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11-14)
虚假新闻源
网络传播更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它为言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技术基础。但那种以为有了网络,就有了言论自由,有了网络,就有了民主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和幼稚的。因为自由、民主需要的条件很多,不只是有了某种技术上的保障就可以实现的。
网络新闻的虚假、失实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一,虚假新闻的源头往往来自传统媒体,特别是一些都市报、晚报的报道,具有转载的性质。当然,也有大量的虚假新闻源于网络自身,但很少出自网站编辑之手,而是来自一些上网的社会作者。网络虚假新闻也像传统媒介上的虚假新闻一样,社会新闻比较多,政治、经济类虚假新闻比较少。
网络虚假新闻的原因较为复杂。网络传播技术的自由性,为个别“恶意”行为者提供了制造虚假新闻和散布各种虚假信息的机会。具体说,技术的自由性,提供了匿名的可能性。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
专门从事和参与网络新闻传播的某些人,在相当程度上缺乏传播新闻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合新闻传播规范的编辑、张贴、复制、下载等成了一些网站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这就难免不负责的粗制滥造,难免“垃圾”新闻的登场和失实现象的出现。 别有用心的商人运用手段与炒作,也使一些网络新闻水分大加,泡沫浮游,虚虚实实,真假难辨。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依托的网络传播,使人们的造假变得异常容易,不仅是文字造假易如反掌,就是图片、图像、音乐、录像的造假也是随手可得,这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对传统媒体也一样,同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造假),一些媒体修改图片、加工处理图像并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
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吸人眼球不惜转载或者凭空捏造虚假或夸大新闻。大量刊登“星、腥、性”之类的新闻来刺激网民的关注,产生轰动效应,获得高点击率。有些网站首页中的“新闻资讯”,每天选定的最主要的新闻消息中,至少有2条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新闻。跳楼、强奸、卖淫、性骚扰、卖处等新闻充斥其中。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以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
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指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在网络盛行的今天,谣言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这一途径传播。再加上网络具有迅速、及时和人们可以广泛接触的特点,更是成为谣言传播者的首选传播媒介途径。大量谣言在没有经过核实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在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件。因而,各网站的点击率迅速攀升,然而它们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可怕的主要不是一些个人或媒体偶尔为之的对“原作”的扭曲,而是广大收受者对整个图像传播真实性的信心在降低。虚假新闻的扩散速度异常迅速。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网络是真正的全球化的媒介。真实的新闻可以得到迅速的全球化传播,虚假新闻同样迅速全球化。虚假新闻特有的新奇与“完美”素质,常常使它比一般的真实新闻传播的更快,一条真实新闻,如果内容平常,其影响会很不明显。一条失实新闻,即使内容很平淡,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可以说,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勃兴,虚假新闻的危害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在防治虚假新闻的问题上,人类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难题和新的考验。
P.S.: 陈冠希案2008年4月24日预审 被告史可隽获保释 (2008-04-25) ● 易锐民 (易锐民报道)涉及艺人陈冠希及多名女艺人的网上裸照案,昨日预审,裁判官将案件排期至10月6日正式开审,届时控方会传召12名证人。被告史可隽获准保释离开东区裁判法院。 控辩双方在庭上表示,双方已同意多项由警方提出的证据,但未有提及陈冠希是否其中一名证人。 23岁的电脑技术员史可隽,涉嫌于2006年1月至6月期间,不诚实取用电脑而被起诉,他否认全部三项控罪。他在母亲陪伴下出庭聆讯,脸色较上次上庭时显得憔悴。 其代表律师在庭上表示,史可隽在今年5月8日至6月中旬期间,需赴加拿大参加亲人婚宴,故要求保释离港。 但裁判官认为案件性质严重,担保需严格条款,加上参加婚宴只是一种社交活动,并不是非去不可,拒绝被告离港的申请,但容许他继续以5万港元保释外出。
网络新闻学(12):新闻记者
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英文通常称为“Journalist”或“Reporter”,但“Reporter”往往是指电视台、电台、网络的记者。
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道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一般而言,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通讯社等机构工作。网络出现之后,也有部分记者替网络媒体(网络报)或专业网站工作。许多政府机关、社团内,也有编制内的记者。还有不在固定媒体工作的记者,一般称为“自由撰稿”或“自由记者”,接受媒体委托或靠投稿维持生计。
记者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报道、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精确报道等等。但记者的稿件、照片、影片等,通常还要经过编辑部的处理。
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家,通常不限制记者的学历或条件,所以从事记者工作有许多不同的管道。很多记者在大学或研究所就读新闻、传播等科系,毕业之后立即投入新闻工作,是最典型的一条路。但在德国等地,记者也可能是先完成其他专业学位后,才就读短期的新闻学校,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或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媒体实习,由媒体负责教育。此外,体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历史、语文等文法商科的学生,因为所学与记者工作相近,担任记者的也很多。
