孩因失恋自杀。“都跳了西湖了,被人救起来。我说了三句话,她不死了。第一句,给她一个宏观的,成得大事业者往往不是幸福中的宠儿,而是遭受诸多困难的人,”他语速极快,极流利,“再给她一个中观的,失恋不能失智,有失必有所得,得到的往往比失去的多。最后给她一个微观的,男孩不爱你,你去告诉他,我还不爱你呢!”
“这算不算救苦救难啊?”他反问。
他给记者看他的另一本书,里面多是语录体的短句,他翻着:“任何事情啊,这里边都有一个哲理的思辨,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理想,关于命运,也就是说,你查什么,我这里都有。你研究与时俱进,我这里也有一大段。”
“一般中文系教授都不买”的《于丹<论语>心得》,他买来看,觉得很好,因为敢于联系实际,把孔夫子的话说活了;“一般教授都不看”的《读者》《青年文摘》,他看得很早,“刚一出现就注意了”,他承认受到这类杂志的启发,新近的《智慧》,“也和我思路一样”,“还有那一本,对对对!《格言》!也很好。”
李燕杰说“我也关爱于丹,也关爱方永刚”,眼里充满慈祥;他的口中偶尔会蹦出一些时下流行的词汇,比如“粉丝”,他也关心超女的命运,强调“现在的社会不是一元化,是多元化,有些小女孩就是喜欢李宇春,喜欢周笔畅,有什么不可以?现在跟她们讲思想教育,她们能听得进吗?”
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派
整整20年前,1988年1月13日,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作为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的报告员,曾在改革开放前沿蛇口与当地青年有过一场辩论,并引发了一场“蛇口风波”。
辩论的导火索是“淘金者”。曲啸将“淘金者”与“创业者”对立,认为淘金者“为了个人利益,特区不欢迎”,引发青年反感乃至当场反驳。其后,一封以北京师范学院青年教育研究所名义起草的《“蛇口座谈会”始末》,被报送中央和有关单位,一位起草者说“我有责任把个别青年的错误言论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而蛇口方面则认为,这是一个不光彩的“小报告”。事后有人投书《人民日报》评论这场“风波”:“新时期在纠正了思想政治工作只讲‘义’不讲‘利’,只讲‘天理’无视‘人欲’,要人人都做圣人的‘左’的倾向之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一时间瞻前顾后无所措手足……”
那场辩论,李燕杰并非主角,他也否认对《始末》一文的发表知情,“就算我是所长,这必定是我的意图吗?”
他说,这件事过去太久了,你们了解到的都是盲人摸象。他强调:“从中央到地方,都一贯认为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派,我要是保守派,能走到今天吗?”
我们是李向阳
改革开放30年,李燕杰是亲历者,他说,三十年来自己的使命不曾改变,那便是“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他说自己不想上电视,也拒绝过凤凰卫视的邀请,“精力不够”,而上电视影响太大,“到时候(社会反响)波涛汹涌形成了以后,挡也挡不住。”
所以他“最近有一个转向,从演讲转向著书立说”。
现在,他所编所著的书,有50种。
40岁以下的人,知道他的不多。他说,这是事实。他自己分析,一是“时代大背景使然”,“你琢磨琢磨,现在人想的是什么?钱,当企业家。八十年代有‘下海’的么?”二是新闻媒体“成天忽悠”恋爱凶杀琼瑶金庸,“我不是说这个不好,琼瑶要是找我,我也跟她聊,但应该适当研究一下人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三是演说家都老了,后继乏人。
有人问他,现在社会上这么多伪劣产品,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一帮伪劣人!继续问:为什么有伪劣人呢?他答:因为我们存在着伪劣教育!
在一次演讲中,他打开一幅写有“鸡”字的书法条幅,教育大家:“公鸡报晓不误时,搞市场经济,履行合同要守时。鸡会自己寻食,我们自己得去找市场。老母鸡下蛋孵小鸡,搞公司应像下蛋那样发展起来一大群,形成集团公司。养鸡投入少,产出多,做生意也应该如此。另外鸡就是鸡,实事求是,从不说自己是凤凰,办公司、做买卖,也要做到实事求是……”
“我一场报告下来,可能很多人就不干坏事了。”他说。
“打个比方,我们就是雨伞,下雨时才想起来,不下雨就扔犄角旮旯里了……关键是领导的思路和水平,当然,我也体谅他们,日理万机,容易顾此失彼。”
“我们啊,也是李向阳,不支持我们也照样干革命,但对事业不好……”
(以上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李燕杰,著名讲演家、国学金牌导师、著名教育艺术家、国际易经研究院院长、世界华人教育促进会副会长、院士、美国内申大学名誉校长及博士生导师。
他没想当旅行家,却去过世界上682个城市;他没想当诗人,却写下了3000多首诗;他没想当书法家,却为海内外的朋友书写了两万多幅作品;他没想当社会活动家,却有过726个社会头衔;他没想当教育家,却与朋友们办了一所大学(中国自修大学,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1984年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招收了30多万名学生;他没想当藏书家,却收藏了35000多册书。他是个演讲家,在“地球村”演讲超过4000场;当然,他还是个著作家,他编、写的稿子上千万字。
中国著名教育家、演讲艺术家李燕杰迄今已在我国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360多个城市、欧美亚130多个城市做过多种类型、100多个专题的演讲 4000余场,直接听众逾400万人。他的演讲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向青年传播真、善、美的真谛,给人以启迪。 本书为李燕杰30余年辉煌演讲生涯的精品选集,催人深思,激人奋进,是数百万李燕杰忠实听众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多年来,作者一直从事教育艺术与演讲美学的研究,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图书史,对《易经》、《论语》、《孙子兵法》研究颇深,至今已有700多个社会头衔,演讲4000多场。仅2006年以来就荣获6项大奖和名誉称号:演讲界终身成就奖、教育培训界终身荣誉奖、2006年国学导师十大金牌导师奖、世界华人爱心大使奖、“和谐杯”书法一等奖、爱国勋章。 他的名字被收入《世界名人大词典》、《剑桥名人词典》等160余种名人辞典。其著作有《塑造美的心灵》、《铸魂•艺术•魅力》、《演讲美学》、《爱与美的追求》、《爱心慧语》等40余种。 教育界称他为“国际教育艺术家”,企业界称他为“智慧高参”,青年称他为“铸魂之师”,家长称他为“良师益友”,中央领导称他为“巡回大使”,中学生称他为“F5”,大学生称他为“奔腾5”。
(谢盛友 编辑整理,德国班贝克,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