在人口较多、版图较广的国家中,记者通常有典型的职业生涯,一开始通常在地方媒体工作,之后再慢慢从地方媒体进入全国性媒体,同时也有机会采访党政、财经等其他路线新闻,或转入媒体的言论体系,担任主笔、评论员或专栏作家等职务。
狗仔队是指专门跟踪知名人士,例如艺人、政治人物、皇室成员、体育明星等的记者。
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非常聪明,发明了这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两个人一直一条心”。 做新闻记者应该跟谁一条心?应该跟权利一条心,而不是跟权力一条心。 西方社会成功走向现代化,有一个很重要秘诀,用权利(right)去限制和制约权力(power)。 所谓权利,就是权力不得以任何手段加以禁止和侵犯的自由行动空间。权利和权力是一对既相关联又相对立的概念。简单说来,前者指普通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者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而后者则指公共机构可以强制他人为某种行为的力量。一句话,权利更多的是利益,而权力则主要是强制力。 也可以这么说,权利是被管理者应有的,权力是管理者拥有的。若政治化解释,权利是人民应有的,权力是政府拥有的。 如何制约权力,无非就是权力必须法律化:一方面,任何权力都必须是由法律所授予的;另一方面,任何权力的使用必须遵循由法律所规定的规范的适用程序。
学传播学毕业的人一般从事记者、文宣、或广告工作。 当新闻记者必须与权利一条心,不然,我们的社会要新闻记者干吗?! 任新闻发言人天天要美化权力,搞文宣的就是要跟权力一条心。权力养你,不美化权力,你就没德性。 干广告这一行保持中立就行,用不着跟权力一条心,但必须永远跟产品一条心,美化产品,心无内疚。
离开记者职务后,许多人也会从事公关、行销行业,例如在企业的公关部门任职、担任行销主管或发言人,或是成为文学创作者。在媒体环境恶劣的地方,许多记者在媒体工作时就会细心经营与企业的关系,为未来生涯铺路,但却因此严重影响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在媒体环境尚未完全透明的地方,许多记者也会收取红包。
我最敬佩的用中文写作的记者: 储安平(1909年-1966年?),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江苏宜兴人,出身于宜兴望族。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 1957年4月1日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1957年6月1日,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集的座谈会上,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发言,说毛泽东有“党天下”思想。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著位置全文刊登。 1958年1月,在“反右运动”中被戴上“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帽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残酷迫害,后失踪,至今生死不明。 (来源:《往事并不如烟》) 著作:《说谎者》(小说集) 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其他著作略)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原名郭定生,后来其父因方便替他转校而替他易名为郭立邦,后又自行改名郭衣洞,出生于河南省开封,籍贯为河南省辉县。笔名来自中横公路隧道附近台湾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谐音“古柏杨”。另一个笔名则是邓克保,台湾作家,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被称为台湾的鲁迅。 1985年《丑陋的中国人》出版,针对华人集体文化和性格上的缺点作出批判和探讨,引发全球华人社会热烈争论,曾在中国大陆遭到查禁,直到2004年才重新正式授权出版。 柏杨也积极推动有关人权事务,1994年担任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创会会长。 著作:《柏杨版资治通鉴》。(其他著作略)
刘宾雁(1925年2月7日-2005年12月5日),中国作家、记者和持不同政见者。曾任《人民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独立中文笔会第一任会长。 著作:《第二种忠诚》,《人妖之间》(其他著作略)
戴晴(1941年1月8日-),原名傅小庆、傅凝,生于四川重庆,是中国的一名作家和持不同政见者。她也是叶剑英的养女。自1989年公开对三峡水电站的环境影响、移民政策等方面提出异议。1982-1989年她在《光明日报》做记者,主持《学者答问录》专栏,访过了很多学者,其中包括方励之、严家其、金观涛等持不同政见者。1989年的六四事件后,戴晴因为支持不同政见者在同年7月14日被捕并在秦城监狱关押。她于次年1月21日被释放后,又被监视居住了三个月。1992年获得国际报业联合会自由金笔奖。 著作:《不》(小说集)。(其他著作略)
网络新闻学(13-14):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作为报刊、电视台、广播台、网站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 ,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 、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 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 ,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 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网络新闻学(14):通讯的写作
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 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 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 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 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 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 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 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谢盛友 整理 编写 于2008年4月27日,德国班贝克)
|